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楚辞》传播背景与传播意识

2014-04-17 04:02蒋正艳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楚辞屈原文人

肖 潇,蒋正艳,韩 冰

(1.三亚学院 财经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2.广西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3.齐齐哈尔林业学校,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唐宋时期《楚辞》传播背景与传播意识

肖 潇1,蒋正艳2,韩 冰3

(1.三亚学院 财经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2.广西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3.齐齐哈尔林业学校,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文学的普及与提高,进步与繁荣,继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传播。千百年来,《楚辞》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了文学的大发展,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楚辞》的传播情况不仅对其本身的传播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各种文学传播都有理论上的指导价值。本文运用传播学原理,试图探讨唐宋时期《楚辞》传播背景及传播意识。

文学;传播学;《楚辞》;唐宋时期

传播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每个时代生产生活的进步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传播这一现象。中国古代传播思想萌生久远。《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云:“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废,此之谓三不朽。”“襄公二十五年”云:“仲尼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1]表现了一种永久的传播观。文学也以它特有的方式在特定社会形态下广泛传播。正因为中国古代文人重视传播,才使得优秀的史书、文章得以流芳千古,让后世可以继承、学习和发扬。

一、《楚辞》及其传播情况

《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滥觞,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后世文学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无论高官贵族、隐居的文人雅士,还是市井贫民、说唱艺人、梨园伶优都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典籍、大量阅读、口耳相传、民俗风情等形式对《楚辞》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了解。由于阶层不同,对《楚辞》文字、文学、艺术、精神方面的理解与研究不尽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不同阶层群体的介入更加扩大了《楚辞》的传播,也丰富了《楚辞》的传播形式。[2]

关于楚辞传播情况,前人对汉魏时期《楚辞》传播与接受有了较多、较深刻的研究,而《楚辞》在唐宋时期的传播无论深度还是广度还应进一步研究。唐宋时期对《楚辞》传播与研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其特殊的研究意义及其价值。

二、唐代文学背景下的 《楚辞》传播

唐代文学创作和传播有很明显的历时性、延伸性和普遍性,这三个特征促进了《楚辞》的传播。

历时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对文字的应用上,突破了口头传播共时性上的局限,它使信息能够在时间的延绵中穿越历史而被传递下来。除了口耳相传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传播外,传播的其他方式都是在不同时间进行的。在传播学中把文字在信息传递中的这种功能称为“历时性传播”。唐文学是一代文学楷模,泽被后世,使中国文学不断繁衍,生生不息。《楚辞》在这样的唐代文学背景下,得以广泛传播,它的传播同样具有历时性。

延伸性特征,这一特征表现既有极强的包容性,唐帝国经济发展,思想开放,东南西北各国来朝,影响到文人的创作,文体趋于完备,思想文化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又有广泛的拓展性,使唐文学不仅在唐朝区域范围内传播,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崇。《楚辞》在唐朝就传入日本,现在中日学者还在研究,屈赋中的一些古发音与日本北九州一些地名发音对应现象的原因,屈赋中一些地名出现在日本的北九州现象的原因等。这说明《楚辞》在很早就影响到了日本的文化和生活。[3]

普遍性特征,在整个唐代历史中都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重视诗作,人们也都特别喜爱诗歌。著名诗人的诗作,当时就在社会上流行,教坊、茶楼、酒肆、街头里巷都有传唱。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其中的王勃五六岁就善辞文,骆宾王七岁能写诗、白居易也是五六岁便开始作诗。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作诗,即便不会作诗也会吟咏诗人的诗歌。例如,一位姓张的卖油郎就有一首《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虽然这只能算是顺口溜,不算是诗。它没有诗的含蓄,平仄不符,但还是有韵,个别词语也可以对仗。这是面对大雪纷飞,天地浑然一色的景象,触景生情,即兴写实之作。作为一介平民,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正是由于这首诗,在中华诗苑中又多了一簇雏菊——打油诗。[4]现在不讨论打油诗是否属于诗,只是用它证明唐代诗歌有极广的人群。平民百姓虽然没有学习机会,但耳熟能详,或多或少有了作诗的一些素养。这明唐代文学传播有最广泛的大众基础,即普遍性。屈原的作品虽然属于士大夫阶层,但屈原思想中的人民性使它更容易在人民中间传播。

