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师生对话教学策略

2014-03-22 10:55赵仕洋
教育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师生对话小学数学课堂

赵仕洋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对话要从教师主控走向师生话语共同体,要将增进学生数学思维作为根本出发点,要关注师生对话所蕴含的文化特征,要尊重学生差异使对话趋于个性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教学显然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就需要师生共同构建起一个互动的课堂,只有在互动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才可能发挥出来。而互动的课堂如何构建?如何体现?这就从师生对话上构建和体现。具体来说,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第一,数学课堂师生对话要从“教师主控”走向“师生话语共同体”

正如杜威所言,“在组织和指导活动时,应牢记儿童天生俱有的四大本能:交谈或交流本能、探究或发现本能、制作或建造的本能、以及艺术表现本能”。数学教学之本质在于师生在话语交流互动中实现“数学化”,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由“独白”走向“对话”的同时,更要由“教师主控型对话”走向“师生互动型对话”进而走向“师生话语共同体”,实现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向以“知识建构”为中心的对话教学转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改进对话互动结构,改善师生对话关系,让更多的学生更自主地参与师生对话过程。适度减少“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引发的检测性和理解性对话的比重,增加“为何”“如何”等探究性和批判性对话的比重。设计更具开放性和思考性的数学问题来引发对话,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关注学生需求让其更多地表达数学想法,鼓励学生质疑和挑战异己观点,更多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将其作为教学资源来推进教学,等等。诸如此类,都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同伴之间开展交互式的对话,从而形成师生话语共同体。在这种师生话语共同体中,学生不再是听众,也不再是教师的配角,而是主动表达想法的主体,甚至是权威知识的质疑者批判者。唯伴有师生与生生的多向互动,在话语共同体中建构数学意义的课堂对话,才会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活力!

第二,将增进学生数学思维作为课堂师生对话的根本出发点

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教学中介和思维外衣的课堂语言,反过来又会促进思维的成熟。激活和增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应作为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根本出发点。

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善于找准数学学科知识和学生经验的链接点,将问题设计得更具挑战性和思考性,更具整体性和关联性,为学生参与互动和探究性对话开启智慧之门。在倾听学生时,要学会等待和宽容,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表达,要站在学生角度移情胜地倾听,要更多地倾听学生是怎样解释思维过程的、是如何介绍活动成果的、是如何回应来自同伴或教师质疑的、又是如何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思维火花的。在提供教学干预时,教师应将学生视作数学意义的建构者而非知识的接受者,要引导学生从同伴和教师身上学习,要把握好反馈的时机、方式、对象、内容和过程,要及时对为什么反馈、反馈什么、如何反馈、由谁来反馈等问题作出决策,使教学干预不至于太频繁而更具思考性和挑战性,让课堂话语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

“一个复杂的思维系统要求有大量可分享的经验与对话,只有在谈论我们所做的和所观察的,辩论我们从经历中所得的体验,才能凝炼更多的想法并生成新的问题和作进一步的探究”。小学数学师生对话要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在对话中放飞思维,在师生对话中启迪智慧,在生生对话中碰撞火花,在自我对话中悟出道理。唯有让课堂对话成为学生质疑探究的原动力,刁一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思维深处!

第三,关注数学课堂师生对话所蕴含的文化特性

数学课堂不只是传递数学知识和发展数学思维的地方,还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学习自信的场所,更是培育师生和谐交往关系的阵地。要重视师生对话赖以存在的文化基础,更要关注师生对话本身所富含的文化特性。

一方面,教师所持的学生观和教学观,直接影响着师生对话的话语范畴、话语进程和话语方式;学生个体的经验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也直接关系着其参与数学对话的表现。另一方面,引发对话的主体是谁,课堂对话规则怎样,学生如何参与对话,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了师生对话在话语机会、互动结构和交往关系等方面的文化特性。

第四,尊重学生差异以增进课堂师生对话的个性化

每一位学生都是鲜活而独立的生命体,在己有经验、能力水平和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个体差异,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体验和对同一句话的理解未必一致。由此,课堂中的每一次对话必然是个性化的、是不可复制的。

学生个体间的这种差异,既为相互学习创设了机会,也可能为彼此理解设置了障碍,课堂师生对话正是在这些可能性中形成张力。所以,教师在与学生开展对话时,应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个性差异,寻找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对话方式,使课堂师生对话更富个性化。

要增进与学生的个性化对话,教师需敏锐地察觉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多样化开放的刺激情境让其表现,并根据个体的不同表现和需求作出个性化的回应。具体可做到以下几点:(1)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日常观察、个体谈话和作业分析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用心体察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特定的学习需求。(2)让学生在真实性的活动任务中彰显个性表现,并适时适切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架,帮助不同学生成功穿越“最近发展区”。(3)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学生创设适时适宜的话语机会,让他们尽情表达数学想法和暴露思维过程,期待每一个回复的声音都是不同的。只有区别对待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独特性”,重视每位对话参与者的意见贡献,才可能使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师生对话小学数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探究
小学数学高效对话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大学师生交往的伦理旨趣与对话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