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在康桥

2008-01-12 05:47戴圣英
足球俱乐部 2008年21期
关键词:足总杯剑桥大学英格兰

戴圣英

高等学府百花齐放

东英格兰地区是英格兰教育发展的重点区域,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享誉世界的剑桥大学,此外还有一批各具特色、声名远扬的高等学府,它们不仅培育着英格兰本土的莘莘学子,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有志者前来求学。

在繁荣的高等教育背后,是稳健扎实的基础教育。东英格兰的一流中等学校超过了二十所,赫特福德郡、剑桥郡、绍森德和萨福克郡在大学先修教育方面的表现出色,数学和英语等五项科目成绩在A~c级的学生比例在英格兰45.8%的平均水平之上;而在全A成绩的统计中,绍森德市、剑桥郡和埃塞克斯郡的学生比例也超过了英格兰的平均水平。

除剑桥大学外,埃塞克斯大学、卢顿大学和贝德福德大学也都进入了英国名校的行列。埃塞克斯大学在科学研究领域久负盛名,官方调查结果显示,该校的学术研究总是位居英国大学排名的前列,其全部三个社会科学系都被评为“具有国际优秀水准”的科系。埃塞克斯大学还是一所真正的国际化学府,有来自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学生在这里求学。

赫特福德大学是英国最大的郡立大学之一,有包括大学预科、本科学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多个领域的超过四百个学位供学生选择。该校还开设了学期前英语课程、学期中的免费英语课程和学习方法指导课程,以便让外国学生更好地适应英国的学习和生活。

卢顿大学是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与企业的联系紧密,在艺术氛围和资金投入方面有着其他学府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过去的四年里,该校共吸引了近四千万英镑的投资,因此,相比于英国的其他大学,卢顿大学的学费要低很多。

小镇中的第一学府

如今,剑桥大学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那么简单,它已经是英国乃至全欧洲高等学府的象征。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由一批为躲避祸乱冲突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师生建立的,时至今日,这里已经诞生了7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世界十大高等学府之一。剑桥大学共有31个学院(未含4个神学院),其中包括三个女子学院和两个研究生院,历史最悠久的是彼得学院,建成于1284年,其他学院基本都在14、15世纪相继成立。由于每个学院的历史背景不同,奉行的制度也各不相同,经济上则实行自负盈亏的原则。招生规划和教学工作由剑桥大学总部统一安排,录取工作则由各学院负责执行,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学院就像一所微型的大学。虽然各学院都有自己的院规院纪,但都必须遵守剑桥大学总部制定的章程。

剑桥大学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各个学院分散在城镇各处。只有一条河流穿过这座小镇,那就是剑河,因为人们在剑河上修建了很多风格多样的桥梁,所以小镇被命名为剑桥。中世纪风貌的古城建筑至今还保留在小镇中,许多校舍的门廊和墙壁上依旧装饰着古朴庄严的塑像和印章,大面积的染色玻璃窗就像一幅幅瑰丽的图画。

有机会去剑桥大学的话,一定要去看看三一学院前的那颗小苹果树,虽然很不起眼,但它的“祖先”就是结出了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从而砸出“万有引力定律”的那棵老苹果树。据说,英国人对当年的那棵苹果树进行过无数次考证,甚至还出版了专门的书籍来说明那棵苹果树的位置和苹果掉落的时间,还介绍了那棵苹果树“后代”的情况。如今,只有两棵苹果树被公认为“万有引力”苹果树的后代,其中的一棵就在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门前。

翻开剑桥大学的校友录,牛顿、卡文迪许、拜伦、达尔文、培根和斯蒂芬-霍金……这些名字会让你再次对这所教育圣殿肃然起敬。徐志摩虽然曾经只是剑桥的旁听生,但一首《再别康桥》让他成为国人心中剑桥学子的代表,很多人因为读了他的这首诗而无限向往剑桥小镇里的著名学府。

千姿百态的建筑奇葩

东英格兰是一个风格比较独特的区域,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那些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建筑物。萨福克郡的伊克沃思大宅就是其中的代表,从正面看,大宅以一座超过一百英尺高的圆形建筑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延伸;从远处看,仿佛它张开了一双巨大的翅膀,气势恢弘,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特点。这里不仅收藏了众多世界著名画家的作品,还有许多质量上乘的摄政时期(广义的摄政时期是指1795年~1837年,即由乔治王时代向维多利亚时代的过渡时期)的家具和瓷器,同时也是英国公认的乔治时期银器的最佳收藏地。

在以桥闻名的剑桥镇,最出名的桥当数有着神秘色彩的数学桥。相传这是牛顿在剑桥教书时亲自设计并指导工匠建造的,整个桥体原本未用一颗钉子和螺丝固定,但后来女王学院的学生为了探究这座桥的奥秘,将它拆开研究,可遗憾的是他们无法让桥复原,只好用钉子重新固定成现在的样子。实际上,牛顿是不可能参与建造这座桥的,数学桥建于1749年,而牛顿已于1727年辞世。这座桥是由詹姆斯-小埃塞克斯根据英国桥梁设计大师威廉·埃斯里奇的设计而建造的,它是现代钢结构梁桥的雏形,其桥身的相邻桁架之间均构成了11.25度的夹角,建造时已使用了铆钉。现在的这座数学桥只是原桥的复制品,建于1905年,是用螺栓连接固定的。在18世纪,这种设计被称为几何结构,因此取名为数学桥。

