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生英语课堂焦虑和英语交际意愿的相关性研究

2014-04-29 00:44施渝樊葳葳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4年2期

施渝 樊葳葳

摘 要:本研究运用问卷和访谈对218名高校体育生的英语课堂焦虑和交际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体育生具有较高的英语课堂焦虑和中等偏下的交际意愿;他们的课堂焦虑与交际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英语课堂焦虑中的交际畏惧和课堂恐惧对交际意愿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表明英语教师应关注体育生的焦虑情感,有效降低妨碍型焦虑,培养学生外语自信心,促进体育生的英语交际意愿。

关键词:体育生;英语课堂焦虑;英语课堂交际意愿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5-0004-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2.001

國际体育交往的扩大对体育人才的外语要求大幅提升,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一方面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运动技能学习、训练与比赛,另一方面又要兼顾文化理论知识学习,其英语交际行为往往低于其他专业学生。英语交际意愿是学生进行交际行为的首要前提,而英语焦虑感往往会抑制交际意愿(MacIntyre, 1998: 545-562)。因此了解体育生在英语课堂的焦虑情感,帮助体育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焦虑、树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观念,培养交际意愿,将促进体育生英语交际行为,促进中国与国际的体育交流。

1 . 理论构架:外语焦虑和交际意愿

Horwitz等定义外语焦虑为“一种产生于外语学习过程和课堂外与学习相关联的有关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的综合体”(Horwitz, 1986: 125-132)。大量研究表明外语焦虑和外语成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Young, 1991: 426-439;施渝、樊葳葳,2013: 55-60;梁文霞,2009: 44-48)。Tobias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焦虑的阻碍作用进行解释,认为焦虑者容易沉溺于和自身有关的自我贬低思想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到任务上,从而对行为产生消极影响(Tobias, 1986: 65-76)。Oxford指出产生焦虑的因素既可能是学习者个人因素,也可能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等(Oxford, 1999: 101-123)。针对这些因素,研究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相应的降低焦虑的策略,如Philip总结出教师采取的应对策略包括从情感上援助学生、培养学生的口语兴趣、设计课堂活动和考试形式等(Philip, 1991: 1-14)。

交际意愿来自母语交际的研究,McCroskey最早定义其为“发起交际的意图及倾向”(McCroskey, 1987: 45-67),MacIntyre等人将交际意愿引申到二语习得领域,定义二语交际意愿为“语言学习者在某个特定时刻用第二语言与某个(些)具体的人交谈的愿望”(MacIntyre, 1996: 3-26)。大量研究表明二语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交际能力自评和交际焦虑、性别和年龄、国际化态势、沉浸式语言学习的经历、交际自信和二语使用频率等;情境因素则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社会支持、外语交际的频率和质量、交谈者、交谈话题及交谈情景(吴旭东,2008:280-290)。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因素相互之间对于二语交际意愿产生的影响,在MacIntyre和Charos提出的有关交际意愿的启发式理论模型的指导下(MacIntyre, 1996: 3-26),研究者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对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交际者的交际自信对于交际意愿具有最强影响效应,交际自信这一潜在变量由自我察觉的交际能力和外语焦虑两个因素构成(Yashima, 2002: 54-66)。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外语焦虑对于二语交际意愿具有直接影响(施渝、徐锦芬,2013: 60-65)。目前国内尚无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有关外语焦虑和英语交际意愿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为此做出探索,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课堂焦虑与英语课堂交际意愿的总体情况如何?(2)体育生的英语课堂焦虑和交际意愿之间的相关性如何?(3)英语课堂焦虑中哪些焦虑类型对于体育生的英语交际意愿具有显著预测性?

