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读文本内容,精心打磨教学设计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29期
关键词:宗璞木槿花词语

李 娟

(南京市十三中 锁金分校,江苏 南京 210042)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对语文教学越来越敬畏,平时上课前翻阅大量的教参、教案,但教学实践中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什么,研读文本、打磨教学设计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一次备课:深入钻研文本。《好一朵木槿花》是一篇典型的借物抒情的散文,它和课内重点篇目《紫藤萝瀑布》有相似之处,便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是一篇很好的课外拓展材料。

文章读了三遍,可是该怎么教没有头绪,我顿时紧张起来。文章较长,语言含蓄,涉及“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孩子们没有生活体验,情感不好把握,我也找不到现成的参考教案和素材。怎么办?只有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只有老师先读懂了,才有可能让孩子们读懂。我查找资料,反复研读文本,终于有了突破口:抓住文章的主脉络——两度花发,不同凡响,理清作者的情感态度变化——惊喜之情、悲壮之意。怎样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关键之关键。初读文本,我选出了“闪、轻轻地、亮亮的、而且、薄如蝉翼、娇嫩、颤颤、更”等一些词语。作者选择独特的词语体现独特的情感,一定有它的深意和不可替代性;再读文本,我反复品味这些词语,读出情感,采用换词法等去揣摩词语,自己把体会写下来,再找组里的其他老师帮我推敲,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吃透了文本,我就按照散文的研读重点把学习目标设计为:一品味文章语言,体验作者情感变化历程;二反复阅读文章,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认识。第一个目标是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第二个目标是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我觉得这两个目标既解读了这篇散文,又让他们学会了阅读散文的方法,一举两得,颇为得意。

(二)二次备课:切实制定目标。我很有自信:自己深入研读了文本,目标设定体现散文的重难点,这节课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我想象着自己怎样把课上得精彩纷呈。

第一次试讲完,我闷得透不过气来,寒冷的冬日里我的衣服都湿了,潮湿的衣服和灰暗的心情全都因为我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第二个目标只是聋子的耳朵,这节课失败了。

失败告诉我,一节课并不是把自己读来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要依据学生实际,设计恰当合理的目标,一节课能够把一个目标落实了,让学生有所收获,那就是成功的。目标一旦明确,思路也随之豁然开朗,经过反复斟酌,我直接把第二个目标删去,把重点放在语言上,让学生细细品味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语言中表达的两次花发时独特的情感。

(三)三次备课:精心打磨细节。调整过的学习目标实现了,但是因为环节比较多,整个课堂有点乱,我意识到优化课堂环节的重要性。怎样把环节打磨得一环扣一环,环与环之间过渡自然呢?我反复念叨着“木槿花,木槿花……”既然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木槿花来写的,那我就围绕木槿花来设置我的教学环节,感知课文以后把环节设置为“令人惊喜的木槿花……;令人震撼的木槿花……;两度花发,不同凡响的木槿花……;两度花发,不同凡响的木槿花给人……;也许需要立纪念碑的木槿花……;平庸的木槿花……;木槿花以外的其他花……”等七个环节,我期待着实际的上课效果。

再次试讲时,我调整了心态,始终带着轻松的微笑面对大家,效果比前两次好很多,流程比以往都顺利紧凑,我觉得离一节好课的距离不远了。

在我自己觉得可以舒一口气时,有经验的老师又给我指出了许多细节的地方,比如教师语音语调的处理,齐读和个别读的合理交替进行,背景知识的巧妙嵌入……我这才发现,原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把课堂上我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一句一句地调整打磨,力争呈现给学生的是最简洁明确的要求和最恰当的点评。细节打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课件,学生普遍不熟悉木槿花,我就从网上搜一些图片给学生一个视觉的感受,教学环节部分也清晰地出现在投影上,语言的体味和赏析不再是简单的投影要赏析的词语,还加上了试讲时学生能讲出来的精彩的语言。

是压力也是动力,上课的日子近了,我开足马力,奔一堂好课这个目标去了。这时候,我不再有刚开始的信心不足,也没有了备好课时的盲目自信,而是冷静思考着,又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我要做的只有继续求索。

皇天不负有心人,公开课效果不错。而我也切实感受到这节课对我的考验、质问、促进、提高和启示。

沉下心细细想来,这节课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几经打磨的教学片段也让我受益匪浅。

(一)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情感。令人惊喜的木槿花……

师:在第一度花发的相关段落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呢?

生:“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这一句中的“闪”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师:你的眼前有一副画面,很好,你能给大家读出这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吗?(生读)。

生:“亮亮的,轻轻的”这两个叠音词写出木槿花的色彩之明亮,姿态之轻盈。

师:你讲得很好,大家来批注一下,记下我们同学智慧的火花。我们再齐读这一句,读出明亮和轻盈之感。(齐读)

师:老师来做一点提示,“而且”这个词能否删去呢?生:不能,这个词写出紫色是作者一贯喜爱的颜色。

师:这位同学体会很细腻到位。(补充背景)宗璞她出生于书香之家,是北大教授冯友兰的女儿,喜欢淡雅的紫色,如第七段中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都是紫色的,我们学过她的《紫藤萝瀑布》也是一片辉煌的紫色。

师:我们从上下文来看,“悲伤”和“梦”怎么理解呢?

