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生职业意识的要素与培养路径

2014-02-12 05:29黄云姬施茂枝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生意识

黄云姬,施茂枝

高师生在学阶段是教师职业意识的确立期,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其了解教师职业,认识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从教的理想和志向,会强化其学习专业课程的动机,明确专业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为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可以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加速形成,不仅有助于顺利就业,而且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专业发展也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一、高师生职业意识的要素

高师生职业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其大脑对于教师职业的反映。它是高师生个体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情感、态度、期望等的总和,是高师生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学校教育环境中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综合。高师生职业意识的构成要素比较复杂,主要有:

(一)教师职业兴趣

高师生的教师职业兴趣是其对教师职业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或者说,是其对教师职业活动主动接触或能动参与的相对恒久而稳定的心理倾向,可促使高师生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此,并产生期待和向往的情感。

教师职业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教师职业以及由此而特设的教师教育课程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并不对教师职业或教师职业活动本身感兴趣,而是因认识教师职业或教师职业活动的意义而产生的兴趣。

兴趣是驱动主体参与某种活动的自发力量。人若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兴趣,便驱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中并发挥全部才能,从而更易于取得成功;反之,便投入动力不足,也缺少成就感、满足感,势必降低成功概率。浓厚而稳定的教师职业兴趣,不仅可以强化高师生学习师范专业课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强化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也将对教师职业生涯、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直接而积极的影响。

(二)教师职业认同感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潜意识向某一对象或团体模仿的心理过程,是个体与其他人有感情联系的最初状态,是个体模仿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并逐渐内化形成自己特有的行为模式的过程。[1]

高师生的职业认同感,是学生个体对于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识、期望和价值观,亦即学生个体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认可和接纳,换言之,即学生个体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和理解等,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和期望必须具有一致性。概括起来,教师职业认同感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包括对教师职业的本质、教师工作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的职业责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作环境等的理解;二是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体认,如自我生存的价值、自我发展的价值、社会声望的价值、社会功能的价值等。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也是高师生对未来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认同感强,意味着对教师职业的性质、功能、意义认识清晰而深刻,也意味着对就业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具有强烈的从教积极性、自觉性和上进心。

(三)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

高师生的教师职业效能感是指其对自己是否具有从教能力的预期或评估。高师生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不等于个人真实的教师职业能力,而是其对自己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观估计或自我感受。

高师生们一般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教师职业的效能感:一是通过学兄、学姐们成功就业,或者通过观察中小学在职教师或其他教师成功的课堂操作;二是自己在微格教学、虚拟教学、教育实习中的成功操作;三是他人——主要是专业课教师和成熟的中小学在职教师的评价。

具有较高的教师职业效能感,可以强化高师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动机,提高其付出努力的程度或力度,也更乐于投入到各种针对教师职业能力、教学技能的训练活动中去,勇于接受各种挑战,从而获得更多磨练和学习的机会,即使暂时遭遇挫折,也会坚持不懈,而不轻言放弃。

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其主要工作是课堂教学,要让高师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其真实的职业能力相吻合,就必须让学生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掌握教学规律和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亦即,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培养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必须相辅相成,否则,所谓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实际的教学能力、职业能力定然不相符,这对于高师生的学业、就业乃至职业生涯反而有害。

(四)教师职业理想和意志

对未来的想象或希望,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我们称之为理想。高师生的教师职业理想是其对即将从事的教育事业的选择、向往、抱负和价值判断,是其对教师职业活动及其获得成就的预期,因而是其当下与未来的奋斗目标,也是其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教师职业理想,对于高师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可以深化其学习动机,激发其向着目标奋进的内驱力,从而从根本上推进其职业化的进程。此外,它还具有调节作用,当高师生的思想、行为偏离目标时,职业理想将有助于纠偏。

关于“意志”,《心理学大辞典》的定义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为,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2](P163)作为心理现象,意志为人类所特有。它是人的最高精神领袖,突出地表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职业意志是,选择教师职业、学习教师专业课程、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的执着坚守、坚定不移、永不退缩、绝不轻言放弃的毅力和精神力量。

高师生一旦树立起教师职业理想,培植起教师职业意志,便会把教育当做事业,从而敬业、精业、乐业,把实现职业理想作为一生的追求,将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融为一体。

教师职业兴趣、职业认同感、职业效能感、职业理想和意志,其涵义虽异,但又彼此交融,互动相生,它们虽不是教师意识的全部因素,但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

二、高师生职业意识的现状与原因

(一)高师生职业意识的现状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我们的调查,总体上,高师生职业意识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是:

