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

2009-01-29 06:07许欣晓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培养

许欣晓

摘要:创新思维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构建创新课堂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创新,需要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念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为此,我们要做到:

一、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与学习,开展研究性专题活动,既是新课程践行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但是在相当多的学校,仍然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被支配的地位,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树立创新意识,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二、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他们才会去探索,去创造,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如果不敢于或不善于疑惑,一切都习以为常,一切都见怪不怪,不仅发现不了任何问题,要想创新就更谈不上了。质疑问难,被古往今来众多的教育家、哲学家所重视。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的“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等无不说明质疑问难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推翻原说另作新解。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3.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象是人们对记忆材料(表象)进行加工而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教材被誉为“培养想象力的学校”。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如读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两三粒而已”,在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美景。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改组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引出自己的新见解。如学了《故乡》,做“今日宏儿访水生”的作文。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每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融进创新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成语抢答竞赛、诗歌背诵比赛、我来当老师、辩论会、校园歌词创作、凡人名言等,让学生置身其中,去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让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知识经济时代呼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初中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