斤斤计较

2008-01-12 05:47方正宇
足球俱乐部 2008年21期
关键词:任意球点球判罚

方正宇

足球比赛,主要比拼的是球队的技战术、球员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意志。然而,除此之外,为了达到胜利的目的,很多球员对于绿茵场上一些极其细小的因素也格外用心,并且,这些细小的因素也确实影响到了比赛最终的进程和结果。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在绿茵场上,有哪些东西值得球员斤斤计较?

寸土不让

9.15米(10码),在足球领域内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距离。根据足球比赛的规则,在一方获得任意球机会时,另一方球员必须退出9.15米以外。但是在足球比赛中,并没有美式橄榄球那种专门用来测量距离的工具,这就意味着,9.15米的距离必须由主裁判用肉眼来判断。

于是,每当任意球出现在禁区前沿的危险地带时,双方往往会围绕着9.15米的问题进行“明争暗斗”。在很多足球比赛中,人们经常看到以下画面:当主裁判确定了任意球主罚点之后,防守一方的人墙想尽办法向前移动,希望通过缩短距离的方式来加大进攻方的罚球难度。而对于进攻方来说,往往会在罚球之前不断向主裁判示意对方并没有退出9.15米,有时还会故意把球向前扔,或是做出踢球的假动作,引诱对方排入墙的球员提前冲出,然后再向裁判示意对方犯规。

就是在这样一种双方互不相让的氛围中,主裁判经常被弄得无可奈何。在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法国队对科威特队的小组赛中,便出现了令人尴尬的一幕。法国队在获得了一次任意球机会后,科威特球员软磨硬泡地就是不退出9.15米以外。苏联主裁判斯图帕尔多次劝阻无效,只好将球向后移动,以满足人墙与罚球点相距9.15米的要求。对于科威特队员的“坚定执著”,站在罚球点前的普拉蒂尼,只能对主裁判削足适履的判罚忍气吞声了。

然而,即使是在普拉蒂尼已经就任欧洲足联主席的今天,确定人墙距离仍然是主裁判难以掌控的难题。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曾在2001年提议由助理裁判进场专门负责确定距离,但没能得到实际贯彻。而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帮助,如今电视台在转播足球比赛时,往往可以快速确定罚球点与人墙之间的距离,但这样一个可以立刻被电视观众获悉的信息,却无法及时地传递到主裁判那里。

不久前,阿根廷足协又开始使用一种专门用来确定距离的喷雾,从而方便主裁判观察防守方是否退出了足够的距离,不过此举是否能够彻底杜绝攻防双方在人墙距离问题上的计较,目前还有待观察。

除了在主罚任意球过程中计较距离之外,在球员主罚点球的过程中,双方同样会出现不少“小动作”。对于罚球队员来说,他们往往希望把球摆在点球点上最靠近对方球门的位置,认为哪怕仅仅缩小几厘米的距离都有可能增加自己命中的可能性。而在门将那里,也经常违反在防守点球时双脚不能离开门线的规定,往往在对方罚球之前就提前冲出。

另外根据比赛规则,在主罚点球的过程中,除了罚球球员和门将之外,攻防双方的其他球员都应该退出禁区。然而为了在点球射失之后及时参与进攻或者防守,双方球员往往会提前闯入禁区。比如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阿根廷队对瑞典队的小组赛中,当“小毛驴”奥尔特加射出的点球被瑞典门将扑出之后,克雷斯波就是在提前进入禁区的情况下补射得分的。

在攻防双方都急于“进场”的背景下,主裁判有时候会矫枉过正,作出一些极为夸张的判罚。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突尼斯队与塞黑队的男足比赛中,主裁判查尔斯先后五次以有球员提前闯入禁区为由,要求重新主罚点球,突尼斯射手贾迪迪只好一次又一次地站上罚球点,直到第六次将球罚出之后,他的进球才终于被主裁判宣布有效。

争分夺秒

对于“时间就是金钱”这句名言,相信很多职业球员都有切身体会。在那些举世瞩目的关键战役中,参赛双方的最终命运,有时就是几分钟来决定的。例如1998/1999赛季的冠军联赛决赛,如果比赛提前三分钟结束,那么冠军就不是曼联而是拜仁慕尼黑;又假如在今年欧洲杯土耳其队与德国队的半决赛中,如果比赛多进行几分钟,或许逆转成性的土耳其人就能重现此前接连在最后关头扭转败局的场面。

正是因为时间如此重要,因此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双方都会进行一场“争分夺秒”的战争,或是拖延时间,或是争取时间,一切只为了球队的胜利。

门将是最能够“磨洋工”的人,当一方以领先的优势进入到比赛最后阶段时,他们的门将往往会上演一段漫长的表演:先是慢吞吞地跑到场边拿球,然后看似小心翼翼地将球摆到小禁区线上,再反复几次调整具体位置,接下来又会装模作样地挥手示意队友压上……在完成了上述一系列“规定”动作之后,他还要在助跑过程中不断调整姿势,直到对手和主裁判都对此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时,最后才一脚将球开出。此时,距离主裁判判罚开球门球的时间可能已经过去了半分多钟。