在贝德福德郡的威灵顿,你会发现另一座有意思的建筑——都铎式的巨大鸽合。这座全石头结构的建筑建成于16世纪,由一座旧的庄园改建而来,建造鸽合的石块还是从附近一些解散的小修道院搬运来的。鸽合内部被分割成了无数个鸽子屋,可以容纳多达1500只鸽子。

萨福克郡海滨有一座由水塔改建而来的度假屋,因其独特的设计和高耸的造型而被称为“云中别墅”;埃塞克斯郡的萨弗伦沃尔登有着各种各样的奇异迷宫,令众多游客着迷;彼得伯勒的“绿环”步道网,设计精巧,沿途风光独特,是东英格兰旅游的好去处。

领跑的“拖拉机男孩”

在英格兰的足球版图上,东英格兰算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最著名的球队也只是目前征战英冠的伊普斯威奇队,由于其所在城市伊普斯威奇的农业背景,这支球队还有一个奇特的绰号“拖拉机男孩”。伊普斯威奇俱乐部成立于1878年,直到1936年才转为职业足球俱乐部,1938年,伊普斯威奇队获得了参加职业联赛的资格。在职业联赛中几经沉浮,1955年他们迎来了新的掌门人拉姆齐,在他的带领下,1960/1961赛季后伊普斯威奇队升入当时的英格兰顶级联赛。1961/1962赛季,伊普斯威奇上演了并不多见的升班马夺冠好戏,这也是俱乐部历史上唯一的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1963年拉姆齐离开了俱乐部,成为了英格兰队的主教练,并在1966年继续了他的神奇,率领英格兰队获得了迄今为止仅有的一次世界杯冠军。

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伊普斯威奇队的另一个强盛时期。1978年,他们在温布利球场以1:0小胜阿森纳,赢得了

足总杯冠军;1980年1月,他们曾在主场以6:0横扫强大的曼联队;1980/1981赛季和1981/1982赛季,伊普斯威奇队在英格兰顶级联赛中连续两次与冠军失之交臂,但1981年的欧洲联盟杯冠军给了他们莫大的安慰。他们在半决赛中以两个1:0战胜了西德的科隆队。决赛中面对荷兰的阿尔克马尔,首回合坐镇主场的伊普斯威奇以3:0轻取对手,次回合虽然以2:4败北,但最终仍以5:4的总比分获得了冠军。

伊普斯威奇队的主场波特曼路球场是东英格兰地区最大的球场,可容纳30,300名观众。在正式使用前,波特曼路球场并不是标准球场,为了符合国际化比赛的要求,1936年,该球场的草坪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成为标准化的足球场。波特曼路球场的观众最多人数出现于1975年3月8日,伊普斯威奇同利兹联进行的足总杯比赛共吸引了38,010名观众到场观战。

在英冠联赛中打拼的另一支英格兰的球队是诺威奇队,该队成立于1902年,经过了地区联赛、丙级和乙级联赛的洗礼,于1972年首次升入英格兰甲级联赛,但其在顶级联赛的席位并不牢固,升降级频繁。1959年,当时处于第三级别联赛的诺威奇队先后淘汰了曼联队和托特纳姆热刺队,首次闯入足总杯四强,这也是他们参加足总杯的最好成绩,1989年和1992年他们也进入了足总杯四强,但是都没能更进一步。1962年,诺威奇队获得了自己的首个重要荣誉——联赛杯冠军,并于1985年再次在这项赛事中夺冠。1992/1993赛季,诺威奇队作为创始成员之一参加了首个赛季的英超联赛,并一举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也是该队在英格兰顶级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成立于1885年的卢顿俱乐部在各级联赛中都没有过太出色的表现,但在杯赛上的成绩要好很多,1959年他们获得了足总杯亚军,1988年又在联赛杯决赛中以3:2击败强劲的阿森纳队,首尝冠军滋味。2005/2006赛季尚在英冠联赛中打拼的卢顿队,如今却因俱乐部财政问题被强行降到了乙级联赛,并且加罚了扣除30分的积分,命运岌岌可危。

东英格兰德比

英格兰足总的统计数据表明,全英格兰最激烈的德比战来自于西米德兰兹地区,排名第二的则是东英格兰德比——伊普斯威奇与诺威奇之间的较量。两队的第一次交锋还要追溯到他们都还是业余球队的1902年,诺威奇队主场作战,以1:0战胜了伊普斯威奇队。两队在职业联赛中的首场交锋是在1939年9月,一场英格兰南部的丙组联赛,伊普斯威奇在波特曼路球场以1:1与来访的诺威奇握手言和。

1985年的联赛杯半决赛再次上演了东英格兰德比,首回合伊普斯威奇队在主场以1:0获胜;次战中,诺威奇先将总比分扳平,使得双方进入加时赛,随后布鲁斯为诺威奇队打入制胜球,帮助球队取得了德比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胜利。在半个月后的决赛中,诺威奇队击败了桑德兰队,第二次获得联赛杯冠军。

两队在职业联赛中共交锋89次,伊普斯威奇队39胜17平33负稍占上风,在东英格兰德比的历史上,苏格兰前锋约翰·沃克是伊普斯威奇的英雄,他在对阵诺威奇的所有比赛中共攻入了九粒进球,成为东英格兰德比的最佳射手。

猜你喜欢
足总杯剑桥大学英格兰
剑桥大学研究发现 运动不足将导致全球每年过早死亡四百万人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初三女生出书四本,剑桥大学图书馆悉数收藏
1935年4月4日梅贻琦致剑桥大学研究生处的信函
Cambridg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