2 . 研究设计

2 .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中部城市的三所高校体育专业218名学生。其中男生147名,女生71名;平均年龄21.2岁。他们高考英语成绩最低47分,最高110分。

2 . 2 研究工具

(1)Horwitz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

该量表共33个项目,该量表在原研究中内在一致性信度0.93,重测信度0.83;与其他各类焦虑量表之间都达显著相关;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鉴于此,我们将该量表翻译成中文,最终翻译版经由三位资深英语教师共同协商确定。本研究根据Horwitz提出的“交际恐惧”“考试焦虑”以及“对负面评价的恐惧”三种焦虑类型和相关分析(Horwitz, 1986: 125-132),将33个项目归入四类,分别为“考试焦虑”“评价担忧”“交际畏惧”和“课堂恐惧”。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26,达到较高信度。

(2)课堂交际意愿量表

MacIntyre的课堂交际意愿量表测量了受试者在课堂教学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上的交际意愿,共包括27个陈述性句子(MacIntyre, 1996: 3-26)。该量表在原研究中的听力部分 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0.83,口语部分为0.81,阅读部分为0.83,写作部分为0.88,均达到可接受的信度水平。我们针对体育生的具体情况对其中7个项目进行修改,比如添加了“用英语讲述一个体育明星的故事”“填写出国参加比赛的英文申请表”等项目。本研究中量表听力部分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0.91,口语部分为0.94,阅读部分为0.90,写作部分为0.93,达到较高信度。

(3)访谈

以自愿的原则选取参加问卷调查的15位同学进行访谈,访谈问题包括:①你在英语课堂上是否感到焦虑,为什么?②你是否愿意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交际,为什么?③你在什么情况下愿意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交际。④请讲述一次你印象最深的英语课堂的交际行为。每位同学访谈时间在十五分钟左右。

2 . 3 数据处理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中,被试就给出的项目在莱克特量表上选择从“1”到“5”的数字来表明自己在何种程度上符合这些项目。我们在输入数据后,利用SPSS17.0分别计算出英语课堂焦虑和英语课堂交际意愿的描述性统计量,然后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 结果与讨论

3 . 1 体育生英语课堂焦虑和交际意愿的总体情况

体育生的英语课堂焦虑和交际意愿的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体育生英语课堂焦虑总值高达115.697分,高于彭剑娥(95.022分)(彭剑娥,2007:368-371)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所做的调查结果。这表明体育生的英语课堂焦虑感较高。其构成总体焦虑的四个因子的平均值从低到高为:考试焦虑(3.4366),评价担忧(3.5322),课堂畏惧(3.5454)和交际畏惧(3.6027)。在莱克特5分量表中,平均值等于或高于3.5为高频使用。体育生的课堂焦虑总值和各因子值除考试焦虑略微低于3.5,其余各项均高于3.5,说明体育生课堂焦虑感达到高频体验水平。访谈也证实体育生在英语课堂发言时感到紧张和焦虑,经常不想去上英语课。该结果印证了Horwitz的观点,她指出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体验到焦虑则会产生逃课等回避行为(Horwitz, 1986: 125-132)。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及时向学生表明,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采用积极的态度,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有效提高英语水平,增加自信,不再在英语课堂上感到紧张和焦虑。

表1表明体育生的课堂交际意愿总值为77.904,低于彭剑娥(95.022)的研究结果(彭剑娥,2007: 368-371)。体育生各项具体英语技能方面的交际意愿平均值从低到高的排列分别为口语(2.8200),写作(2.8882),听力(2.9324)和阅读(2.9397),均低于以往的研究结果。访谈表明体育生英语课堂保持沉默的原因来自四个方面,分别为情感因素(如有学生说自己英语课堂上感到焦虑、紧张,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等);性格因素(如有学生说自己天生内向,不喜欢交际);语言因素(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英语能力低,无法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课堂因素等(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沉闷)。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冒险;设计出生动有趣的课堂任务,激发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将英语作为世界语言进行沟通的宏观视角,激发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动机。

3 . 2 体育生英语课堂焦虑和交际意愿的相关分析

表2中,课堂焦虑总值与交际意愿总值以及听说读写四个分项均具有显著负相关。这表明课堂焦虑越高的同学,越不愿意进行课堂交际。体育生较低的交际意愿预示他们会具有较低的交际行为。这一结果验证了Horwitz的观点,语言焦虑和二语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Horwitz, 1986: 125-132)。

课堂焦虑的四个分项中,交际畏惧与交际意愿总值以及各分项呈现最强的显著性负相关,说明体育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交际畏惧越强,其交际意愿越低。交际畏惧指“对真实的或预期的交际所产生的恐惧或焦虑程度”。该结果验证了McCroskey的观点,他认为交际畏惧的行为模式是交际回避和退缩(McCroskey, 1978: 192-203)。体育生英语课堂上的交际畏惧已成为他们掌握英语的绊脚石。

