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1983年的《喜簿》

2014-04-24 00:04王德亭
散文百家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事贺礼馍馍

王德亭

一本写有“公元1983年农历十一月初二日立”的《喜簿》,是我二哥结婚时,乡亲们随礼的“明细账”。如今我的侄子已二十六七岁,他女儿进了幼儿园中班。当我从老家一桌破抽屉里翻到它时,一旁的几本书已被老鼠咬得面目全非,它能幸免于难,这是我的幸运。这是一笔乡情账,一笔一画记下的,是乡亲们待我们的好处。

《喜簿》的账单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乡亲乡账的明细,一部分是亲戚贺礼的登记。乡亲们上名的有163人,163人,就代表了163户;亲友23人。上世纪80年代初期,钱很难挣,乡亲们随的份子,多的3元,少的两角、五角不等。一块钱以上的,主家就要上门邀请坐席。谦虚一点的,一遍请不到,要几次上门请,主人只怕失了礼。亲戚来恭贺,俗话说的“点茶”即是。亲戚带三般礼——喜幛一架,礼肉一刀,馍馍,就是重礼了,新郎的舅爷,或者要紧亲戚,才能做到。单送一架喜幛或者馍馍的,也不在少数。

离办婚礼还有七八天,就要张罗大师傅和账房的事情。大师傅就是“红案师傅”,早早在厨房里盘个泥灶,与主人计议待客的蔬菜。账房呢,则是邀请村里几个识文断字、行为好的人,负责接收贺礼、登记建账。这是一桩细活儿,一旦出差错,就会得罪乡亲。怎么把婚期告诉乡亲们呢?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交往,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请几个账子头,最好是德行好、声誉高、又能说得上话的。代收喜资的红帖子在村子的要紧处一贴,就等于广而告之了。亲友则需要专门指派人上门去送信,送信人最好是自己亲族里的人(叔辈兄弟五服之内的),上门要敬奉长辈,说谁谁谁娶媳妇了,几日的公事,请你去看着孩子娶媳妇,也就等于专此布达了。

待客,一般在结婚前隔日的几天举行,白天招待亲戚,晚上招待乡亲。招待乡亲的酒席,要比招待亲戚的厚重一些。并不是厚此薄彼,实在是跟乡亲们低头不见抬头见。二哥结婚时,我已经忘记是待了几桌客,只记得走街串巷约客,把我腿肚子都跑酸了。

二哥的喜事办了,父亲戴着老花镜,一页页翻看喜簿。父亲说:“就知道咱的德行不差。这么多乡亲们朝咱花钱,说明什么?你爷没混瞎了。人情大于天,记住,永远也不要忘了乡亲们。”

当时我还无法参透父亲这句话的分量。以我们家庭的经济条件,当时是负债办喜事的,显然有悖于移风易俗的要求。再说,上门邀请客人,几次三番地跑,我们庄大,几百户人家,有些乡亲要“三请诸葛”,有些谦虚说不来了,你千万不要以为他不想来,实际是等你去请二遍、三遍。

时间一晃29年了,读着曾经熟悉的人名,我感到人貌似强大的面目后面是掩藏不住的脆弱。这上面,有许多人已驾鹤西去。每逢我回家,哥哥告诉我谁谁谁没了。人死而不言死,却说是“没”,已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尊重。每年除夕这天,来到父亲的坟前,看到村头那片荒寂的坟地里又起了几个坟头,寸草未生,心下就明白又有几个人在这个冬天匆匆走了,连过年的饺子也等不及吃,心下不禁黯然。打开喜簿,翻到第一页,皆是乡亲的名字,17人中,我知道的,已经有7个不在世了。第二页,走了8人……我不敢往下看了。

那时候乡亲们随份子,多半抱了帮事主过难关的念头。从贺礼的馍馍来看,就更能证明这一点。喜资两毛、三毛、五毛的占了多数,有的还是临渴掘井——向人借的钱。因为婚丧嫁娶是有日子的,这样的情欠下了,会永远在心里背负着。所以,事主要硬撑。有时反倒为亲友考虑,对于日子拮据的,会有意瞒过他,为的是让他省下。而他偏偏打听着来了,你说是不是“上赶”?

人们说开始怀旧的人,已经老了,确乎是。这样一本尘封了近三十年的古旧簿子,被我从鼠口中抢救下来,搅动了我的九曲回肠:逝去的人,让我搜索记忆,回忆他们的音容笑貌(我为小人物用一回高贵的词);活着的,我很想见到他们,随便一个,拉一拉过往与今朝。我们这个家庭的不容易,常常成为乡亲们的谈资。儿女结婚,表示他已长大成人,乡亲们送一份喜资,是对父亲的敬重。母亲去世,我们姐弟四人,大的14岁,我顶小,不足两岁。父亲拉着这些母亲丢开手的孩子,泥里水里地苦拽。在靠工分吃饭的年代,乡亲们盖房起屋,红白喜事,他宁肯少挣两个工日的工分,也不肯让找上门的乡亲们出不去门儿。

父亲说,看一家人的德行好歹,不要听他吹拉,只要看看红白公事时候帮忙的多少、红公事乡账上名字的人数,就知道个大概了。

很容易,我想起了那副老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很俗了,是不是?可是,用它来为这篇短文画上一个句号,也没有什么不当。

猜你喜欢
公事贺礼馍馍
山东智造的冬奥“贺礼”
贺礼
贺礼
公事公谈:传统乡村社会协商治理的实践过程——以江西省鄱阳县桃溪村“谈公事”为例
存在篮子里的馍馍“麦香依旧”——定边县实行第一书记“职级抵押”
“馍馍熟了再揭锅”——急于揭锅,会成夹生饭
鼓励生育,首尔提供月子上门服务
蒸馍馍
春季车辆养护,绝非例行“公事”
民国名人风月史:嫖娼是私德还是“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