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2014-03-10 14:04郑猛达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欣赏能力教学探索小学美术

郑猛达

摘 要:本文针对小学美术欣赏课模式单一、教材设置欣赏内容差异性大、学生对于教材中设置的欣赏内容兴趣低等问题,提出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注重观察与思考,组织学生学习欣赏评述,激励学生临摹与仿画、营造氛围激发情感、提高学生的主题意识,使学生爱上了美术欣赏课。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能力 教学探索

一、现状扫描——小学生美术欣赏问题

现象一:带学生参观美术馆,学生走马观花,指点画家作品,他们是画出来的吗?他画的还没我班某同学画的好,说来说去都是很漂亮很好看,构图好,具体好看在哪又不会说……

现象二:六年级美术课上,请学生谈对名作《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学生甲:“画中有一座桥,还有很多人,还有船………”,学生乙:“还有城墙,还有做生意的人等”,学生丙:“还有……

二、深度思考——追朔小学生美术欣赏水平薄弱的原因

美术学习活动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创作倾向于外化,欣赏更注重于内化,根据编者的意图,教材也设置了很多关于美术欣赏的学习内容,甚至很多欣赏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在美术学科中体现,相关的语文学科也有此类美术作品等艺术作品欣赏指导,但是学生似乎没多少投入,欣赏课堂上回答的言词甚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常态欣赏教学课带来如此效果?

1.小学美术欣赏课模式太单一,趣味性低

教师设计的美术欣赏教学有时候呈现雷同。有的如八股文一样,采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来欣赏所有的作品,如很多老师都会设置这样的问题给学生,作品画了什么?画家采用了怎样的形式,表达了什么——这样的概括本身没有错,错在以不变应万变,所有的作品用这样的文体套进去,最后一般要求学生写出一个欣赏感受等,要求多少字数等。我们发现灵动的艺术欣赏活动成了一个单纯的技术活,欣赏学习不是建立在真实感受的基础上,而是囿于标准化的步骤。

2.教材设置欣赏内容差异性很大,涉及内容广

小学美术全册美术欣赏评述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占据了美术教学中的很大一部分,教材中有几课由于版面设计受限制问题,呈现只是某副画的精彩部分,并没有全部完整的带给学生欣赏,使学生能全面了解该画的创作背景,如一课里既有人物、山水、花鸟,雕塑等,浓缩成堆,有些更是一课里设置如陶文化的整个历史,但是却准备几张图片,教师必须在课后花大量功夫来备课。

3.小学生对欣赏教学兴趣低,教师绕道而行

在学生的印象中美术课就是画画,手工制作,似乎觉得其他没什么了,甚至有学生觉得美术欣赏课那是美术家的事儿,对我来说意义不大。由于教师单纯的讲解会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不深,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这样的效果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当然教师的讲解固然重要,而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则是美术欣赏课的重要一环。

三、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水平的教学策略

解读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发现,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实在很多,特别是欣赏与评述版块的教学内容,有时候教材出示一张作品图片,但后面追述的背景历史文化,人文特色都可以充分挖掘和学习,如高段中设置课例,敦煌飞天,中国传世名作,外国传世名作,中国的世界遗产等等,都是知识点容量很大的课型。

(一)感官描述,思考并行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体的健康成长。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筋想,用手中的笔写,用口说,注重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看,是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始,是感性的开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因为欣赏教学的目的应指向学生,而不是作品。

(二)追溯历史,通古博今

新课程视野下,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目标三维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使原先较为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呈现出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欣欣向荣之态势。

1.引导学生从美术史角度学习欣赏

小学美术欣赏课,肩负着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美术精品,给小学生一双会欣赏美的眼睛,学会创造美,表现生活,表现美的重任,应为学生的一生美育打下良好的基础。2011年版《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高度重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既然是鉴赏就与欣赏不一样,并且作品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所以适时将美术史引导给学生看也是需要的。历史题材,与学生生活时代距离较远,再加上有的作品创作背景很复杂。

2利用资源从动画片中学习欣赏

《西游记》描述的唐玄奘西天取经故事,很吻合敦煌莫高窟其中的壁画故事和敦煌传奇等历史故事。《九色鹿》等佛教本生故事将其拍成了动画片,画面精美,并且结合了很多传统音乐戏曲等元素,欣赏起来传统得以体现,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力,这些故事的采集来源就是来自于敦煌壁画中的故事,试着学习这样挖掘资源的方法,将欣赏教学内容可以充分挖掘。

(三)欣赏评述,组织语言

对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线条,质材等画面形式和内容上的自我体验,教师提出作品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但是感觉都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有时候语言则往往难以准确地传达某种感觉。美术课堂上,老师都很有意识的将美术创作等方法等一些关键词如方法,用一些关键词的形式粘贴在黑板上,以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色彩,造型,形状,图案这些词语,这些趋向性的名词,也就是让学生从该方面学习,无形中就是我们的美术语言,学生可以摘抄在搜集卡上,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美术词语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更重要的是积累美术语言,有些学生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已经接触过的,学生通过知识的自主迁移和判断能够脱口而出的,有些词语学生只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准备总结。

(四)借助生活,融合欣赏

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如同生活一样,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是艺术最广博的资源,关注美术史,关注生活的导入方式更贴近学生。

(五)临摹仿画,体验创作

美术课提倡动笔绘画,动脑构思,动手制作。欣赏课堂上让学生以半临摹,半创意的方法,模仿大师作品表现的技巧和风格,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方法,学生对大师作品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因素进行探究,理解原作的创作方式,技法应用及艺术风格特征,在学习原作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重新创作,融入自己的个性特点,创作新的作品。

(六)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教学艺术在于激发、唤醒情感触点,以“情”为主线,感情是人类感知活动的动力系统,在人的生命中,有一些复杂运动的微妙而真实的生命感受,这种感受,还必须借助于情感直觉和情感体验才能得到。经典艺术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价值,是因为其精神内核在生活中长久的存在,它是某些打动人心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迁而改变,它会长久地存在与人们心中,因此在我们教学中老师还要营造情感氛围。

(杭州市三墩镇中心小学 浙江杭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欣赏能力教学探索小学美术
增强高中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浅析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感知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