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笔重彩画探源与思考

2013-04-12 16:03牛金梁
关键词:重彩画传统型工笔

牛金梁

(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一、中国工笔重彩画发展概述

中国重彩画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时期的彩陶和岩画艺术,今天的大量考古发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实物依据,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大汶口文化彩陶以及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等。这些人类早期的艺术作品一方面展示了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这些作品的绘画材料皆为天然的矿物色和动植物色,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虽经几千年岁月流逝却依旧色彩鲜艳醇厚,不能不让后人叹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绘画艺术在一天天走向成熟。战国时期,工笔人物画开始走向独立,彩绘艺术也被大量用于壁画和器物装饰。汉代以后,中国工笔重彩艺术逐渐成熟,据现今考古发现,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一号墓出土的彩绘帛画,是迄今我国发现的第一幅工笔重彩画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绘画水平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绘画脱离了原来的附属装饰功能而走向了自身的独立[1]。汉代时期的墓葬里还出现了大量画像石和画像砖,这些画像石和画像砖大部分为刻绘而成,也有部分为彩绘壁画,如洛阳的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山东东平的西汉—东汉墓室壁画、河北安平逯家庄东汉墓壁画等。上述这些古代的彩绘作品,从其所用材料上考证分析,无不是以天然矿物色为主绘制而成。汉之后的三百多年,中国的工笔重彩画作品在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后已完全走向成熟,出现了顾恺之、展子虔、吴道子、阎立本、张萱、周昉、李思训、李昭道等大家,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迄今无法逾越的高峰。在这期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兴起,寺庙洞窟为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展示舞台,为我们留下了诸如敦煌莫高窟、榆林窑、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外,不容忽视的还有历代的墓室彩绘壁画,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至唐代时可谓登峰造极,陕西历史博物馆墓室壁画珍藏馆收藏了陕西地区出土的墓室壁画珍品近两千平方米,其气势之恢宏,刻画之精微,色彩之绚烂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同时也是我国绘画艺术的巅峰,特别是工笔重彩画的巅峰。唐以后至清末的一千多年间,水墨画渐兴,工笔重彩画式微,从事工笔重彩画创作的画家远不如水墨画多,在唐以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优秀的工笔重彩画大家更如凤毛麟角,如五代时期的顾宏中,宋代的王希孟,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唐寅、仇英等。幸运的是,工笔重彩画在受到文人士大夫冷落的时候,在民间画工那里依然盛行,除敦煌莫高窟外,至今保存较好的还有山西永乐宫、青龙寺、北京法海寺等地的宗教彩绘壁画,这些宗教壁画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了解传统、学习传统的源泉。

纵观近千年的中国美术史,基本上是水墨画的发展史,王维的一句“夫画道之中,唯水墨最为上”[2],标志着水墨艺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受到的无比青睐,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再次为这种偏见推波助澜,使全国绘者崇南贬北之风盛行,这些都成为重彩画发展的一个无形的束缚,工笔重彩画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几乎无人问津,只有在寺庙洞窟和地下墓室中被民间画工所传承,“崇水墨而贬重彩”的社会风气一直影响了中国画坛近千年,时至今日,其影响仍在。

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道路在近百年以来也是不平坦的,在当时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完全落后的情况下,中国美术的发展史也是举步维艰的。早期的中国美术变革主要是围绕着造型问题而进行的,从造型入手有它的时代需要性和必要性,它为奄奄一息的中国美术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中国美术整体上跨越式的发展。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笔重彩画画家寥若晨星,除张大千外几乎无人扛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工笔重彩画也有了大变化和大发展,著名的代表画家有潘絜兹、任率英、王叔晖、于非闇、丁绍光、顾生岳等,这些画家很好地继承了工笔重彩画的优良传统,但由于当时社会思想的局限性,作品在绘画语言的探索上还远远不够,形式表现过于单一和僵化,在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处于逡巡不前的状态。中国画坛在经历了“八五美术思潮”之后,大批的中国画画家特别是工笔重彩画画家开始积极探索中国工笔重彩画发展的未来,他们一方面从西方绘画艺术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开始从传统绘画中挖掘探索。在众多画家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传统型和探索性两种,这些画家都在默默探索着工笔重彩画的发展,并且,在他们的指导下,一大批工笔重彩画新锐正在成长壮大,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二、传统型工笔重彩画与探索型工笔重彩画的联系与区别

传统型工笔重彩画与探索型工笔重彩画是当今中国工笔重彩画发展的两大主流,它们都在继承发扬着中国优秀辉煌的传统工笔重彩画艺术,由于各自的审美目标和艺术追求不同而体现出风格上的差异。一般意义上讲,传统型工笔重彩画主要指表现手法比较传统保守的工笔重彩画类型,传统型工笔重彩画代表画家有何家英、王美芳、赵国经、李峰、刘泉义、贾光健、周彦生、王根生等。传统手法主要以勾线、染色、填色、罩色等技法为主,特别重视线描的基础造型作用,同时对设色的程序也比较讲究。传统型重彩画家在继承古代优秀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实现对重彩画古典美的重现,在当今中国画坛,这一绘画群体有着相当的数量和规模,是传承中国工笔重彩画的重要中坚力量。探索型工笔重彩画主要指以探索创新为主要目的的工笔重彩画类型,代表画家有蒋采苹、唐勇力、刘新华、胡明哲、唐秀玲、张小琴、苏百钧、赵栗晖、郭继英、王小晖、张导曦、陈子、王骁勇等。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新生代年轻重彩画画家正在异军突起,如孙震生、袁玲玲、罗寒蕾、陈治、张美中、林明俊等,这些年轻的画家有理想、有抱负、有建树,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是当今中国工笔画坛的重要新生力量和接班人。

