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核

2012-03-31 17:02杨如月
关键词:但丁教皇字面

杨如月

(武汉纺织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神曲》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核

杨如月

(武汉纺织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神曲》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这部巨著所阐发的以人为主题的文艺思想,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艺理论的先河。但丁的思想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特征,他的世界观带有旧的痕迹,但是从他的创作和思想著作中可以看出,其思想内核是人文主义的。

神曲;人文主义;讽喻说

[1](意大利)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2](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王军,徐秀云.意大利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王忠祥,聂珍钊.外国文学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5]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6]杨惠林.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I106.2

A

1673-1395(2012)03-0009-02

2012-01-12

杨如月(1972—),女,湖北襄樊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神曲》所反映的诗人的世界观,除宗教神学思想及皇权主义思想外,还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是属于人文主义性质的。谈到《神曲》时,但丁指出:“仅从字面意义论,全部作品的主题是‘亡灵的境遇’……但是如果从寓言意义看,则其主题是人。”很明显,这一解释透露出他的人文主义理想。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在中世纪大黑暗中文化丧失殆尽之后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追忆,但并非旧的重复,而是新兴市民阶级打着亡灵的旗帜,唱起新的历史篇章。《神曲》不仅有揭露社会黑暗的内容,而且还采用了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提到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伦理学、自然科学。这种对古代文化的崇尚,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色彩,和市民社会的蓬勃发展及新兴市民阶级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致的。但丁和人文主义者一样,重视个人荣誉,他写《神曲》曾表示想以此书传世而永垂不朽。与《神曲》的主题一致,但丁是发现人的价值的先驱者。《神曲》歌颂古代那些不畏险阻、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他通过古希腊传说中的英雄尤利西斯之口指出:人们“不应当像走兽一样地活着,应当求正道,求知识,”并且歌颂他排除万难遨游世界、历尽善恶的热情。但丁通过维吉尔之口肯定了古罗马伽东追求自由、为自由而死的精神。

《神曲》对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教会、教皇的揭露,更是充分表现了但丁的积极进取精神。但丁虽然拥护皇权,对德国皇帝亨利七世抱有很大的期望与幻想,但对一些残暴的君主他敢于进行大胆的抨击与揭露。其实,但丁并不反对宗教,《神曲》渗透着来世主义思想,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充斥着道德净化的说教,但他敢于指斥教会、僧侣阶级,尤其是教皇贪婪、腐化、堕落的种种罪行。按照宗教规定,教皇是永不下地狱的,但丁在《神曲》中却把教皇尼古拉三世打入地狱,而且使他受倒栽于石穴、火烧双脚的惩罚,还给当时尚在人世的教皇博尼法齐乌斯八世、克乃门五世安排了同样的下场。但丁对教会、僧侣、教皇的揭露,包含着新的历史内容。教皇为了永久统治意大利,企图分而治之,反对统一,对政权进行粗暴的干涉;新兴资产阶级则希望建立政权统一的国家,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而但丁的主张和后者是一致的。另外,在《神曲》中,但丁往往采取合法形式,利用《圣经》的准则揭露教皇和僧侣阶级,成为后来的人文主义者以改革宗教进行政治斗争的先导。但丁对封建统治者,尤其是对教皇的斗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

在谈到《神曲》的主题思想之前,但丁首先阐明了中世纪普遍流行的诗的“讽喻说”。他指出:“这部作品的意义并不简单,可以说它具有多种意义。”“我们通过文字得到的是一种意义,而通过文字所表示的事物本身得到的则是另一种意义。头一种意义可以叫做字面的意义,而第二种意义则可称为譬喻的或者神秘的意义。为了更好地阐明它的意义,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就下面这行诗考虑一下:‘当以色列逃出埃及,雅各的家族逃出说外国语言的异族时,犹太就变成他的圣域,以色列就变成他的权力。’假如就字面而论,出现于我们面前的只是以色列的子孙在摩西时代离开埃及这件事;可是如果作为譬喻来看,它就表示基督替我们所作的赎罪;如果就道德意义而论,我们看到的就是灵魂从罪恶的苦难到天使的圣境的转变;如果作为寓言来看,那就是圣灵从腐朽的奴役状态转向永恒的光荣的自由的意思。虽然这些神秘意义都有各自特殊的名称,但总起来都可以叫做寓意,因为它们同字面的历史的意义不同。”

这段关于作品寓意的论述,从表面上看与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神学家托马斯的“讽喻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但丁这里引用“讽喻说”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释圣书,而是用以解释世俗文艺,解释《神曲》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按照“讽喻说”,《神曲》的主题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整个作品写的是“亡灵的境遇”,即人死后灵魂在地狱、净界、天堂的情况。这无疑是一种宗教意识,但这只是字面意义。第二层,“如果从寓言意义看,则其主题是人,人们在运用自由选择的意志时,由于他们的善行或恶行,将得到善报或恶报。”在但丁看来,作品主题的寓言意义显然比其字面意义更为重要。他在谈到作品的主角时,强调“全书和部分的主角是人,这一点贯穿全书”。而在谈到创作的目的时,他明确指出“是要使得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境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

但丁运用“讽喻说”对《神曲》的主题、主角、目的做出解释,这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文艺观。首先,他宣称作品的主题是写人,而不是写神;作品的主角是人,而不是神;作品的创作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而不是为了教会的利益。在神的绝对权威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中世纪,这可谓是一种离经叛道的宣言。《神曲》通过诗人幻游三界,与各种鬼魂交往的形象描绘,热情赞美人的才能、智慧和爱情,无情揭露教会的罪恶,愤怒鞭挞僧侣阶级的腐败,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反叛精神的体现。在《炼狱篇》第24歌中,但丁借与鬼魂谈论《新生》的创作,明确宣称:“我是一个人,当爱情鼓动我的时候,我依照它从我内心发出的命令写下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们正是继承了但丁的这一创作思想,打出人文主义文学的旗帜,与封建神学文艺相抗衡。其次,但丁强调作品要表现人的自由选择的意志,这实际上是提倡文艺要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摆脱封建制度和教会思想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这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鲜明标志。最后,但丁主张文学应如实表现人因其功过(善行或恶行)而得到正义的赏罚(善报或恶报)。这就是说,人的价值在于自身行为的善恶,而不在于他的政治地位和教会品级。《神曲》正是按照这一崭新的价值观,把不少为非作歹的主教、僧侣打入地狱,而把一些爱国志士和进步思想家放在天堂,这同样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总之,“讽喻说”成为但丁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反对教会的文艺理论武器。

由于受教会神学教育的影响,但丁在创作中没有摆脱思辨哲学的束缚,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明确提出诗不是为思辨而设,而是要影响人们的实际行动。正如朱光潜先生所指出的:“这个提法是新的、深刻的,比起贺拉斯的教益说更为明确。但丁的实际生活斗争使他明白了文艺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实践。”总之,《神曲》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这部巨著所阐发的以人为主题的文艺思想,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艺理论的先河。

猜你喜欢
但丁教皇字面
年老的画家
A Brief History of Rome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亲吻修女前,教皇提出警告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教皇演讲遭蜘蛛“骚扰”
米开朗基罗和教皇尤得乌斯二世(连载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