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惊艳王煜宇

2014-02-27 08:23穆国库受访者供图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4年1期
关键词:金融法智慧

文/穆国库 图/受访者供图

生来惊艳王煜宇

文/穆国库 图/受访者供图

如果一定要找个词来形容王煜宇,非“惊艳”二字不可。

举止从容,动静娴雅,外表清丽而秀美,言谈睿智而恳切。这就是她留给记者的初印象。生得惊艳不如活得惊艳,如果你对她的过往能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惊艳你的将不仅仅是她的外表。

翻出履历,很多人想必都会被她吓一跳:法学、英语双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加交换项目访问学者,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一等奖,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奖,出版专著、译著9部,重庆市WTO专门人才,重庆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首批“国家万人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列出的还仅是她众多荣誉光环中的冰山一角。要知道,如探囊取物一般取得如此众多耀眼成就的王煜宇,算到今天也才年仅三十六岁而已。好奇的人不禁要问,她的这份惊艳是如何修炼成的呢?

能者的修炼

王煜宇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善良正直,言传身教之间,对王煜宇的影响极深。父母对王煜宇的教育既自由开放又约束严苛。所谓自由开放指的是,在知识层面上他们总是想法设法开拓她的视野,但是遇到了做人做事的原则性问题,决不妥协。

讲王煜宇的成长历程,不得不提她的父亲。王老先生考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出身不好、信心不足。王煜宇的奶奶告诉儿子:“你们学校即使只有一个人能读大学,那个人也一定是你。你要有这种志气。”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志气”,他最终如愿考入大学。现在,在王煜宇父女之间,“志气”这种神奇的东西得到了毫无保留的传承。王煜宇在父母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快乐成长,学习上总能举重若轻,考试中考第一名更是家常便饭。更重要的是,王煜宇身上还有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这才是促使她不断前行的源动力。

王煜宇在中考中总成绩再次考了第一名,但是由当时的招生政策所限,学校生源划片分配,王煜宇所属的生源区最好的学校也仅是一个区重点中学。此时,一所市级重点中学的相关负责人找到了王煜宇的父亲,告诉他可以让王煜宇去他的学校读书。但前提是需要王煜宇的父亲为其学校的一个教师子女解决就业问题。王煜宇的父亲当时正担任一所学校的人事分管领导,对他来讲,为一两个人安排个工作本不是难事,然而他却对这一关系到女儿未来的“交易”断然拒绝了,因为这违反了自己做人的原则。事后,父亲对王煜宇说:“再差的学校也有好学生,你就去划片的学校。”懂事的王煜宇当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她能做的只有脚踏实地做好自己,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正是在这所算不上最好的中学,王煜宇两次高考预考全区第一,并最终考入了当时全国唯一法学重点院校——西南政法大学。

大学期间的王煜宇在学业上一如既往地优秀。王煜宇的信条是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无可挑剔。从她学英语的经历中颇能看出其性格特点。王煜宇读大学的90年代,学外语是当时的一种流行风潮,对新鲜事物抱有极大兴趣的王煜宇如痴如狂迷恋其中,大二时,英语四级考试中,她考了九十多分,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推荐到四川外语学院首届双学位学士班,在川外,她一举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并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

读研期间,王煜宇参加公务员公招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某公招单位录取。四个月后,因为选择了进一步深造,她辞去了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重新回到学校,回到学术研究之路上。从此之后,她找到自己最快乐的存在方式,“沉醉不知归路”。

学者的眼界

法律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在王煜宇看来,法律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美。作为人类智慧的终极形式,千百年来,法的智慧体现在其对人性、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调控与疏导之上。平等、独立和自由不仅是法治的灵魂,更是人性和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理想主义者眼中的法律,不仅可以以“制度之美”诱导出“人性之美”,也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关系的“美”。“法律是一种制度美学”。王煜宇如是说。

王煜宇研究的方向是金融法,中国金融法治是她的“中国梦”。自其硕士论文《商事信用法律制度研究》开始,她就执着于中国现实的金融法问题研究。其博士论文《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被答辩委员会主席中国商法学会会长王保树教授称赞为“最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博士论文。”在持续研究的过程中,王煜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以金融法为主要方向,以中国社会转型为具体背景,以中国问题、现实问题、突出问题为思维进路,以制度创新为目标指向,将“语境”与“问题”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西方经验”与“中国特色”相结合,法学传统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相关社会科学“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重点项目1项,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1项,在国内率先提出“城乡二元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学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如何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上”;“‘依法治国’重在‘依法治乡’”;“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独立性根源于其调整对象的独立性,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具有政策性、合作性、保障性等本质特征”“没有金融法治,就难有金融发展”等重要观点。

