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2009-01-12 08:42张永旺
关键词:成语

张永旺

摘要: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有关的成语入手,不仅会加快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把难得的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关键词:成语 解词释义 文言语法 文言句法

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迅速掌握文言词句特点总是会有一定的难度。而成语是从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而来,它脱胎于古代汉语。许多成语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汉语的某些语法特点,如果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从相关的成语入手,不仅会加快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把难得的学习文言文的钥匙。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借助成语解词释义

古代汉语很多实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大多数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等等,因与现代汉语的解释不同,学生不好理解,也不容易记住;但如果能巧妙借助成语,问题就简单多了。如文言实词“池”,文言文中一般作“护城河”解释,因与今义“池塘”相去较远,学生不易记牢;但如果我们举出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学生只要略一思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又如实词“臭”,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气味”,比今义“难闻的气味”范围大些,学生易受定式思维的影响,望文生义;但借助成语“乳臭未干”来帮忙,答案也就出来了。

除此之外,一词多义现象在成语中也是俯拾即是,比如: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 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当——势不可当(抵挡) 首当其冲(对着,面对)

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 忘恩负义(背弃) 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 非亲非故(老朋友) 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 三顾茅庐(拜访) 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 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 选贤举能(推荐) 举国上下(全)

二、借助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1.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在成语中也有反映:

(1)名词作状语。这是古汉语的特有现象,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到,而在成语中却经常出现。如:“斗折蛇行”,“斗”意为“像北斗星一样”,“蛇”意为“像蛇一样”,用来作“折”和“行”的状语。其他如“星罗棋布”的“星”和“棋”,“川流不息”的“川”,“土崩瓦解”的“土”和“瓦”,“玉洁冰清”的“玉”和“冰”等等也是如此。

(2)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中“斗”意为“使……斗”,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例:“惊天动地”中“惊”即“使……惊”的意思,“动”即“使……动”;“安邦定国”的“安”是“使……安”,“定”是“使……定”。

(3)意动用法。这也是成语中常见的,如:“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辱”,“不远万里”就是“不以万里为远”。除此之外,还有比如:“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等。

2.通假字。成语中也有通假字,如:拨乱反正(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等等。

三、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

1.成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岁不我与”、“时不我待”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何患无辞”、“何罪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属于“唯……是……”这种固定格式下的宾语前置。

2.成语中的判断形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胜败乃兵家常事”、“草木皆兵”都带有非常典型的判断句式的特点。

3.成语中的被动形式。被动句中主语是后面谓语动词的承受者,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的带有明显的标志,有的则要靠词语的前后关系来判定。这种情况,在成语中也随处可见。如:“受制于人”、“金石为开”、“见笑大方”,成语中“于”、“为”、“见”是典型的表示被动的词语。而“兔死狗烹”“狗”和后面的“烹”则自然形成了一种被动关系。

4.成语中的省略现象。古汉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如:“不见棺材不落泪”省去了主语,“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省去了谓语中心词,“羞与为伍”、“难以下咽”省去的是宾语,“名满天下”、“遐迩闻名”省去了介词“于”。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深刻,两者可谓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如果在教学中坚持使用,肯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成语
看图猜成语
成语对对碰
十二生肖填成语
看图猜成语
看图猜成语
拼成语
猜成语
看图猜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