1.教师职业意识薄弱

有人以多所师范院校高师生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论是[3]: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值偏高;教师职业的从业意识不强。近期,我们对某所多科性大学中分属于各学院的200位不同专业师范类四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了解你即将从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所需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吗?”选择“了解”的有31位,占15.5%;选择“了解一些”的有124位,占62%;选择“不了解”的有45位,占22.5%。“你在大学期间对形成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的教学能力有过计划吗?”选择“仔细计划过”的31位,占15.5%;选择“有一些初步打算,但没有具体计划”的71位,占35.5%,选择“没有想过,也没有计划”的98位,占49%;“大学期间你是否思考过自己未来教师职业的发展?”选择“认真思考过”的有37位,占18.5%;选择“有过考虑,但没有太在意”的有111位,占55.5%;选择“没有思考过”的有52位,占26%。2007年5月21日,《中国教育报》曾刊载《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一文,作者经过大量调查之后,披露了这样的现实:高师毕业生虽有较高的学历、较丰富的学科和教育理论知识,但刚入职时却大都不能胜任日常教学工作。这固然主要与他们在高师院校学习期间尚未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有关,但也与在学时尚未形成教师职业意识有很大关系。

2.萌生和形成时间滞后

仍以我们近期的调查为例:“你何时开始对形成教学能力的计划?”在对“你在大学期间对形成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的教学能力有过计划吗?”的问题调查中,选择“仔细计划过”和“有一些初步打算,但没有具体计划”的102位学生中,有90位选择“大学四年级开始”,占87%。“你何时开始考虑自己未来教师职业的发展?”在对“大学期间你是否思考过自己未来教师职业的发展”的问题调查中,选择“认真思考过”和“有过考虑,但没有太在意”的148位学生中,有115位选择“大学四年级开始”,占85%。而这绝不仅仅是个案,很多高师生大学生活的前三年,相当程度上是在漫无目标、随波逐流中度过的,所拥有的那些并不强烈的教师职业意识,其萌生和形成时间也相当滞后。前述的那些关于高师生教师职业意识不强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旁证这一点。这势必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

(二)现状产生的原因

造成高师生职业意识薄弱、萌生和形成时间滞后的现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院校是合格中小学教师培养重任的主要承当者和责任者,现状产生的主因无疑是其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师范个性的泡沫化

高师院校师范性的虚无化、泡沫化是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一个时期以来,高师院校转型:或与其他院校合并升格为多科性大学,或向综合性大学转型。2005年4月27日,《中国改革报》发表《取消师范生是教师培养的大趋势》,代表着当时和当下高师办学的一股影响巨大的思潮。高师院校原来的办学模式被改变,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界限被打破,导致师范性的虚无化、泡沫化。

高师院校师范性虚无化、泡沫化的表现有:一是对师范教育认识片面。或以为学好通识课程,谁都可以当老师,忘记了教学独有的规律性,忘记了教师是一个专业;或以为,师范性就是学好“普通话”、“三笔字”等基本技能,忘记了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岂不知,掌握中小学教学技能、站稳课堂是需要有高度的智慧的。二是在师范类课程的设置上,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一些本应着力培养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教学能力的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却也以灌输理论为主。众所周知,教学能力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仅凭借一些理论灌输来对付绝难以奏效。而对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又缺乏严格监管,形同过场,因此实效性不强。三是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上,使用一把尺子,重科研,轻教学,致使一些教师不愿把精力放在不能获得“回报”的教师职业意识和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

2.实践操作的“三无”化

在高师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实践操作层面,“三无”现象普遍存在,这是造成现状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三无”指无的、无序、无措,这是“师范个性泡沫化”的结果。

先说无的。笔者近期在期刊网中以“教师职业意识”为“篇名”搜索,仅找到40多篇论文——为20多年所累积,研究对象还包括大中小幼的教师或准教师;以“师范生职业意识”为篇名搜索,也仅仅找到20篇论文。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不遗憾地发现,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人们无法清晰地读出教师职业意识到底是什么。虽然这些论文多数都对教师职业意识的内涵做了大同小异的概括性界定,但大都没有具体地细分出教师职业意识的要素。部分论文有所涉及,但大都需要完善,或值得斟酌,或需要商榷,特别是忽视对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的认识。这些研究基于教师职业意识培养或养成的实践,又用以指导实践。研究成果尚且如此,在许多高师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实际承担者心目中,更不知教师职业意识所谓何物,纵然有心,但实践操作又要走向何处?这就是无的——盲目,茫然。

再说无序和无措。教师职业意识的形成从无到有,要经历一个萌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以职业兴趣为例,就经历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相应地,培养教师职业意识,在不同阶段应做不同的事。但反观现实,恰恰相反,不少学校是随性而为,碎片化、无序化。既不知道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目标,也不知道其具体内容,当然也就没有与目标、内容适配的培养策略。因此,不少院校在高师生教师职业意识培养上,总体上处于无目标、无计划、无步骤、无策略的状态。