唐代文人极广泛地吸收《楚辞》的形式内容,作为唐代文学的养料,使文学有源有流,汇小溪成江海,终成大唐一盛景。唐代的文学传播因国力、国情和统治者阶层的矛盾斗争而更甚。《楚辞》在唐代的传播,就是在唐代文学传播的三个特征的背景而下发生的。

三、宋代文学背景下的 《楚辞》传播

(一)诗文革新运动下的 《楚辞》传播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战乱和割据状态,使国家重新统一,社会生活进入相对安定时期。封建官僚养尊处优,附庸风雅,西昆体诗文流行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国家内部出现了政治腐败,而外部又有强敌侵扰宋朝边界,宋王朝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之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家纷纷要求政治改革,这样的局面刺激文人敏感的神经,与政治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在文坛上也进行着轰轰烈烈的诗文革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有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等。在这一运动中,《楚辞》又以新的精神风貌走进宋代。宋代对《楚辞》的评论、研究与传播更侧重于内容方面。

梅尧臣反对当时流行的浮艳怪僻的文风,他在《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屈原作《离骚》,自哀其志穷,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强调诗的教化作用,认为诗歌是因事因物,刺美言志,屈原的《离骚》也是寄情草木,愤世嫉俗,哀其处时不当,是有感而发。还认为诗歌是先穷后工,屈原之所以能够写出《离骚》,是因为他“志穷”。[5]

欧阳修进一步发展了梅尧臣的观点,明确提出“诗穷而工”的主张。欧阳修把“志穷”说推而广之,接触到作家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效果影响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作品的研究要把作品置身于其作者当时的代背景,且要和作家的生活经历相结合的基础上,再对其作品进行研究、探讨和分析,强调不能脱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的观点,本义是为了反对华丽的文辞、夸耀当世的浮艳文风。而这些客观上对《楚辞》研究要重视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方面产生了作用。

苏轼与梅尧臣、欧阳修一样,强调诗文的内容,同时继承了欧阳修文质并重的文艺思想,更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文章要有为而作,强调作品的社会效用,并将此作为创作的宗旨和根本目的,还要“辞达”。其意是要使语言形式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内容的表达,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与完美统一,使其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这样才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他用这样的观点来衡量《楚辞》,给予屈原和《楚辞》很高评价。

(二)理学思想背景下的 《楚辞》传播

宋代是一个需要新儒学而又终于产生了新儒学——理学的时代。宋人曾说过:“本朝百事不及唐,然人物议论远过之。”实际上这时的国家长期处在动荡与危机之中,自始至终国势从未真正强盛过,而封建统治秩序却臻于完备,统治日益严酷。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不断的两宋,在文学思想领域却卓有成效。在这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背景下和两宋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塑造了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人心理,重视义理的阐发和创新。这使宋人养成了抽象思辨能力,形成了独立、深湛、周密的思维模式,这些为《楚辞》的接受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基础。宋代较重要的《楚辞》研究者有晁补之、洪兴祖、朱熹等人。朱熹是思想家、理学的集大成者。由于当时的社会氛围和理学家的参与,《楚辞》研究就被披上了儒学和理学的外衣,这是宋代文化思想研究领域的一个突出特点。宋代的楚辞学研究是继两汉以后的又一座新高峰。[6]

四、唐宋时期 《楚辞》传播意识

《楚辞》精神和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方向上的引导作用。《楚辞》传播与研究受到了历朝历代文学家、思想家的重视,他们主观上愿意接受所以才能有意识的对其进行传播。唐宋时期文化繁荣,文学创作昌盛,唐宋文人对《楚辞》的传播意识较强。下面仅就著名文人的诗词来分别阐述《楚辞》在唐宋时期的传播意识。

(一)唐代文人的 《楚辞》传播意识

在唐代大多数文人传播《楚辞》的形式主要是诗词。例如:李白客游江夏在《江上吟》诗中由衷地赞美屈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还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中以“楚狂人”自称,“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李白是唐代文人的偶像,他所提倡宣扬的也是为众人所肯定的。

柳宗元醉心学习屈骚,不但“参之《离骚》,以致其幽”,更兼“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他纵情于山水,朗吟《离骚》,由于他对《楚辞》参得透彻,一路山水一路传扬。晚唐李商隐之诗感伤而又艳情,《锦瑟》诗“借比兴之绝妙好辞,究风骚之甚深”。《楚吟》诗以宋玉自况:“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则颇有“屈宋之遗响”。[7]

