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与“招人难”悖论及联系

2013-09-03 06:32张晓玲
中国信息化·学术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对策

张晓玲

【摘 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难”和“招人难”并存,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就业难”“招人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招人难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130-01

一、就业难的现状

从2003年开始,随着第一届高校扩招大学生的离校,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的增幅都在几十万以上,从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人直到现在的近660万人。唐山市高校毕业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显著增高,今年毕业生人数就达3.5万人。人是流动的人,而工作却是铁打的营盘,唐山市作为沿海重工业城市每年还会迎来外籍毕业生前来求职,所以近几年一样显现出就业压力大的局面。高校扩招使毕业生过剩,毕业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似乎如此,却也不尽然。

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唐山市又是一个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可以提供的大多数工作岗位是蓝领工作,这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缺少一定吸引力。从欧美、日本的情况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大学毕业生会进入第三产业工作。但从我市目前情况看,第三产业还不发达,因此很难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部门,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需求。

就业观念滞后,也成了制约就业的绊马索。在多数大学毕业生眼里,进入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工作是首选,但是随着各级政府和单位的精简机构和人员满额超编,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较之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还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青睐实力雄厚,待遇优厚的大型国企或知名外企,但是这些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与毕业生的总体质量形成落差,吸纳数量也相对有限,毕业生们往往徘徊在门外不得而入。另外,近年来,社会富裕程度大幅提高,学生一毕业很多可以充当“啃老族”,并不急着就业贴补家用,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直到找到满意的工作为止。

二、企业招人难的成因

教育结构失调,导致技工教育发展不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因为技工教育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政府的人、财、物普遍向学历教育倾斜而忽视了技工教育,间接地忽视的是第二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中高技能人才的稀缺,也是导致就业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之一。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大多数高校普遍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中文、新闻等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根本不具竞争力。所谓的热门专业成了滞销专业。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招人难”。大规模的扩招伴随着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高校的培养模式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模式,而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导致供需脱节严重。同时,许多高校的师资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部分教师素质难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致使学生受不到良好的培养教育,不利于以后的顺利就业。

用人单位急功近利同样加剧了“招人难”。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常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这样就进一步缩小了人才甄选的范围。从用人成本上看,企业主要是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要求和实际工作能力确定是否聘用并进一步进行培养。作为企业是依靠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来赢得市场、赚取利润。而毕业生手中的学历或学位证书在变成现实生产力之前却只是一个符号。企业往往以两三年工作经验作为招用条件,把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挡在门外,然后陷入找不到人的怪圈。

三、“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解决

“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尴尬局面下,有社会的浮躁、企业的急功近利,同时也折射出年轻人的“挑肥拣瘦”、“眼高手低”,但这些并不完全是单纯利益因素的驱动,常伴以个人感受、发展前景的诸多愿景。我们张了大口棒喝不如谈解决,探寻“招”和“就”之间的联系,世界是矛盾的也是联系的。

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才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就提出了“搜寻成本”的概念,详细阐释了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却又无人可用的矛盾。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促进毕业生和就业市场的沟通却可以减少企业和求职者找寻工作的搜寻时间,所以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再者,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大学专业设置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要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对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相应减少教育经费投入,甚者停止招生。高校要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改革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适当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投入。政府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投入。可借鉴欧美、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把更多教育资源放在技工院校,向技工教育适当倾斜。社会有需要才是人才。

有人曾作比喻:在就业市场上,学校是“厂家”,毕业生是“产品”,谈完厂家,也该谈谈“产品”了,产品质量,并不全在于厂家的生产规模,这个“产品”拥有能动性。高校毕业生自身应该转变就业观念。牢记个人的发展只有顺应国家、时代的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随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观念也要更新,基层岗位和动手操作性岗位将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大学生们可以根据所学专业背景,搜寻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的工作岗位进行就业。然而,面对就业岗位的稀缺,“先就业,后择业”的情况应该为毕业生们所接受。在就业期望值上,要做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只有顺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用人单位的旨归,是发挥人的能力,发扬人的优点,发展人的创造。为了达到目的就有必要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制度,明确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与义务,规范其确定、选择、录用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行为。要通过市场形式、政策和宣传教育,对用人单位提出长远的人才要求。同时用人单位也要有些耐心帮毕业生铺就一条完善的职业规划路,拿来就用终究是短视行为。

就业难,招人难,毕业生和企业都很烦。“猛将尽拔于卒武,贤相必起于郡县”,无论毕业生还是企业都还要存着些耐心,是理想还是昼梦,需要抓住机遇、创造机遇来检验。

参考文献

[1] 樊立三,冯彩玲.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及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06)

[2] 王换平,王铭,侴林林,刘帅,韩轶龙,汤东歌.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4)

[3] 王艳,缪颖章,田存刚.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1)

[4] 朱松林,王琦琦,董晶,刘彬彬,胡国清.1321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悲伤情绪,自杀想法、计划和尝试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11(02)

[5] 毛玲.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3)

猜你喜欢
就业难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