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道观及其现代价值

2009-05-18 02:41宋黄河
西安社会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

宋黄河

摘要;孔子的孝道观具有精华与糟粕共存的质的规定性;千百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孔子的孝道观遭遇了令人堪忧的困境;批判地挖掘、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的孝道观;现代困境;现代价值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025-02

孔子的孝道观博大精深,对其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在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养老问题极大关注的当今中国,孔子的孝道观又遭遇了令人堪忧的现代境遇。如何批判地挖掘、继承孔子传统孝道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对孔子的孝道观做一简单剖析,并试图挖掘其合理部分,对当今中国老龄化国情下的养老问题作以探讨。

一、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的孝道观主要散见于《论语》之中,他继承了前人的孝道伦理观念并加以发挥,从而将孝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孝,要养亲,即赡养父母。要在父母活着时尽心尽力地赡养他们。尽量陪伴在父母身边,使他们尽享天伦之乐,即使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不可使他们担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关怀要无微不至,甚至小到他们的年岁也应该明晓,一方面因其高寿而高兴,同时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担心。

第二,孝,要不仅贯穿父母生前,还要延伸到父母去世以后。孟懿子问孝时,孔子答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前死后都要遵守一定的礼制以尽孝道。而且,子女还应继承父辈的遗志,使之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所以盂庄子因不改动父亲的遗志而得到了孔子“是难能也”的盛赞。

第三,孝,要移孝于忠。孝不仅局限于家庭内部,还应走出家庭的圈子,走向社会。“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乎?”在孔子看来,尽孝道就是从政了。因而天子行孝的话,也就有助于他施政。孔子认为治家和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

二、孔子孝道观的现代困境

千百年来,孔子的孝道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由于外来文化的逐步渗入,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破败,人们的孝道观念开始淡薄,孝道行为开始弱化,孔子的孝道观遭遇了令人堪忧的困境。

(一)孔子孝道观的断层

孔子孝道观的断层,既与其自身历史文化局限性有关,也与外界历次思想、政治的冲击密不可分。

1、孔子的孝道观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御用文人的“改造”,逐渐发展为封建意识形态,消极作用突出,集中表现在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和保守一陛等方面。

2、五四运动以来,对孔子孝道观的批判缺乏理性,对其合理内核进行的科学研究和探讨不够,出现了良莠不分、矫枉过正的问题。

3、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左”的思想,影响着}L会意识形态,禁锢着人们的行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对孔子的孝道观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使人们不敢接受,甚至摒弃了孔子的孝道观。

(二)孔子孝道观的缺失

在改革开放、中国步人老龄化社会的今天,由于诸多因素,相当一部分人感到在家庭道德方面无章可循、无理可依,出现了孝道观念的缺失现象。

1、剥夺父母,把父母当作摇钱树。虽然表面对父母还算孝敬,骨子里不过是为了骗取老人的饯袋。子女把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积蔷,甚至退休金全部巧取豪夺干净,一旦老人财源枯竭或者用处不大了,马上变脸无情,由孝顺的奴才成为陌路之人甚至反目成仇。

2、虐待父母,对父母如同对待奴隶。缺乏或根本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观念,轻则态度蛮横,重则打爹骂娘,甚至有饿死父母或者干脆把父母害死或人尚未死就送去火葬场的案件屡屡发生。

3、对老人讲话毫无礼貌。以为自己既已长大成人,就应拿出点“大爷”的谱来,虽然有孝心献上,却好似恩赐的一般。顺心时还有点儿好脸色,不快时就毫无笑容。

如此种种,儿女和父母的代际关系发生了彻底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代际之间的等级模式正被颠倒。因此,孔孔孝道观中反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精华的部分有必要挖掘、继承。

三、孔子孝道观的现代挖掘

(一)精神赡养重于物质赡养

在子游问孝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老人的瞻养实质上是精神赡养和物质瞻养的统一,特别是精神赡养更富含孔子孝道观中敬的理念。

随着独生子女以及家庭分散等社会现象的日益增多,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日益突出。不少老人很长时间见不到子女,只能夫妻向隅而思或一人独对孤灯,病时更无亲人在旁。精神倍感凄凉。所以,我们应大力发扬孔子孝道观中精神赡养的理念,完善探亲、待亲、敬亲的社会生活约束机制,加强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交流,使老人精神充实,得以安慰;关心老年人婚恋,用家政亲情服务填补老人心灵空虚}利用隔代亲补偿老人情感需求,节假日团聚解除老人孤独,都可让我们付出一份亲情,真正做到养亲、敬亲。

(二)对待父母之过,敢于平等地规劝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主张。这说明在孔子看来,赡养、敬养父母并非无视父母的过错。当父母有过错时,做子女的要耐心委婉地劝说,不能盲目信从,当然对于父母即使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也仍然要恭恭敬敬地不去触犯他们,要耐心、宽容。

传统孝道中父子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下对上、卑对尊的单向性服从,甚至出现“子为父隐”的掩饰父母过错的愚孝现象。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今中国。随着小型家庭的建立,传统的代际不平等又走向另一极端,那就是出现漠视甚至虐待父母的现象,孔子的孝道观遭遇了令人堪忧的现代境遇。因此,构筑新的孝道观。必须坚决摒弃传统孝道的糟粕,防止新的代际不平等的萌芽出现,构建平等的代际关系。

(三)厚养重于厚葬

孟懿子问孝时,孔子答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就是说,孔子的孝道观不仅贯穿父母生前,还要延伸到父母去世以后,是养与葬的统一。应该说。这种“生事爱敬、死事哀感”是很对的。

随着大家庭、家族、宗庙的消失和丧葬方式的改变,厚葬重祭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未能杜绝。我们应彻底转变观念,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厚养而不是厚葬,也就是应该多注重内容而不是形式。所以。我们应及时尽孝,尽力尽心,多理解、尊敬、关心父母,让父母生活富裕,心情偷快,颐养天年。这是我们每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并不难为的行为,

这样或许可以少一点对父母“入土方知孝时少”的遗憾了。

四、孔子孝道观的现代价值

(一)孔子的孝道观是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老年人口多是我国的国情。据预测,203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2845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6%。现在世界上每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年人;2030年将是世界上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年人。但与此国情不相应的是,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实际生活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还没有为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国仅靠社会福利还满足不了养老的需要,养老还主要靠家庭。换句话说。既使我们的社会福利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要,老年人从心理上也还是需要子女的关心爱护。因此。使老年人有个稳定、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孔子的孝道观是家庭和睦的需要

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也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现实的养老方式。中国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在老年人口中,80%以上没有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障很有限,这就决定了我国家庭养老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大多数老年人仍愿生活在家庭中。家庭养老是我国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依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伦理,孝道伦理是支持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机制。

(三)孔子的孝道观是加强个体道德建设的需要

加强道德建设应该从抓孝道的观念人手。孝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如果说,一个人,连父母对自己的‘恩惠都不愿意报答。甚至虐待父母,我们又怎么期望他会报答社会、国家、他人对他的‘恩惠呢?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呢?”可见,一个人只有孝顺自己的父母,才能去爱护他人,才能尊老爱幼,即古人说的“百行孝为先”。所以,孝敬父母是立德之本、入德之门。同时,提倡孝道观念也有利于克服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倾向,在宏观上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步伐。综上所述,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仍要提倡并大力弘扬孔子的孝道观念。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
武陵山片区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现代价值
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现代意蕴
浅析孔子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文化养生及其现代价值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