王维的《双黄鹄歌》:“天路来兮双黄鹄,云上飞兮水上宿,抚翼和鸣整羽族。不得已,忽分飞,家在玉京朝紫微。主人临水送将归,悲笳嘹唳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几往返兮极浦,尚徘徊兮落晖。岸(一作塞)上火兮相迎,将夜入兮边城。鞍马归兮佳人散,怅离忧兮独含情。”这首诗无论是从句式上,情调上,用词上和整体的意蕴上都是屈辞的翻版。仅王维一人这样拟楚声、吟楚歌、习楚语、仿《楚辞》就有多首传播至今。王维与屈原在政治抱负和理想上有很大的差别,可是他与把《楚辞》传播得如此惟妙惟肖,如此全面。王维把他的拟骚作品让人传抄,传诵,使楚风流于中原大地。

从以上例子就可管中窥豹,当时的许多文人志士对屈宋的尊敬和推崇,他们都有意识的学习、模仿与传播《楚辞》。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作品,对《楚辞》的方方面面进行传承。[8]

(二)宋代文人的 《楚辞》传播意识

宋代诗人对于屈原人格与《楚辞》艺术的体会较之前代细致深入,态度更崇敬真挚。如苏轼《屈原塔》诗曰:“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讥渴。遗风成竞渡,哀江楚山裂……”[7]

这是一首描写楚人用“投饭”“竞渡”的习俗追悼屈原,表达了他对屈原与自己之间多方面复杂的情感。其中包括对屈原忠贞不渝的人格和精神的赞颂,对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并以此表达自己同屈原一样。他肯定屈原也按着其《楚辞》精神行事,虽然遭遇一次更甚过一次地外放贬谪和破害,但是仍像屈原那样信守信念既用自己的诗勉励自己也教育他人,使《楚辞》与屈原深入人心。

苏轼在评论《楚辞》时曾说:“楚辞前无古,后无今。又曰: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7]苏轼认为,《楚辞》是登峰造极的思想艺术高峰。他说,许多人终生都在追慕攀登这一高峰,在万人中无一人企及。他个人也一生都在追求《楚辞》的艺术和精神,他一生坎坷,是历史上被贬次数最多的官员,但是他无怨无悔,忧国爱民,敢说敢当。所任之处,都留下勤政爱民的业绩、对人民的教化以及思想艺术俱佳的华章,誓把《楚辞》精神进行到底。[9]

又如宋代词人辛弃疾为朝廷设计规划恢复的《美芹十论》,就相当于无韵之《离骚》。辛弃疾在生活中,在为人处世上把屈原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在他的创作中把《楚辞》当作文学作品典范来模拟仿效。他在《吴克明广文见和,再用韵答之》诗中说:“彼茁江汉姿,当春风露足。美芹或以献,深愧野人腹。君诗穷草木,命《骚》可奴仆。更怜无俗韵,爱竹不爱肉。渠侬如石鼎,正作蛟龙缩。欲烹无鱼来,苍蝇声绕屋”。[10]辛弃疾把《楚辞》当成经典范例,以此赞美朋友的这首好诗。

纵观这些文人诗词中所表现的不仅是对于屈原的这种遭遇上的同情和精神上刚直不阿的推崇,而且还是借对屈原的追忆表达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勇于担当。他们把这些作品有意识地扩散出去,既是文以载道,又是教育社会。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88,1106.

[2]熊良智.楚辞研究的价值定位 [J].四川师范大学学院学报,1999(10):49-57

[3]蒋方,张忠智.论楚辞文体在魏晋六朝的传播与接受 [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7):103-107.

[4]苏慧霜.唐人祖述屈骚探微 [J].云梦学刊,2008(5):38-44.

[5]方铭.楚辞文本研究对楚辞研究的重要性——以楚辞研究史为视点看周秉高先生《楚辞解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24-26.

[6]黄建荣.论王闿运 《楚辞释》的注释特色 [J].南昌大学学报,2005(1):78-83.

[7]杨金鼎,马茂元,等.楚辞评论资料选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63-64,283.

[8]郭学英.试论楚辞对唐代文人的影响 [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53-154.

[9]赵鸿飞.传播学视角下的宋代文学 [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10):7-10.

[10]黄震云,管亚平.辛弃疾诗歌创作与楚辞 [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4):12-14,41.

I207.22

A

2302011(2014)02-0035-04

2014-03-18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科员研究项目——《楚辞》的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WX 0812)

肖 潇 (198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文学硕士,三亚学院财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楚辞屈原文人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文人与酒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和楚辞
文人吃蛙
秋夜读《楚辞》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