2010年2月,王煜宇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加交换访问教授,其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指导老师Pitman·Potter教授的喜爱和尊重,其英文专著Merchant,law and Social Transition of China: From 1840 to 2011获Potter教授推荐出版。在写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推荐信中,这位在西方被誉为“中国法研究三杰”的著名教授这样评价道“王教授在我看来是非常能干,极具探索精神,善于独立思考。她一直专注于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法律行为。总之,王教授非常优秀,我很欣赏她。”他有意将这位远涉重洋而来的中国女孩留下,继续合作从事学术研究。然而王煜宇却毅然选择回国,“我之所以出国学习,为的就是学成回国,以图报效。祖国需要我们,祖国寄希望于我们,祖国才是我们创新创业的最佳舞台。”

多次出国访问交流的经历丰富了王煜宇的阅历,开拓了她的眼界,同时也让她深刻体会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异。“中国有中国的优势,西方有西方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信才能从容,从容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实践中国梦”。

师者的境界

王煜宇除了学术专家的身份之外,另一重重要身份是教师。作为学者,王煜宇称得上卓越,作为老师,王煜宇更是乐在其中。对于很多学生来讲,王煜宇本身就是一个励志的绝佳范本。她讲出来的道理无形间更比旁人多了几分说服力。

“启智达真、明德至善、快乐学习”是王煜宇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十多年教学实践的感悟。“在实践过程中,尽管遇到这样那样的阻挠、困难,但我一直将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格以及拥有法律智慧并且快乐向上的法律人作为我的育人目标。” “正如纪伯伦所言,‘走在圣殿的阴影下,行于其追随者间的导师,传授的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的信念和爱’,‘如果他的确睿智,就不会命令你们进入他智慧的殿堂,而是引导你们走向自己心灵的门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启发和点燃。”十二年来,王煜宇坚守一线,潜心育人,所承担课程多次被作为示范课和现场观摩课,受到校内外专家同行高度评价。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全国双语示范课程主讲教师、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教师。其所负责的《证券法》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和市级双语示范课程,所负责的《金融法》被评为校级来华留学品牌课程,实现了《金融法》中英文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其主编的《金融法》教材,突破传统法学教材编撰模式,以“立体化”的全新设计,将知识传授与思维启发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被评价为“创新思维法学教材”和“全国第一套讲授学习方法的金融法教材”,并被责任编辑推荐为年度最佳出版物。2013年10月,王煜宇以《金融法》中“什么是票据(What is instrument?)”的全英文教学作品参加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在1600多所高校、120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决赛评审专家认为其作品“口语清晰流畅,案例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的运用,使概念和知识点逐渐呈现并能深刻理解。教师展现出极佳的个人风采。”

正是由于其在教学方面的突出成就,王煜宇2004年获西南政法大学优秀教师,2007年获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8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校友基金奖2项。2011年入选重庆市“首届高校双语师资境外培训项目”并被美国俄勒冈大学聘为访问学者。2013年入选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和经济学”暑期培训项目。即便是在外访学期间,王煜宇仍时常牵挂自己的学生,这种牵挂最后形成了长篇文章——《寄我的研究生》,其对学生的深情厚意可见一斑。

“和王老师的相识已近十个年头,从本科限选课的‘偶遇’到研究生阶段的拜入师门,多年的相处,她与我结下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这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从容、内敛,践行着‘养天真’的大学问。”提起自己的导师王煜宇教授,2007级研究生兰祥燕充满了崇敬,“跟随这样的智者前行,求索‘由真学而善行,由善行而至美’的道路,学知识、长本领,更多的是领悟到知识的快乐、生活的幸福与理想的力量。”在王煜宇影响下“找到自己”的学生们对她亦是满怀感激:“如果我们没有遇上您,我们可能永远也成就不了今天的自己。”

人说作为老师有三种境界:教书匠、名师、人师。第一种传授知识,第二种启迪智慧,第三种点化生命。王煜宇虽然从教时间算不上长,但显然,她所做的早已突破了启迪智慧的层面。

士者的担当

儒家把士看做国家的脊梁,最关键的就在于士的担当精神。所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果仅为了自身活得洒脱惊艳,王煜宇早已经做到了,然而正是由于在她的内心时刻被这种士者担当的精神激励,她才能够持续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取得突破。她曾在一篇名为《西政STYLE》的文章中谈到自己对士的理解:士者,智者、仁者、勇者兼具者也。

在她看来,所谓智者,靠知识的积累,更靠心态的涵养。“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生慧,慧至从容”。所谓勇者,以善良、正直和坚韧铸造灵魂,用知识、勇气和智慧武装头脑。不依赖、不抱怨、不动摇、不懈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谓仁者,热爱坚守、独立思考、不畏艰难,为实现梦想矢志不渝。仁者无敌,仁者爱人,爱乃大爱。而士则是智、勇、仁的合体,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卓越、奉献爱国。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历尽屈辱,炎黄子孙坎坷沉浮,作为士者的责任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一种为建设美丽中国、智慧中国、自信中国不懈奋斗的责任,一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责任。

“这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更是使命”。士者王煜宇如是说。

猜你喜欢
金融法智慧
关于《金融法苑》的订阅
关于《金融法苑》的订阅
关于《金融法苑》 的订阅
《金融法苑》 征稿启事
关于《金融法苑》 的订阅
国际金融法视野下的G20峰会:“立法”特色与中国选择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