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程中知识教学初探

2009-10-23 09:15曹勇军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山居语文教学

曹勇军

进入选修教学后,知识教学是困扰着广大教师的问题,剪不断,理还乱。认识上的分歧,理解上的偏差,实践中的摇摆,导致教学中乱象丛生。

选修教学要不要知识,要什么样的知识,怎样进行知识教学,课改的今天选修教学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选修教学要不要知识

有一种流行说法:课标淡化语文知识。这是一种误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原话是这样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原话是强调应该在实践中学语文,提高能力和素养。另一处原话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强调的重点仍然是一个“用”字。“不宜刻意强调”“但不必……系统、集中”云云,只是一种补充,是对知识教学中一味求全求深的习惯做法的提醒和纠正,并没有否定知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恰好相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度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起来看,课标中并没有淡化知识的说法。而是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知识技能的内容、地位和作用,要说“淡化”。是淡化纠正那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完整。把知识教学孤立起来并凌驾于语文教学之上的偏差。因为那样做根本无法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选修教学同样需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

选修教学要什么样的知识

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知识,而是要什么样的知识。要什么样的知识呢?课标中虽然“知识”这个词出现频率不高,但是背后有一种现代知识视野。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具体列举了教学目标,换一个角度看,这些目标中融合了丰富的课程知识,隐含着一个教学知识的清单,对我们理解课标所倡导的知识大有裨益。

我们可以分别把初中、高中“课程目标”中有关阅读的知识归纳梳理,剔除其中解释性成分,归并其中重叠的成分,整理成下表。

①课标中原列在“写作”栏内,这里根据阅读教学实际补入。作为阅读的核心知识。

表中所列的知识很丰富很系统,可以说涵盖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是一种“大知识观”。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那些以往教学中熟悉的“知识”。如表一中字词知识、语法修辞知识、表达方式知识、文学样式知识、优秀诗文记诵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等等。这些字词类、文体类、语法修辞类常识一般称为“陈述性知识”,属于“静态知识”,多是揭示概念、特征、原理等。第二类知识则是我们相对陌生的,比如表一中“用普通话……朗读”“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思想、观点和感情”“体味、推敲……意义和作用”,“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借助……理解……”等等,基本上是动宾关系,表明是过程、方法和技能,是表明“怎么做”的知识,这类知识我们称为“程序性知识”。在这两类知识背后,还有第三类我们以往并不当做知识的“策略性知识”。比如大家熟悉的“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教学中有的学生抓文章中的总领句、起承句来分析概括思路,有的学生凭借文章标题来分析概括思路,还有的则通过关键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等语言形式来分析概括思路,各不相同而又殊途同归,这类具有个体特点灵活应用的知识,就是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组合成一个整体,揭示了知识的丰富形态以及知识学习的复杂过程,对于我们全面地理解知识很有启

蒙价值。

课标突破了语文教学中传统知识观,有一种现代知识论的追求,扩大了知识的范围,强调知识的个体性和实践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强调知识的发生过程,突出知识运用的方法,要求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渗透价值导向。引领学生主动去构建多样丰富的知识,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去除传统的求深求全、静态机械、一味灌输等知识教学的痼疾。

通过前面表一、表二的对比,可以看出初中与高中的知识具有继承性,多数知识初高中一以贯之,要求不断在提高。要特别注意学生初中的知识起点和高中的知识高度,在教学中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引领学生提高发展。也有的知识,初高中相对独立。比如初中的识字书写、语法修辞以及标点符号等,高中没有列入,但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彼详此略,避免重复,因此高中教学中应注意知识教学的衔接。

选修课程的知识包括哪些呢?我们从选修课程五个系列中分别选择“诗歌与散文”“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作为代表,梳理课程目标所涉及的知识,看一看审美类、实用类和探究类选修的基本知识要求和规定。