大多数探索型工笔重彩画画家都是从传统型工笔重彩画走过来的,他们有着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致力于工笔重彩画的创新和发展。他们在绘画的技法和语言方面努力求新求变,一方面从传统绘画中发掘探索,另一方面从其他民族和艺术门类中借鉴吸收。在绘画语言上除了传统的技法外,特别重视对传统矿物色的开发运用,一大批中青年画家赴日留学,从对日本岩彩画的学习中重拾中国失落已久的绘画传统和手法。无论是传统型画家还是探索型画家,他们都肩负着传承发扬工笔重彩画的责任和使命,都是推动中国重彩画发展的脊梁和主力军。

线条是传统工笔重彩画的生命和灵魂,由于传统型工笔重彩画特别重视线描的基础造型作用,所以,线条的表现方法在这里被保留得比较好,比如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等[3],线描被认为是传统型工笔重彩画的重要特征。探索型工笔重彩画在继承传统线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线描的表现方法除了毛笔墨线外,还介入了色线、立线、丝网印线以及新的线描表现手段,极大地拓展了线的表现功能和方法,使工笔重彩画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和充满意趣。

传统型工笔重彩画在设色方面也十分讲究,对纸张、绢帛等依托材料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对传统技法的依赖性比较强。传统设色讲究“三矾九染”,程序比较复杂,其目的是要达到画面丰富细腻和薄中见厚,这一点其实也是我国传统工笔画的魅力所在,当前,传统型工笔重彩画大量继承了这些传统手法,同时也适当引入了拓印、洗磨、喷色、粘贴等手段,在画材上的运用也有延伸,对传统手法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探索型工笔重彩画在设色表现方面相对于传统型有较大的变化,其技法手段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三矾九染”、薄中见厚,而是非常重视底肌的制作和画材的运用,在底肌制作的过程中注重随机性的把握和写意性的表现,将泼色、揉纸、拓印、喷色、滚色等手段无所不能地运用在作品中。在颜料选择上大量运用中国的天然植物色、矿物色、金属色,同时,引入西画的水彩色、丙烯色以及堆塑剂等辅助材料,不仅如此,在绘画观念上,大量吸收西方的构成手段和思想意识,将传统工笔重彩画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对当下中国工笔重彩画发展的思考

当下工笔重彩画的发展正迎来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时期,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为艺术的复兴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工笔重彩画是中国的本土绘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曾经辉煌过、灿烂过、没落过,并长期被人遗忘在传统的角落里。在水墨画统治画坛的时代,它被人认为是“匠工”所为,“艳俗”所为,为文人墨客所鄙视,这实在是时代的悲哀和世人的无知。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工笔重彩画并赋予它新的内涵,目的是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历史悠久的民族绘画,将传统矿物色绘画发扬光大。当前,工笔重彩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历次大型展览中涌现出的优秀工笔重彩画作品备受世人和画家同行的重视,画家队伍越来越大,学生队伍也越来越多,这使工笔重彩画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发展过程中显露出来的一些突出问题:其一,由于许多中青年重彩画画家曾经留学日本,受过日本岩彩画的训练,所以当下的部分中国工笔重彩画或多或少带有日本岩彩画的影子,这也是工笔重彩画在业界屡遭诘难的根本原因,所以,回归中国本土文化,消化吸收外来技法和审美方式,创作出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工笔重彩作品是每一位重彩画家需要思考的问题。其二,工笔重彩画由于比较重视技巧性和程序性,所以,许多作品容易出现“唯技巧”的倾向,作品形式上流于肤浅和单薄,内容上缺乏思想性和精神内涵,格调和意境不高,不能给人以美的启迪和想象。这是一个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三,当下的工笔重彩画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实际的教学质量并不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特别是专业艺术院校是培养新人的重要根据地,工笔重彩画作为中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学机构加大教学力度和资源投入,为人才培养做好基础准备。其四,当下的工笔重彩画画家队伍组织比较松散,缺乏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工笔重彩画画家作为一个小的社会群体,必须精诚团结,和睦包容,共同努力,只有如此,重彩画的明天才能更美好。

整体上说,几十年来,新一代工笔重彩画画家们经过了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已经让这个古老的画种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一批又一批画家为此呕心沥血,燃尽青春,在技法探索和传承创新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努力解决着、前进着。今天我们提出当下工笔重彩画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也是希望能引起更多画家的重视,让工笔重彩画发展得更快更好。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而努力,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的义务和使命。

[1]李松.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6.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部,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592.

[3]曾正明.十八描研究.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21.

猜你喜欢
重彩画传统型工笔
改进型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几何形位研究
借助信息技术,让家庭教育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化”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清代州县文簿册报制度:对中国传统行政特点的透视
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
水墨重彩画小品创作课教案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