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篾匠巧手艺 既获专利又赚市场

2011-05-14 14:54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餐巾福娃梁平

他的竹工艺品,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

只念到初中一年级的他,却琢磨出12项专利;

他用1根青竹,撑起全县3万多农户的竹器产业。

本想当工人 却成小篾匠

今年41岁的冯光俊,生于明达镇福来村,自幼家贫。1986年,年仅16岁的他,顶替父亲到一家水泥厂当机械修理工,爱动手动脑的他,常把机器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可惜,没端几天铁饭碗,水泥厂就倒闭了。

在竹资源丰富的梁平县,除了种庄稼,农民都会制作箩筐、竹篮等竹编产品,身怀绝技的民间竹编艺人为数不少。回家务农后,冯光俊感觉竹编这项技艺很有用,每到农闲的时候,他四处拜访能工巧匠,广泛学习竹编技术。他说:“到底拜了几个师傅?多得连我自己都记不清楚。”

就这样,几年后,冯光俊竹编技艺日益精湛,编的竹椅、箩筐拿到市场上出售,很快卖个精光,换回不少花花绿绿的“票子”。

200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条“用塑料袋购物不利于环保,呼唤菜篮子回归”公益广告,让他深受启发:家乡的竹资源这么丰富,自己为何不从竹工艺品加工中找到一条出路呢?第二年他就办起了梁平第一家竹工艺品加工厂。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安排干部专门为他跑贷款、办执照。当年年底,冯光俊创办的梁平首家竹工艺品加工厂——玉竹工艺厂正式投产。由于产品质量上乘,产品的销路很不错,他几乎不用为产品的销路操心。

要想成功 必须紧跟市场

然而,市场总是不断变化,今天热销不等于永远热销。渐渐地,厂里生产的一些常用的竹篮、竹椅、花篮等传统产品,销售量越来越低,产品出现积压,工厂连连亏损。

“再不赶紧想办法,工厂就只有关门。”冯光俊开始认真思考竹工艺品加工的出路。“有一天看新闻,说广州举办广交会,我就自费去参加,想看看能不能得到什么启发。”他说。

结果,广交会让他大开眼界:风水轮竹艺喷泉、竹艺宫殿、竹餐巾盒、竹茶具……竹工艺品不仅新颖,而且买家的大气魄,更让他心惊——有的客商一张订单就是10万只竹包装盒,价值上百万元。

“当时,我很震撼,没想到竹工艺品的市场前景如此广阔。我的厂子之所以会遇上困难,就是因为闭门造车。只有紧跟市场转,才能获得成功。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去开发什么产品,这样哪有搞不好的企业?”回家后,冯光俊立即根据现代家庭购物的特点,先后开发制作出了实用美观的竹椅、竹雕、竹果盘、竹餐巾盒等70多种别具一格的竹器工艺品,“一个‘龙凤呈祥笔筒就卖了2万多元。”玉竹工艺厂扭亏为盈。而且,凭着好创意,产品畅销不衰。

2005年,玉竹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出口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竹蜻蜓、竹果盘、竹餐巾盒等,成功出口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年产值超过了200万元。

农村娃巧手艺 产品拿专利

冯光俊多次外出学习,通过看书、听讲座等方式,使自己的手艺日渐完善。2004年,由于外观造型独特,冯光俊制作的竹菜篮、竹果盘、折叠式竹水果篮等3项竹工艺品,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这以后,他便更注重创新。

2006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冯光俊开始构思《竹意奥运》工艺品。经过2年半的反复琢磨,他用竹子设计制作出了35个比赛项目的大型精美竹工艺品,如奥运火炬、鸟巢、福娃、举重、射击等,其中仅“鸟巢”制作就花了3个多月,试验了20多次才成功;而福娃,则是先将福娃的造型画在竹子上,用烧红的铁丝一笔一笔烙,成品正反两面,都能清楚看到他们逼真的神态。整个《竹意奥运》高1.03米,宽1.48米,材料全部选用梁平盛产的寿竹、楠竹、白夹竹,经过烘烤、加工、打磨、上色等20多道工序制作完成。

半年后,《竹意奥运》被北京奥组委收藏,其中有18件竹工艺品通过了外观设计专利审查,最终,冯光俊选择了其中最具价值的9件工艺品申请了专利。

2006年5月,冯光俊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荣获金杯奖。

“我的手艺是许许多多的师傅教的,现在能赚钱了,就该带着大家一起致富,也不枉师傅们的苦心。”冯光俊说。从2003年开始,他就常年聘用60多个村民到厂里从事竹工艺品生产,这些村民月均工资都超过了1500元。同时组织400多户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联手从事竹器加工、销售。“现在通过不断开发新工艺,每根原竹的利用率都已从50%提高到95%以上。”他正努力为产品申请商标,力争销售产品10万件,实现年产值上千万元。

(责编:赵小林)

猜你喜欢
餐巾福娃梁平
所到之处,皆是故乡情
昆士兰大学
最后的晚餐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
汉服少女秒变拜年福娃
The Color Purple
福娃迎春
点评《我与福娃》
餐巾里的大学问
奥运会吉祥物——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