表2中课堂畏惧与交际意愿总值和各个分项呈现第二强显著性负相关。我们在访谈中发现体育生课堂畏惧感越强越会觉得上英语课是一种折磨,因而对英语课堂产生逃避行为,经常寻找各种理由逃课,他们参与课堂交际的意愿明显降低。

此外,焦虑类型中的评价担忧也和总体的交际意愿以及各个分项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评价担忧指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畏惧感,对负评价产生沮丧心理以及担心其他人会对自己作出负评价的预期心理(Watson, 1986: 384-395)。访谈中我们发现体育生对自己的英语成绩以及英语交际能力的期望较低,在交际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己不如他人的感觉,这种较低的期望使其在英语交际之前就产生焦虑感,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負面评价,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不受挫败,他们常采取回避的行为,对课堂交际活动保持沉默,能不说话尽量不说话,即使迫不得已必须表态时也以微笑,或者一句“I am sorry”来规避交际行为。因此,体育生的评价担忧越高,其交际意愿越低。

表2中考试焦虑与总的交际意愿以及各个分项之间的负相关性最低。Sarason将考试焦虑定义为:带着恐惧心理来看待考察过程中成效不充分的倾向(Sarason, 1978: 19-24)。普通外语课堂经常进行测试,学生对此感到压力和焦虑,进而产生倦怠心理。但是我们在访谈中发现,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课堂测试频率并不高,因此学生的考试焦虑在所有的焦虑类型中是最低的,并且与交际意愿的负相关性也最低。

3 . 3 英语课堂焦虑与英语课堂交际意愿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2表明课堂焦虑和课堂交际意愿之间的简单相关关系,无法表明哪些类型的焦虑对交际意愿具有显著预测性,因此我们用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探寻课堂焦虑与交际意愿的因果关系。研究采用逐步进入法将课堂焦虑的四种类型作为自变量,以英语交际意愿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显著性概率小于或等于0.5和大于或等于1.0作为自变量进入和剔除出模型的条件,得到结果如表3。

表3表明英語课堂焦虑中有两类进入回归模型:首先进入的是交际畏惧,其次为课堂畏惧。两个自变量一共解释英语交际意愿26.1%的方差。回归模型为:英语交际意愿=135.984+(-1.031)×交际畏惧+(-1.020)×课堂畏惧。该回归模型表明,交际畏惧和课堂畏惧对于交际意愿具有显著的负预测力,即当体育生的交际畏惧和课堂畏惧增加时,他们课堂交际的意愿则降低。

4 . 教学启迪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应在体育生的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降低其外语焦虑,培养其交际意愿。

4 . 1 降低学生的外语焦虑

Horwitz认为,教育者可以从两方面帮助学习者克服和降低焦虑:帮助他们对付引起焦虑的各种因素;减少学习环境压力(Horwitz, 1986: 125-132)。教师的语言教学观念是引起学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教师对待学生犯错的态度会引发学生的评价担忧、交际畏惧以及课堂恐惧等。体育生知道自己的外语能力较低,他们并不介意被纠正,而是在意教师纠错的方式,担心老师严厉的纠错方式会有损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形象。因此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心理换位,体验到学生的尴尬和沮丧,相应地更正自己的纠错方式,对学生的交际行为给予正确反馈,以正面鼓励为主。营造一个压力小、没有威胁、相互帮助的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降低学习者的焦虑。因此外语教师有必要了解、掌握和实践一些可以降低学习焦虑的外语教学方法,如英语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沉默法、暗示法及社区外语学习法等, 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

4 . 2 培养英语交际意愿

MacIntyre指出培养交际意愿应成为外语教学的首要目标,任何不能让学生产生交流意愿的外语教学计划都是一种失败(MacIntyre, 1996: 3-26)。因此,体育生英语教学中的首要任务为激发和促进其交际意愿。促进交际意愿有5个必要因素,即真实语境、交际需要、交流互动、积极情感和大量接触(Philip, 1991: 1-14),如何创造这五个因素对体育生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

