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老玩虫”的最高境界

2009-05-21 07:17何林静
数位时尚·环球生活 2009年5期
关键词:行家崇祯王刚

何林静

宁静买的一张黄花梨条案已经升值两倍,海岩也热衷于黄花梨的鉴赏,张国立在王刚指导下拍到了一套龙袍,张铁林喜欢收藏折子,但他们都够不上专业级的水准。王刚自得地说:他是收藏界最好的主持人,主持人里最好的收藏家。

坐在北京正庄古玩城一家名为“翰一堂”的古玩店里,王刚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收藏故事。听王刚说话绝对是一种享受。以至于采访间隙总会产生一丝恍惚:我在哪里?我仿佛走进了《五月槐花香》中那个人头攒动的琉璃厂;又依稀感觉坐在我对面的那个人,不就是“恒雅斋”那个宁为玉碎的老板赵如圭吗?

潘家园:练眼力的好地方

只要有时间,王刚第一个想去的地方肯定是北京潘家园的古玩市场,尤其是大礼拜的两天时间里,这里的地摊开市,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稍不留神,你就可能在某处地摊前发现王刚的身影:随随便便坐在一张小板凳上,也许和摊主聊得正热乎呢。王刚说:就在这个时候,听摊主给你讲故事,甚至听人家怎么忽悠你,都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但和来潘家园东瞧瞧、西逛逛,总想着捡漏发财的大多数人不同,王刚已经是“行家”了。行家就要有行家的做派和风范,在这一行里,很讲究。王刚告诉我们:逛古玩地摊时,很有意思,表面上看我们都是趾高气扬地从一个个摊位前走过,跟领导视察似的。其实,蹲在地上的那些摊主们都不是好对付的主儿,和他们过招儿,没有点真才实学是肯定不行的。

w=《环球生活》

王=王刚

W:您能教给我们几招和摊主们讨价还价的技巧吗?

王:千万不要先问价。你一问价,摊主会马上回答:“哦,您是行家,我看不准,您给个价吧”。马上就把你给搁这儿了。

W:现在民间还有好东西吗?

王:应该说极少了。逛地摊时,常常有人将我拉到一边说:我家里有好东西,跟我去看看吧。一开始我还真信,结果每次都上当。

王刚说,其实自己逛地摊主要是为了放松找乐,而真金白银出手买东西的地方还是在古玩店。两年前的一次经历,至今仍令王刚回味不已。

那次在一家古玩店里,王刚隔着玻璃看中了一样东西:金代磁州窑的虎枕。“虽然上面有好几道纹,但东西肯定对,特喜欢。”去三回,才终于见到了老板,王刚仍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老板很斯文,有点架子。”一番交流后,王刚把东西抱走了,没给钱。王刚说:这一行就是这样的规矩,老板发现顾客是真喜欢一样东西,可以“先交货、后付款”。一来二去,王刚和这位“有点架子”的古玩店老板成了好朋友。

W:逛地摊和进古玩店肯定是两种境界吧?

王:在地摊,你是居高临下;在古玩店,一下子就平等了。和我们常去的服装店不同,古玩店的老板们一般不会主动招呼进来的顾客,给你推荐自己店里的东西。其实,我第一次跨进古玩店的时候,也很紧张。

W:听说进古玩店有很多讲究,比如看瓷器不能手递手?

王:太多了。最忌讳一进来就邀五喝六地瞎嚷嚷:“这东西对吗?”特别招人烦。上手拿东西时也要特别小心,比如碗,最忌讳的就是抠边。古玩行里看瓷器,一般都是在一张大桌子上,然后放一个座垫或者蒙上厚绒布,东西一件一件往上拿。

W:能否告诉我们一些可以假装内行的速成招法?

王:现学肯定来不及。从你一跨进店门开始,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逃不过老板的眼睛,往往在你看东西时,老板就在一旁看着你,他始终在观察你呢。行家风范是多年修炼后的随意流露,根本学不来的。

重新回到主持人岗位

《天下收藏》第一期节目正式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王刚第一时间接到了同道藏友、著名编剧邹静之的电话:“悬念设计得很好,像一出情节跌宕起伏的剧作,让人想起了希区柯克。”王刚说:就要用“砸毁赝晶”这一极端的表现方式,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赝品就应该是这样的下场。

