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2009-05-21 01:56陈道勇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书本系统性品德课

陈道勇

1.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课

总结国外一些比较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方式,都是由个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这六个方面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先解决自身问题,知道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是有道德的,然后明确你这个人对家庭应该有一种怎样的态度、个人和家庭问题都解决好了,再明确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全人类应该怎么做才是有道德的,可以说这样的道德方式比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让人觉得一个人可以先从自身做起,先从小事做起,所以它的德育实效性也是比较好的。

而我国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恰恰是相反的,它是从全人类、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到个人这样的顺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更多的是从高处着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很少甚至没有对学生进行家庭或是对个人的德育教育。事实证明,这样的德育效果并不令人非常的满意。它存在这样的问题:

1.1 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我们对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的问题一直很重视,以往的课本基本上都是理论性知识,和学生生活联系甚少,并且我们所讲的理论性知识都是较高层面的,如共产主义理想、集体主义精神、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等,应该说这些思想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实现这些目的的方式是否是合理的却值得我们探讨。当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不考虑个人、家庭、社会的现实情况,就直接向学生进行我们认为是最科学的理论以及实现这些理论的光辉榜样,学生在表面上被强行的指引着,试卷上也写出了我们认为是标准的答案,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对此产生深深的困惑,譬如他们知道要树立集体主义精神,也高喊着爱护集体,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做才是爱护集体或者知道应该怎么做,在行动中始终落实不了。又譬如学生在生活中会发现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贪污、送礼、开后门等,学生对此充满了困惑,好像与书本上讲的完全不同一样,他们就会怀疑书本理论知识的真实性。由于理论和现实缺少了联系,书本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就像是空中楼阁一样,可望而不可及,这对中学思想品德的德育效果是一个很大的失败,学生无法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1.2 对学生个性的影响。由于长期所接受的知识脱离了学生他们自己所理解的实际生活,学生或许并不完全认可这些理论,但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他们又记住了这些知识,于是在学生的性格中就形成了“说出来是一套理论又一套理论,做出来又是另外一种”这样截然相反非常矛盾的性格,这对学生的人格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内部思想的斗争,不完全认可书本理论却又不得不接受,其次表现在学生言行不一,他们会高喊应该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响亮的口号,但却做不出来;他们知道作为公民应该遵守社会公德,也要求别人那样做,自己却做不到。所以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它在操作过程中的实现方式并不能达到它所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任务是既定的,就是要对广大的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就只能改变它的实现方式了,怎么改变呢?也就有了现在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了。

2.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

应该说广大的教育者对思想品德课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他们不断的总结我国以往思想品德课的不足,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观念,不断的完善这门课程。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以粤教版为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着,可以说现在的教材德育实效性是大大增强了。具体体现在:

2.1 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密切的联系,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但又高于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指导作用。以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为例,它一共设计了四个单元,由“走进中学”“认识自我”“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四个部分组成,全都是围绕这个年龄阶段的初中生设计的,“走进中学”是针对学生刚刚进入中学,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适应新的中学生活,用什么方式去认识新朋友,如何更好的融入新集体中,由于和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学生对生活中困惑的东西能够和书本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且能把书本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用来指导他们的生活,这样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就增强了。

2.2 对学生个性有积极影响作用。现在的教材没有了以往说教的色彩,而是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乐于接受。它先是从学生这个个体出发来设计教材的,也就是说课本接纳了一些国外的科学教育方式,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懂得欣赏自己,并且学会和父母、老师、身边的朋友沟通,先使学生本身构建一个和谐的个体。如粤教版八年级上册,它的知识的展现更加符合这个认识规律,先是让学生塑造自我,使学生自尊自信,明辨是非,学会对自己负责,接着教会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有方,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后,就关心国家,关爱社会,放眼世界。这样的知识结构先把学生教育成了一个身心和谐的个体,一个言行一致的个体,也就为以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并不是强加式的,而是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自主思考的空间,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德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对未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展望

3.1 德育与知识的系统性的统一。虽然德育是一个很大的范围,联系面比较广,可能比较难于把握知识的系统性。但是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学科,同样也应该具备学科的特性,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所以我觉得思想品德课是一个德育与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相统一的课程,应该注重两者的统一、相互协调发展。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或许德育效果会更加明显。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广大教育者们的不断努力,思想品德课将会逐渐完善,在学校乃至社会中所起的德育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收稿日期:2009-12-09

猜你喜欢
书本系统性品德课
玩转书本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打开书本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开在书本里的花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