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课改理念,提高复习效率

2011-04-15 02:11杨汉成
科教新时代 2011年4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教师

杨汉成

【中图分类号】G633.53【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4-0013-02

初三面临升学考试,在复习时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要起好“导”的作用,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为我思考的重点;又要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多年的实践,虽有遗憾,但也有收获,现抛砖引玉,请同仁指正。

一、引导学生透彻解读教材

学生已经学习过一遍教材,复习时学生对再走一遍教材感觉很枯燥无味,但是大部分学生知识遗漏多、历史概念不明、线索模糊不清,更不能正确评价、归纳和分析,从而严重影响到复习效果。为此,在复习时,让学生在教师提出的复习目标规定下自主合作复习,解读教材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明确概念(见图一、图二)。历史教材里有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但很重要的概念,学生必须清楚、准确理解。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化、工业革命、冷战等,必须引导学生清楚、准确理解。如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难点,可是教材并无具体表述,教师不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就只有囫囵吞枣,不知其义。在帮助学生理解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独立的封建国家,用图一帮助理解。其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一学习主题中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条约导致我国丧失了哪些主权,并做好记录,教师用图二中的第一个圆表示。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学习主题中的6、7、8课,第六学习主题和第七学习主题,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我国出现那些变化,教师用图二的第二个圆表示。最后学生表述他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其概念是保留原政府机构,部分主权丧失,既保留封建主义成份,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成份的社会。

(二)理清线索。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事件比较多,如果不能帮助学生理清其发展线索,学生会对历史事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了使学生线索清楚,知识点明确,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画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历史事件的归纳图。学生根据《英国新生》一课,归纳出革命事件包括的要素,如国家、时间、原因(根本、直接)、任务(目的)、领导阶级、领导者(评价)、过程(重大事件)、文献(名称、目的、机构、时间、内容、意义)、影响、手段、政体、其他等要素,以此为参照,学生讨论、自主列出美国(两次)、法国、俄国、日本等国革命和改革的情况归纳表。 在世界史部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我引导学生把书上的文字转换成示意图,对学生整合教材、加深理解教材有很大的作用。体系示意如图三: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任务,学生完全自主构建本部分知识体系,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让他们明晰了历史发展的线索。

(三)客观评价。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养成的能力之一。以中国近代史对列强侵略的评价为例。八年级上册主题活动一要求学生形成列强的侵略掠夺是近代中国落伍的主要原因的历史认识,我引导学生阅读本册第一、第二、第六、第七学习主题,学生归纳出:列强的入侵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沉重的负担;引进先进的科技;改变了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风俗、思想文化;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引导学生“盘活”历史教材,全面认识历史

面对越来越灵活的历史中考题,我们需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整合课程资源,“盘活”历史教材。

受课程标准的影响,教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描述往往难以做到“全”的目标。我们必须以课程标准要求为核心,以考试说明为指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没有做到或分散于教材中历史的其他方面,让学生形成全面而深刻的历史认知。

以冷战为例: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围绕这一要求,可以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我提出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影响三个问题,学生翻书找到相关内容讨论、归纳、记录、展示、补充、修正。首先,关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问题,教材对其形成的背景表述比较简单,与此相关的有九年级下册76页的雅尔塔会议,84页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90页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就两极格局形成过程,教材86页到87页有比较清晰的讲述。然后,关于“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88页只有一句话“对战后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88页地图,使学生明白冷战导致德国分裂;117页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还要复习八年级下册抗美援朝;二战后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学生才会对此有明确的全面的历史认知。才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学生对中考才能应付自如。

三、培养学生历史运用能力

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已经是历史试卷的两大部分,材料解析题是很多学生的难点,因此,要对学生的答题技巧进行科学的指导。单元检测和试卷评讲是培养学生历史运用能力的关键时刻。本人设计的试卷评讲过程如下:首先学生之间核对答案;其次,答案正确的同学帮助答案错的同学纠错;然后,学生展示本小组的学习结果,汇报答案和思考的过程,其他组评价补充;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做题方法。关于选择题,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看”:一看材料讲什么,二看题目问什么,三看选项如何甄别。对于材料解析题,要引导学生学会“三步骤”:第一步,先浏览全部材料,包括引文和注释,这样既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材料,又可以防止因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而可能出现疏漏;第二步,带着问题精读材料,这样阅读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找到关键的信息;第三步,组织语言做答,要求语言精练,问什么答什么,并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的知识思考作答。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学生按照中考的试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答题,要求字迹工整、标明答案的番号、每小点提行、答题多运用历史语言、语言言简意赅。

培养学生 “学以致用”,教师还要注意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中,可运用“自学互帮导学法”,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归纳、评价、教材内容前后联系,教师进行点拨、深化。

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通过上述解读教材、理清线索、培养能力的措施,“自学互帮导学法”的理念得到了初步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教师
教材精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历史
美育教师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