如果我们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后一砸”上面,那就会失去节目中更多、更有价值的内容。比如,节目每一期的选题——究竟上什么内容,其实背后凝结了太多王刚和整个团队的心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遭。最近北京行家圈子里,很多人就对即将播出的新一期《天下收藏》节目拭目以待,因为在电视上亮相的将是“崇桢青花”。

更确切说,应该是明代崇祯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最终将崇祯青花确立为一个收藏体系,形成一个概念,只有短短50多年的历史。王刚告诉我们,明代自从万历以后直到崇祯,是一个王朝的末世,内忧外患。尽管崇祯皇帝几乎是中国490多个帝王中最勤奋的,但仍然无力回天。崇祯在位时,曾颁布了一道诏书,命景德镇所有官窑全部停止烧造瓷器,因为当时已经没有闲心顾及艺术品了。“但是,原来烧造官窑的那些工匠们也得吃饭,也得生活呀。于是,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崇祯时期的民窑瓷器这么漂亮。”

w:在电视剧《江山风雨情》中,您曾饰演过崇祯皇帝的内廷总管王承恩,所以您对这段历史非常了解。

王:我要出演这部戏,就必须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正史上有记载,王承恩最后是陪着崇祯一起在煤山上上吊的。当你了解了那段历史,再来重新面对一件崇祯青花瓷器时,感觉肯定就会不一样了。

w: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您对于古玩收藏如此痴迷?

王:你想想看,天底下还能找出比收藏更美的事吗——每天让你玩着、欣赏着,由于它的存在,让你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同时,它还能保值和升值,一不留神更能让你发大财。

收藏其实是一种超长线投资

谈到如今火爆的艺术品投资市场,王刚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即使当前很多人都把艺术品当作一种投机的工具,也是无可厚非的,至少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传承古代艺术品的作用。“但投机充其量只能挣些小钱而已”,王刚认为:和金融、房产等领域的投资渠道相比,艺术品的投机性其实很小,真正获取暴利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充满了风险。“古往今来,真正赚了大钱的,往往都是一些大藏家。原因很简单,其实人家做的都是超长线投资。”

演了和珅之后,王刚也有意收藏一些和此人有关的东西。他有两个和珅的折子,其中一个贺乾隆喜得五世孙的贺折还被他拿到电视上展示过。某次有拍卖公司老板打电话给他:“有个和砷的大卷轴书法,拍断价15万元,简直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王刚说:“乾隆的字才3万元,不要。”结果在拍卖场上看到那幅字他顿足大悔,品相极好,最后60多万元被一个企业家拿下,王刚有点嫉妒地说:“他花那么多钱买一贪官的字,有毛病吧?”

一双十几块钱的袜子,让王刚大呼心疼,可拍卖会一次嘁价,能买100打的袜子,他却眼也不眨。他最讨厌拿艺术品做投机的人,他自己几乎只进不出,顶多玩腻了,和别人互换东西,他也不怕被人说是玩物丧志,“玩物丧志是最高境界。收藏就像吸鸦片一样会上瘾。”

w:您目前收藏最多的古玩是哪一类?

王:瓷器。最早是从康熙青花瓷器开始下手的,原因之一是康熙青花存世量大,鉴定标准相对清晰、明确,器物特点比较容易把握,能过手的东西也比较多;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康熙青花瓷的仿品极少。

w:最早的一件藏品是什么?

王:鸟笼子。在我10岁那年,跟着父亲逛古玩市场,相中了那个鸟笼子,太漂亮了,真是喜欢。5元钱,在当时已经很贵了。偷偷攒了好久的钱,终于买回了家,特别高兴。现在回想起来,那个笼子里面的鸟食罐,可能就是康熙青花瓷。可惜呀,早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w:究竟什么样的瓷器才具有收藏价值?

王:简单说,就三个字:真、精、新。前两个字比较好理解,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意思。但这个“新”字,和很多人自以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它主要是指品相,看着跟新的一样。刚入行的人往往误以为越老旧的东西越值钱,好像很有历史的沧桑感,其实并非如此。

w:面对如今火爆的艺术品投资市场,怎样才能做到冷静面对、泰然处之?

王:在一件艺术品面前,要有一颗满怀敬畏的心,这样才能免于浮躁。对于一件艺术品而言,我们都不过只是匆匆过客而已。

猜你喜欢
行家崇祯王刚
班门弄斧新传
呆若木鸡
亡明罪魁祸首辨:崇祯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名人读意林
你报我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