三、高师生教师职业意识培养的路径

高师生职业意识的产生,受其个性特点、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学校教育则在其中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就学校教育而言,其形成一方面受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诸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粗浅到深刻的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构建起纵横交错的立体化培养网络,从而真正将高师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同时,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需要具体化、可操作化,需要有扎实的平台,否则就会泡沫化,特别是教师职业意识和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要相辅相成,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不能完全独立于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之外,二者必须要有机地融合。

(一)横向路径

1.思政工作融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高师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在引导高师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师生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其在对自己的个人特点、院校环境、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和要求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一生中所要经历的教师职业历程进行预期和计划,特别是对在校四年的学习生活进行具体计划,对每一个阶段学习的目标、方向、内容、途径作出有步骤、可操作的合理安排。高师院校思政工作融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和职业意志培养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融为一体,亦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职业意识培养融为一体,可获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之效。此时,思政工作便有了具体清晰的目标和内容,也有了具体的抓手和平台,变长期以来思政工作的空洞化和说教化为个别化和具体化,可以增强其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2.团学活动突出师范专业特色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和产物,故职业意识的形成与客观环境因素息息相关。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4](P1)浓厚的师范特色的教育氛围具有无声的教育力量,是高师生职业意识生成、生长的无形课堂。师范院校的团学活动,若用心打造出师范专业的特色,形成师范教育的特有氛围,便会彰显出独具魅力的文化气质和特性,从而把高师生引向对教师职业的向往,激发其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和理想,这对于培养高师生职业意识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团学活动是指院校各级团组织、学生会活动,也包括高师生在导师引导下自发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是构建教育氛围、打造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突出师范专业特色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紧紧围绕并着力彰显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这一目标的活动:优秀中小学教师报告会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兴趣、理想和意志;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说课比赛、虚拟教学比赛等,既有助于锻造教师职业技能,同时也可以增强其教师职业意识。

3.专业课程着眼于教师职业能力

师范类专业课程教学必须以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教师职业能力的生长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职业意识生长的过程。目前,师范类专业课程尤其以学科教学论为代表,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学科教学的理论体系,但并不符合专科、本科师范生的人才培养定位。因为专科、本科师范生走出校门不是专门从事理论研究,而主要是走上中小学学科教学的讲台。因此教学能力才是学科教学论课程核心的教学目标。

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可以分为“论”和“法”两个部分,基于本专科高师生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中必须向“法”倾斜。“法”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关于“怎么教”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更多的是隐形知识——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当然,伴随人们对隐性知识细节了解的深入和清晰,隐性知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显化、被言传,学科教学论教材介绍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就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但由于实践情境有其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任何显性化的行为都存在巨大的局限性。即使是教材中那些已经显性化的知识,也只有回归于实践情境中去,其细节才能被真正还原,也才有可能被真正理解并被运用于实践操作中。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注定将学科教学论教学引向死胡同,对于培养高师生教学能力于事无补,对于形成教师职业意识也无多大助益。以教师职业意识中的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为例,其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课堂教学行为而获得。上课时多用举例法、案例教学法,课后让学生大量观摩优质课等,这些都是回归教学具体情境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应必须构建起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地让高师生“试水”,而且,与教学论课堂教学相呼应的虚拟教学、微格教学、片段教学应常态化。除此之外,见习、实习必须接受严格制度化的监管。这样多管齐下,才会让高师生真正懂得教学、学会教学,才能收到教学能力与教师职业意识互动相生之效果。

(二)纵向途径

教师职业意识培养必须从大学一年级刚入学时就起步,有序安排,并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依据高师生大学学习生活的进程和教师职业意识的萌生、成长和成熟的发展规律,有目标、有内容、有计划、分段式地进行实施。

以了解和认识教师日常工作的见习为例,可以这样安排:第一学年,见习内容以考察教师的常规工作和职责为主,包括备课、写教案、布置和批改作业、组织第二课堂、参加教研活动等,意在让学生了解教师应具有的职业态度和精神,树立专业思想。第二学年以考察和了解教师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师课堂管理情况为主。第三学年上学期结合《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重点考察课堂教学的一般操作方法,如,怎样开讲、怎样提问、教师怎样组织讨论、怎样动静搭配、怎样进行师生互动等;下学期结合学科课程教学论的学习,让学生考察学科教学的基本操作方法。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可让学生考察如何确定不同学段教学目标、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内容、怎样运用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等。

分阶段、按步骤实施的纵向路径,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横向的几条路径构成立体化的教师职业意识培养网络,将有助于增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璇.学前教育专科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冀先礼.心理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3] 王泽兵,王曦,田华.论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4] 司马志.荀子新解[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生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麻辣师生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