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014-04-17 04:02娜,郭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二语交际英语教学

林 娜,郭 慧

(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林 娜,郭 慧

(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语用失误在语际语用学中的研究已引起广泛重视。语用失误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所处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产生的。本文着重通过语用失误与语言失误对比分析,探讨影响语用失误的因素,特别是研究二语习得者在语言交流中出现的语用失误现象,旨在寻找解决对策,从而进一步培养二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语际语用学;语用失误;语言失误;英语教学

语际语用学作为语用学的一个分支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语用学角度去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和其他的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不同在于其主要研究第二语言的使用,正因为这种学习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交际中,难免会产生语用失误。语际语言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概念,最初由Selinker提出,他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二语学习者在目标语习得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的自己独特的语言现象。其中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没有达到最终交际效果的语言成为语用失误。“语用失误”一词是由英国语言学家Tomas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他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一种是语言语用失误,即语言表达不当或者语法运用上,以及语言结构等出现的失误;另一种是社交语用失误,即虽然能够正确表达语言形式,但没有符合特定情境,受到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语言失误。

一、语言失误的成因分析

语言失误,是因语言使用者没有正确理解或者恰当使用目语而进行交流,没能准确使用语言而出现的失误。同时,根据不同情况下出现的语言失误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违反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采用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

例1 Linda:My father is badly injured in a traffic accident.

Li:Iwasvery sorry.

例2 Linda:My father isbadly injured in a traffic accident.

Li:Oh,don’tworry.Itdoesnotmatter.

上述两段对话中,虽然第一段的回答中时态有误,第二段对话的回答没出现语法错误,但相比较而言例2的回答违反了英语的语用习惯,难免让听者怀疑Li的说话用意,由此可以看出例1是语言失误,而例2就是语用失误。

第二,将汉英对等,套用母语表达顺序。如在一则笑话中出现的对“How are you?”和“How old are you?”的解释,前一句被误认为是“怎么是你?”后一句则被解释为“怎么老是你?”这恰恰是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犯的错误,又如在表达“有许多人喜欢看电影”时会误说成“There aremany people like towatchmovies.”其语用失误在于套用了汉语的用法,将本没有实际意义的引导词There等同于汉语中的动词“有”,使得一句话出现两个谓语动词。

第三,过多的依赖工具书的解释。尤其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按照母语习惯将单词拼凑解释,仅仅理解了语言的字面意思,而没有弄清其真正含义,或是滥用完整句,忽略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的特殊含义,从而造成语言失误。

此外,语言失误不仅发生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即使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下也会出现同样的尴尬局面。看下面的笑话:监狱中有4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囚犯即将刑满释放,但在释放前每位囚犯都必须再次表达决心说以后要“好好改造,重新做人”。前三个人都顺利过关,到第四个人时,他说“以后一定好好改造呐?重新做人啊?”狱长听后决定让这位犯人延期出狱。实际上这位犯人并没有怀疑的态度,只是受家乡语言语音语调上扬习惯的影响。表面上看,这是一则笑话,但反映出影响语用失误的又一因素。

二、语用失误的成因分析

语用失误,是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形式选择上出现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此外,运用不同的社会价值标准作为判断是导致语用失误的因素。

第一,行为举止方式不同导致的语用失误。例如,在接受邀请时,西方人的表达通常是“Yes,Iwill.”反之则是“No,thanks.”而中国人会说“Thanks,Iwillsee then.”这让外国人常常感到困惑,不知是答应还是没答应。

第二,称呼习惯不同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这就要求使用语言时要遵循彼此的语言原则。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其相对重要性反而会不同。如东方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更看重谦虚,往往愿意以“贬己来尊人”,这在西方人看来无法理解。此外,中国对于长辈不能直呼姓名,同样对于老师也不能直呼其名,而在西方国家直呼名字是亲近的表现。这都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第三,价值观念差异带来的社交语用失误。例如,在受到夸奖时,中国学生往往会很谦虚地说:“No,It isnotbig deal.”但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常说:“Thank you!”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国家则是个人主义色彩浓重,正如在索契冬奥会上当短道速滑队的周洋在夺冠后答记者问时说:“感谢习主席,感谢国家对我的培养”,同样是表示感谢,西方参赛选手却说:“感谢自己付出。”就此,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人的这种思维表达。正是这种个人主义思想,他们对于自由的理解和中国人的想法也会不同。

第四,忽视谈话对象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社交语言的失误经常出现在谈话双方对礼貌的不同含义上。例如,中国人在向长者表达祝福时常说:“Iwish you have good health and live longer!”(祝您健康长寿,长命百岁)然而这在一些西方国家的长者听来会觉得不舒服,他们会反问道:“I am not lookinggood now?”再如,在中国,当人们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时习惯用这样的客套话表达欢迎:“You must be tired since you have been traveling so long(您走了这么久一定是累坏了吧)!”相反,对于外国客人而言,按照英语习惯他们会常用“How is your journey?”表示关切。若是听到同样的问话“Youmustbe tired!”反倒会感到困惑,他们会认为,是不是自己看上去太疲倦了才得到这样的问候。这两个例子都反应出了文化差异产生的语用失误,即在交流中,过多的考虑到要用本族语言的敬语来会话,却忽略了对方的语言环境,导致语用失误。

三、语用失误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教师要灵活运用语用学的知识,正确区分对待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言失误与语用失误,并及时准确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教学。

(一)学会运用情境教学

语言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情景,没有情景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就会不同;同样一句表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也会有不一样的解读。这对教材的选择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选择教材时候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开设跨文化语言学、文学历史等课程;对于较差的学生,可以开设实际应用课程,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选择教材时也应区分对待,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材料,多看些有教育意义的英文经典影视作品,并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尽量为学生创造真实语言环境,在模仿的同时也是在培养语感,从而形成了深刻印象。

(二)加强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

授课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及相关的语法和句法适时的、有针对性的导入西方语言语用文化,着力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体会的敏感度。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及时转换思维,从而使学生在使用目的语时得心应手。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真实语言环境,教师在陪同学们聊天的同时注入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达到真正提升语用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每节课老师除了要精心准备课上内容外还要为学生做好铺垫,创造锻炼的机会,有意识的安排学习任务,这些任务要分组进行,可以是分析教材、理解中西文化、课外选读、诗歌赏析等,提供丰富的素材。随之,留给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达到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目的。另外,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安排同学分角色表演,加深同学对人物性格特色的揣摩,从而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不同。

[1]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 [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2]彭庆华.英语习语的语用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 [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9.

[4]刘绍忠.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

[5]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H319.1

A

2302011(2014)02-0029-03

2014-04-06

林 娜 (1989—),女,辽宁沈阳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课程教学论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二语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