如果拖延时间的举动玩得太过火的话,很有可能从主裁判那里领到一张黄牌。因此对于那些善于动脑筋的球员来说,有时会采取一些更为“狡猾”的拖延方法。1994年美国世界杯巴西队与荷兰队的四分之一决赛中,面对本方以3:2领先的局面,巴西队主教练佩雷拉在第89分钟作出了换人决定,用卡福换下了老将布兰科。结果刚在不久前利用任意球为球队带来关键进球的布兰科,并没有老老实实地跑到场边接受换人,而是一路上不断地寻找荷兰球员进行握手,摆出一副“友谊第一”的姿态。其实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布兰科的本意是拖延时间而非增进友谊,可是面对他的举动,主裁判不好意思出示黄牌给予警告,只能表现出无奈的态度,任由比赛在那几十秒内处于暂时中止的状态。结果在布兰科下场后没多久,主裁判吹响了终场哨,巴西队成为了这场强强对话的胜利者。还有一种惯用伎俩,即领先一方的球员一旦遭遇对手的犯规时,往往会倒在地上露出痛苦不堪的表情,迫使裁判不得不中止比赛让担架进场,然而一旦拖过了这段时间,球员又立即在场边变得生龙活虎,并迅速地重新返回场内参赛。

领先一方不断拖延时间,落后一方就只能争取时间了。于是,在很多比赛的最后时段,你经常会看到一些落后方的球员成为了领先方的“球童”,只是为了能让球早一点开出。AC米兰队的大英扎吉就是一位喜欢与时间作斗争的人,在比赛行将结束时,如果AC米兰仍然落后,他总喜欢第一个冲上前去为对方门将捡皮球;而当他为球队挽回一分或是攻进扳平球时,他往往把球一路抱回中国,让对方快快开球,因为他还要进行下一轮进攻。

“搞定”裁判

从理论上说,主裁判的判罚应该完全以足球规则的条条框框为准,但实际上,主裁判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未必能在高速运行的比赛过程中保持始终正确,而且还有可能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每当场上出现有争议的判罚时,双方球员往往会以各种方式,对主裁判施加心理压力,从而争取到利于己

方的判罚。

一旦出现有球员摔倒在地的情况,首先是球员本人往往会在地上翻来滚去,以引起主裁判的注意。与此同时,他的队友往往也会围在主裁判的身边,绘声绘色地描述犯规动作有多么恶劣。犯规一方的球员,此时则会义愤填膺地为犯规球员进行辩护,并且指责对方的行为是“假摔”。至于做出犯规动作的那一名球员,更是会以满脸无辜的表情示人,或是摊开双手,或是将双手捧在胸前,总之看上去有多可怜就多可怜。面对这样一批极具“表演天赋”的球员,主裁判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迷惑,因此有时就会做出错误的判罚。

还有一些球队的主教练,也会利用自己在媒体那里的影响力,对主裁判的判罚施加压力。曼联主帅弗格森就是深谙此道的高手,他经常利用“口水战”来为曼联争取到有利判罚。利物浦后卫阿韦洛亚曾经这样描述老爵爷的举动:“弗格森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经验,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在这么干。只要弗格森说什么,大家都必须竖起耳朵来听,所以有时候他的言论会影响到裁判。”

不过在向主裁判施加压力的时候,也必须注意分寸,因为一旦施压超过了主裁判的忍耐限度,那么非但无法为本队争取到有利局面,反倒有可能导致自己遭受处罚。在2005/2006赛季曼联对比利亚雷尔的冠军联赛小组赛中,鲁尼由于对一次判罚结果感到不满,直接以向主裁判鼓掌的方式表示抗议,结果后者随即向鲁尼出示了第二张黄牌,导致“小坦克”以十分委屈的方式被罚下场。

如果在向主裁判施压过程中表现得过分积极,还有可能导致球员遭受一些“不白之冤”。在本赛季凯尔特人主场迎战阿尔堡的冠军联赛中,主队前锋萨马拉斯曾在第76分钟获得单刀球的机会,客队后卫雅各布森直接将其放倒。按照规则,阻止了对方进球机会的雅各布森应该被出示红牌罚下,结果当意大利籍主裁判特雷福洛尼赶至犯规地点时,有多名阿尔堡球员为雅各布森进行辩护,另一名后卫比彻姆更是反复向助理裁判方向示意,希望这些举动能够干扰主裁判出示红牌的决心。但是,由于比彻姆的反应太过激烈,导致特雷福洛尼产生了他才是犯规者的错觉,于是当他亮出红牌时罚下的居然是比彻姆,而非雅各布森。这样一次堪称笑话的判罚,自然令比彻姆感到极为冤枉,不过与此同时,这也提醒了那些喜欢与裁判纠缠不清的球员,千万不要扮演这类“引火烧身”的角色。

猜你喜欢
任意球点球判罚
2019年法国女足世界杯前四强任意球攻守战术分析
一记点球 一次突破
索罗斯的背痛和梅西的点球
讨价还价
高水平足球比赛中快发任意球战术的实践应用研究①
对第十六、十七届世界杯前场任意球进攻剖析
什么叫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