选修课程是把必修阶段“散装”在不同教学专题和学习对象上的知识,分体分类“集装”在一起。以结构化的体类编排和专项的阅读能力为线索组成选修教学模块,建立选修教学的内容和学习方式,以巩固和突出常见文体样式的核心阅读能力,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总起来看,选修阶段的课程目标比较简略,其知识范围和程度基本上没有超出必修阶段的要求。比如。从表三可以看出。“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知识要求”除个别内容外(“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基本上是表二必修阶段“中外文学作品”和“古代优秀作品”相关知识要求的集中整合和具体化,两者此略彼详,互相补充,因此必修阶段的知识清单可以成为选修阶段知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依据,把必修与选修的知识要求放在一起看,可以构建相对比较明确的选修知识教学内容。

从表三不难看出,审美类选修重在想象和情感体验,应用类选修重在操作和实际技能,而探究类选修重在思辨和理性。不同选修系列和模块有其学科的规定性,呈现出不同学科个性。因此知识教学既要注意共同基础性,也要注意学科特殊性。比如,《(史记)选读》和《<论语>(孟子)选读》除了都具有文言文知识教学要求外,《史记》又是史传文学经典,具有文章、文学和文化丰富知识,教学中必须兼顾,而《论语》《孟子》则是先秦诸子的代表作,具有丰富的修身处世进德的思想智慧,也应考虑作为知识教学的基本内容。又如《中外小说名著选读》和《(红楼梦)选读》,都具有小说阅读的文体和技能的知识要求,但《红楼梦》所具有的古典小说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应列入知识教学之中。当然也要防止选修教学知识随意无序的扩张,要从学生学习角度考虑选修模块必备的知识底线,寻找到其中数量和组合的“黄金分割点”,以便于开展选修阶段的知识教学。

怎样进行选修知识教学

我想以本人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

学中《山居秋暝》的课例,说明语文知识的丰富形态、语文知识在选修教学中的组织运用以及选修知识教学中怎样才能生成能力。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代表作,作品清新恬淡,学生爱读,教师爱教,阅读理解上难度不大,但如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进一步理解王维山水田园类作品,由一篇而一类,提高鉴赏的技能和眼光,需要动一番脑筋想一些办法。

我首先选择了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中“王维条”,让学生阅读,这样既活跃气氛,又了解作者,知人论世,也确立了课堂的教学目标。师生讨论材料,了解王维多才多艺,有三个特长:第一,靠一支琵琶曲走通九公主的后门,别人给他看《按乐图》他马上指出是第一拍,可见音乐造诣很高,有一对音乐家的耳朵;第二,他自负地说“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苏轼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语,可见长于绘画,有一双画家的眼睛;第三,笃信佛教,深受佛禅熏染而追求旷逸高远,善于用禅悦的方式观照山水自然。

“画感”“声感”和“禅意”是进入《山居秋暝》的三把钥匙,要求学生先从绘画与声音两个方面分析作品。

从绘画角度看,全诗四联八句,让学生找出中间两联的景物,体会其中和谐的色彩和画面:青松、清泉、石头、溪流、翠竹、荷绿、渔舟、浣女、渔人,而这一切又笼罩在皎洁月光之下。构成清幽淡雅的画面;构图由上而下、由远而近,远近交错,尤其“松间”“石上”具有极佳的构图效果:而画面中又藏着人物,人物从风景中呼之欲出,人景结合,给人无穷的联想。

从声音角度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联已经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寂静,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通过“竹喧”和“莲动”,不仅呈现出喧闹欢乐的情调,更以动衬静,渲染烘托出寂静的氛围和心境,让人沉醉在有声的图画中,获得独特的享受。也正因为如此,诗结尾一联,才有作者深情的独白,希望永远留居在这“秋天的伊甸,山中的桃源”。

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后,诵读全诗,接下去探究“画中之禅”。

首先让学生探究“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山”一词的含义。讨论后明确:这里“空”不是“空无一物”的意思,而是“空旷”,进一步思考,还有“空寂”的意味。接着引领学生体会诗中“空静”的艺术境界。明明有浣衣女、渔舟,诗人偏偏说是“空山”,为什么?原来是山中竹木茂盛,掩藏了人的活动,正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明月照、青泉流、浣女喧、渔舟动,都是动景,更反衬出山中的幽静,此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诗人采取了以“有”显“空”、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营造山中的空之美、静之美。王维被称为“诗佛”,常常不自觉地用禅的方式观照自然,在诗歌中创造一种“空静”的艺术境界。

