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讨

2009-02-11 06:30庞海燕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职业化辅导员高校

摘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辅导员队伍,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应从健全选拔机制、完善培养体系、完善考评机制、明确职责范围、构筑工作平台等方面入手,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12-111-02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对于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相对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却较为滞后,辅导员队伍常常陷入职责不清、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大等弊病之中,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如何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辅导员职业化岗位管理机制, 既保证辅导员个人的全面发展,又促使学校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责,提升辅导员岗位管理绩效,对于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就是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明确学生工作的宗旨、学生工作相关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制定辅导员聘任的要求和程序,并建立相对应的职业化的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的辅导员晋升和考评制度,拓展辅导员的发展和提升空间等。

辅导员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就是要集中研究辅导员的长远发展问题,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如何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事业感、成就感,如何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等,就是要倡导破除现行的鼓励辅导员“出路在于转行”的思路,逐步完善和激励辅导员在岗位中发展、在岗位中成才、在岗位中奉献,建立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职业性。

一般认为,辅导员职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岗人员应经过专业学习与辅导培训并达到任职基本要求,即应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基本知识,以及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和职业指导等基本能力;二是辅导员成为一种职业,应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准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形成维护队伍存在、发展、壮大所必需的稳定性机制;三是规范辅导员的继续学习与在岗培训,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高校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管理。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职业化直接关系到辅导员的发展,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职业化建设有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

稳定是一支队伍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没有稳定就会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谈不上战斗力。而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很大,使学生工作的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连续性。“职业化”引导辅导员成为职业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样他们必然会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个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不是一个临时性职业、不是个人晋升的“跳板”,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2、职业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职业化”在于制定人员聘用、考核、激励、晋升、流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辅导员的从业标准得到提高,可以吸引更多高层次、高质量、多学科人员的加入;辅导员队伍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流动,实现人员配备的最优化;在培养上有系统正规的培训体系和渠道,加快辅导员知识更新的速度,从而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

3、职业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社会转型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都对高校德育工作造成很大的冲击。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影响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职业化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之一,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辅导员的管理、教育和培养以及队伍建设,引导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和创新观念,促使他们不断研究新情况,根据形势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引和帮助,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职业化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对策

1、进一步健全辅导员选拔准入机制

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是保证辅导员队伍高素质、富有战斗力和活力的前提。必须要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真正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有发展潜力的人员选拔到队伍中来。辅导员工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并非人人都能干,必须适当提高进入门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专门化水平。而不是将辅导员岗位作为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工作的“低门槛”和进入教学、科研、行政岗位的“跳板”。

2、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养体系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养是关键。要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要坚持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形成科学的“养用结合”机制,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和工作技巧。完整的培训系统中除了面对所有辅导员的整体培训,还应该包括针对不同专业领域的相关培训,有了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和对相关专业发展前景的全面了解,会使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指导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和有的放矢。

3、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考评机制

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考评机制,切实强化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工作,是进一步强化辅导员岗位管理和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和保障。要建立符合工作实际、有一定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辅导员考核体系,明确辅导员考核管理部门及其职责,有具体可行的考核依据,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全面考核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实绩,将自我评价与学生及单位的评价有机结合,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将岗位聘任、津贴标准和职称晋升有效挂钩。因此,要大力推进和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和管理,建立健全符合辅导员职业化要求的工作考核评估体系。

4、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职责范围

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 但就现实情况看,各类琐碎事务都压在辅导员身上,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大小事务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使得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事务太多太杂。要将辅导员从非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范围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更加安心、专心的工作,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工作,提高工作效能和效率。辅导员的职责应当包括: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党团建设等。要将一些不属于辅导员的工作从中剥离出去,使辅导员真正投入到为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的服务工作中去。

5、进一步构筑工作平台和拓展发展空间

广大辅导员对发展前途的预期,是影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程度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职业预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也会激发在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各级党政部门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要像重视学术科研骨干一样,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办事有平台, 发展有空间”。要建立辅导员培训机制,构筑辅导员的职业交流平台;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获取工作信息和资料提供方便,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辅导员了解掌握各项政策、学校发展规划和兄弟院校相关工作的经验与方法;要制定与教学和科研队伍同等的职务、职称评聘,业务进修,出国学习等制度,某些方面还可以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

在新形势下,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就要切实增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并通过系统地设计周密的制度体系,细化为可行的操作措施,通过科学的工作规范、系统的培训举措、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明确的学科建设目标,建立起高效的辅导员职业化岗位管理机制,建设一支立场坚定、业务过硬、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毛海涛,刘长江.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及专业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08).

[2]蒋明军.职业化视野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8,(07).

[3]岳耀.浅析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科技信息,2009,(09).

[4]胡剑冰.对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再思考[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作者简介:

庞海燕,男,江苏吴县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职业化辅导员高校
高校辅导员所需素质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加速职业化
“有为”也应“有位”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