首先,在网络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为学生打造真实的语境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教师可结合教材从网上下载与体育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选取介绍各运动项目背景的材料,选择描述体育运动的专门术语,选择适当的裁判用语充实教材,选用中央电视台出版的《体育英语》教材,配合与之配套的光碟等。这些专业用语对学生参加国际比赛或今后从事裁判工作大有好处,帮助他们在将来的体育事业中熟练、正确地运用英语,适应国际体育交流的需要。这种真实的语境将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拥有持久的内在的学习动机。其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多样化的语言交际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增加学生的交际需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活动的设计,加强学生的互动和参与精神。比如在每个学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项和体育相关的课堂展示活动,可以是体育运动员的生平介绍,体育项目的历史回顾等;在课堂上同样以这些小组为单位开展互动活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课堂展示以及课堂互动纳入到考试成绩的评定之中,增进学生的交际意愿。第三,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励,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鼓励学生大量接触英语。中国文化的面子观念是造成学生缺乏冒险精神、不愿主动说英语的重要原因。而教师的支持、同学的鼓励能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参与英语交际。因此,除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英语教师应对学生的参与进行正面鼓励,强化他们的信心,并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来增强班级凝聚力。教师在此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和学生一起构建出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建出积极乐观的情绪系统,彼此可以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时候,这些积极的情感将有效促进学生的交际意愿。以上举措将为体育生创造真实的语境,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加强交流互动,促进积极的情感的培育和发展,帮助他们大量接触英语,最终促进体育生交际意愿。

5 . 结语

本研究表明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课堂焦虑和中等偏下的交际意愿。他们的英语课堂焦虑与交际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体育生体验的四种英语课堂焦虑类型中有两种进入回归模型,交际畏惧和课堂畏惧对交际意愿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研究结果给予体育生英语教学以下启迪:教师应该在针对体育生的英语教学任务中关注学生的外语焦虑,培养学生外语自信心,促进学生英语交际意愿,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体育人才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Horwitz, E., M. Horwitz, & J. Cop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2): 125-132.

Oxford, R. Anxiety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 new insights[A]. In J. Arnold (e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01-123.

Phillips, E. Anxiety and oral competence: Classroom dilemma[J]. The French Review, 1991(1): 1- 14.

MacIntyre, P. D. & C. Charos. Conceptualiz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L2: A situated model of confidence and affiliation[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15(1): 3-26.

MacIntyre, P. D., R. Clément, Z. Dornyei, & K. A. Noels. Conceptualiz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L2: A Situational Model of L2 Confidence and Affiliation[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8(4): 545-562.

Marcos-Llina, M. J. Effects of language anxiety on three proficiency level courses of Span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009(1): 94-112.

McCroskey, J. Validity of the PRCA as an index of oral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 1978(2): 192-203.

McCroskey, J. C. & V. P. Richmond.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A]. In J. C. McCroskey & J. A. Daly(ed.)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C]. Newbury Park: Sage, 1987: 45-67.

Sarason, I. The test anxiety scale: Concept and research[A]. In C. Spielberger & I. Sarason (eds.) Series in Clinical and Community Psychology[C]. Washington: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78: 19-24.

Tobias, S. Anxiety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Instruction[A] In R. Schwarzer (ed.). Self-related cognition in anxiety and motivation[C].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6: 65-76.

Watson, D. & R. Friend. Measurement of social-evaluative anxiety[J]. Journal of Cou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86(3): 384-95.

Yashima, T.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Japanese EFL context[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2(1): 54-66.

Young, D. 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1(4): 426-439.

梁文霞. 學习者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极其对二语听力的影响[ J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 0 0 9 ( 6 ):4 4 - 4 8 .

彭剑娥. 医学生英语交际意愿与英语课堂焦虑的关系研究[ J ] . 西北医学教育,2 0 0 7 ( 2 ):3 6 8 - 3 7 1 .

石景玲.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课堂焦虑与成绩相关性个案研究(硕士论文)[ D ] . 湖南:湖南大学,2 0 0 2:7 9 .

施渝、徐锦芬. 国内外外语焦虑研究四十年——基于29种SSCI期刊与12种CSSCI期刊40年(1972~2011)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J ] . 外语与外语教学,2 0 1 3 ( 1 ):6 0 - 6 5 .

施渝、樊葳葳. 大学生四级考试复合式听写状态下的焦虑研究[ J ]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 0 1 3 ( 6 ):5 5 - 6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