基本完成《山居秋暝》学习后,选读《终南山》《过香积寺》《积雨辋川庄作》《鹿砦》《竹里馆》《鸟鸣涧》等诗作,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首,从色感、声感和空静之美三个角度加以解读赏析。并说说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研读,写好发言提纲,全班交流。

讲评要点有:

(1)从构图上看,讲究画面的虚实、远近、大小的安排处理;色彩上以青绿为基调,多种色彩搭配,组成完整统一的画面,如一幅淡雅幽深水墨画。

(2)从声感上说,善于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如《鹿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表现清幽寂静的意境。

(3)喜用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凝神关注自然万物的动静生息。沉浸在万物之中。感悟不可言喻的生命之美。

教师小结:“色感”“声感”“空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审美的三个维度。可否这样比喻:天朗气清,一座幽密的深林,中间有一挂白花飞溅的瀑布,刚探得深林之寂寂,又听到水石相搏的声音;刚见到水花飞散,又意识到林叶纹丝不动,从上面望,密林深谷,好不广大,凑近细看,流水缓缓。嫩叶小枝,如此可爱细微,向上,是一轮暖暖的太阳,向下,是冷冰的黑绿青白……王维诗就这样传达出那些安静的、水墨画般的、唯美而神秘的时空,描写出作者心中田园的伊甸,山水的桃源。

布置课后作业:(1)背诵诗作;(2)根据同学发言,把提纲整理成一篇400-500字的诗歌鉴赏短文。

研究者一般认为:以《辋川集》为代表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独特的画面色彩、声感效果。构成幽美的意境,而这一切缘于诗人“静”的心境和审美方式。《山居秋暝》虽未收入《辋川集》,却是这类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是本课学习的具体内容。依据选修教学的要求以及诗作的特点,概括出解读作品的三把钥匙,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行教学目标和流程设计,展开知识教学。

本课教学目标有二:一是从“色感”“声感”“空静之美”等方面,了解本诗表达手法和特色,感受作品的意境,丰富对作品的审美体验;二是自主阅读探究王维同类诗作,感受其特色。学会山水诗的鉴赏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我选择一则诗话,不仅营造了审美氛围,引出解读《山居秋暝》三把钥匙,指出进入《山居秋暝》三条通道,而且自然而然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涉及阅读知识有:浅易文言阅读、关键信息的概括整合等,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有效的策略知识,获得课外材料的理解。

这节课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内教学”,第二部分是“课外拓展”。“课内教学”部分引领学生欣赏“诗中之画”和“诗中之音”,通过讨论,分别从“色感”和“声感”角度鉴赏中间两联,展开审美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味和意蕴,学习鉴赏方法和技巧。运用意象、构图、以动衬静、情景交融等知识,深入地体会景物中包含的情感和心境,获得对诗歌主旨的感性触发和审美体验。交流讨论后,趁热打铁,回扣“空山”的“空”字含义的辨析,启发学生体会“画中之禅”,通过反复诵读体会,领略“空静”的艺术境界。自我生成对诗歌主旨、意蕴以及诗学特点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不仅进一步领略了作品的意境,而且使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王诗中的“禅”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学生一时不易领会。我在教学中没有过多纠缠于禅的玄妙含义的解释,而是抓住“静”这个审美焦点,从学生阅读的实际感受出发,分析以“有”显“空”、以“动”衬“静”的意境营造手法,把复杂难言的意境转化为鉴赏的过程和步骤,把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课外拓展”部分则提供探究篇目,明确目标,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方法技巧,自主鉴赏其中一首诗歌。通过课堂师生交流,生成山水田园诗的鉴赏知识,与前面的学习内容自然接榫,构建丰富的课程知识内容,从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课后作业”巩固对王维山水诗独特技法的理解,拓展阅读视野,丰富学生自己的阅读技能系统。

整节课目标具体明确,环环相扣,起承转合,由搭建知识学习的台阶,课内到课外,由一篇到一类,由教读到自读,着眼于拓展与提高,三维目标兼顾,知识的体验、学习、生成则始终隐含在“听说读写”的教学流程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山居语文教学
《临夏日山居》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