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与五年级数学教学研究

2012-05-10 02:11曾凌燕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

曾凌燕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的平等教育。如何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教育的均衡发展呢?本文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的教育效果上达到相对均衡;实行课堂小组讨论教学,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均衡。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五年级数学;教学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平等教育,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的教育效果上达到相对均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学生对学习就会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呢?

(一)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共同在同一起跑线上达到成功。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分真情。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在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这样不同的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成功。

(二)“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我总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摸得着”的方法,保持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五年级数学下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课堂教学中,我设计这样的练习:让差生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题,如44页练习七的1、2题;中等生做有一定梯度的题,如3、4题;优秀生探索有一定难度创新题型,如7、8题。这样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一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思考较难的题,大家都有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共同的探究,共同进步,共同成功。

(四)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共同成功。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进而取得数学的成功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成功的美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数学中逐渐进行“数学美”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共同感受数学的成功之处。

二、实行课堂小组讨论教学,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行小组讨论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乐于接受教育。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条理,对数学的教育更容易接受。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表达,所以讨论时,往往容易走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针对讨论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先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一)教师对讨论目标的定位,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

组织讨论时,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总之,教师必须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窒息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

(二)启发与诱导相结合,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全过程,教师的作用大多是适时调控、巧妙诱导。

一方面要使讨论题富于启发性,才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另一方面,当讨论展开以后,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及时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和“导”。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联系不紧、跨度过大、脱离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逼近核心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三)在课堂讨论中,要使每个学生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教师必须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一方面教师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赏或反对,尽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引导,并予以更正。但是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均衡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均衡。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二)加强数学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均衡。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数学教学很大程度上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达到相对均衡。

总之,教育均衡发展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必须根据小学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全面参与课堂的小组讨论教学,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
基于OBE的Java程序设计个性化教学研究
“找茬”教研,助力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智慧课堂下如何实现高中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第三届“经纬杯”全国地理教学研究成果大赛
基于自主实验探究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