生:“悲伤”指弟弟死别的悲痛;“梦”应该是期待未来生活越来越好吧。

师:(补充背景)写这篇文章时,宗璞的父亲冯友兰的病情时好时坏,坏的时候医院抢救时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宗璞希望自己的父亲的身体会变好。

师:同学们,依据前面的讨论,我们来小结一下:宗璞对第一度花发的木槿产生了惊喜之情,因为这样的木槿花从外在和内在上都让我惊喜。颜色是我喜欢的,花也让我对未来产生了希望和梦想(板书:紫色、梦想)。

评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就带领学生抓住“闪,亮亮的,轻轻的,而且,悲伤,梦”等词语,理解作者的惊喜之情。学生的体会还是不错的,在个别读,齐读的过程中更加深了体验。

(二)在比较语句的过程中体会情感的升华。两度花发,

不同凡响的木槿花……

师:同学们,我们从两度花发,读出了惊喜之情,读出了悲壮之意。那我们要找一找两度花发的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有哪些?(投影)

第一度:

环境:荒草没膝……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

表现: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第二度:

环境:几经洗劫的小园、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透过砖块钢筋、从重压下挣扎出来。

表现: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生:生长的环境都不好。

生:表现都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生:第二次花发的环境比第一次更坏。木槿花的表现也更好。

师:老师注意到你用了一个“更”字,很好。大家把这个字圈一下,更进一步,递进的意思,环境艰难了,木槿花的表现也更进一步了,。

师:两度花发的木槿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都不觉得自己的奇特,有不好的环境下它是坦然的,忍辱负重时它亦是坦然的,它不管境遇如何,走自己的路,开自己的花。

评析:在前面赏析语言,品味情感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两度花发的惊喜之情,悲壮之意。这一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两度花发,在比较中体味情感的递进和升华。

(三)在老师引领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木槿花”。寻找我的“木槿花”……

师:其实老师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人生中的“木槿花”。记得那是我刚上高中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埋头苦学也没有什么意义,谁又能看得见呢?谁又在乎呢?我一直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就渐渐消沉了下去。有一天,我又厌烦了无休无止的试卷,作业,就一个人溜到了学校的后山上闲逛。走着走着,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映山红,几乎整个山坡上全是的,如火如荼的鲜红的光彩似乎把山都映红了,我从来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野山上会有如此绚烂的景色。面对这一片映山红,我似乎明白了,谁又来关注它们呢?没有!而它们却只是绽放,肆无忌惮的绽放,才不管谁注意它们或者不注意它们呢。从此以后,每当我厌倦时,我都会想起它们,那如火一般的映山红教会了我:我只要做好我该做的,绽放我自己就可以了。别人在乎不在乎,我都问心无愧。

生:我的“木槿花”是仙人掌,它就在我的书桌上,它很独立,很坚强,不需要人过多地去关注它,还是长得很好。生:老师,我的“木槿花”可以是星星吗?师:(师点头示意)你的思路更开阔。

生: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把我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我就经常一个人在小阁楼上看小人书,晚上的时候就看天上的星星,一个人,周围都是静静的,乡下的天空很干净,星星也很明亮,我想父母的时候就会对着它们说话,让星星把我的话带给同样也在看星星的父母。

评析:赏析了带给作者惊喜、震撼的、属于她的木槿花,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有属于自己的“木槿花”,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回味自己的生活。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木槿花”,渲染一种气氛,营造一种情感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更好地体会借物抒情散文的特点,为学生以后自己写作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作文打下基础。

从上面的课堂教学不难看出,深入研读文本内容、精心打磨教学设计是一个老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本课例给我们以下启迪:

(一)深入研读文本,重视备课环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站在讲台前上课的45分钟的背后应该是课后长时间对教材的研读、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节《好一朵木槿花》,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反复研读文本,找了大量的关于宗璞的生平资料来读,以期做到“知人论世”。宗璞写了大量的类似的散文,比如《送春》、《丁香结》等,我就把宗璞的这一类散文都拿来读了一遍,了解了宗璞散文语言的风格,然后再找一些文学评论家的评论来读。最后把目光确定在“两度花发,不同凡响”上,通过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闪、悲伤、梦、颤颤、土埋大半截了、娇嫩的、薄如蝉翼的”等词句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验情感。

(二)目标设计合理,课堂重点突出。在备课环节中,正确把握教学重点,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反复斟酌、思考的重要步骤。为此,就需要我们反复研读文本,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只有在自己的阅读体验基础之上所确定的教学重点,才是课堂真正需要解决的难点、重点。反思自己这节课的整个备课环节,最初确定的“品味文章语言,体验作者情感变化历程”和“反复阅读文章,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认识”这两个教学目标是不切合实际的,后来经过调整,重点解决第一个目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重点既明确又适中,才会有后来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妙设计流程,精心打磨细节。这节课的教学流程经过了三次设计,第一次的教学流程过于简单,没有深挖文本的内涵,经过研读文本,第二次的教学流程丰富了,但是却不够清晰,最终经过思考,我决定每一个环节都围绕木槿花来设计,分别是“令人产生惊喜之情的木槿花”、“令人产生悲壮之意的木槿花”、“两度花发、不同凡响的木槿花”、“不同凡响的木槿花给人……”、“也许需要纪念碑的木槿花”、“平庸的木槿花”、“木槿花以外的其他花”、“好一朵木槿花”、“寻找我的‘木槿花’……”,整个教学环节由“木槿花”为线索串成一条线,教学思路就清晰了许多,学生学起来也有了条理,教学效果自然就有所增强。

[1]魏国良.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文本类型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广东省教育厅.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孟鸿仲.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贺卫东.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宗璞木槿花词语
回眸花开
读宗璞《报秋》,学借物喻理
容易混淆的词语
走进书里瞧一瞧
宗璞:喷发英武正气
回答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