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30 10:48
才智 2014年9期
关键词:济世圣水喜乐

须弥,原名吴松,曾用笔名“焚书”。从高中开始发表文章,文字散见于《意林》、《青年文摘》、《文苑》、《杂文报》、《创新作文》、《智力课堂》、《阅读经典》、《城市风尚》、《中学生百科》、《求学》、《青春风》、《非读不可》、《喜剧世界》等等书刊。性淡然,常自饮,无酒不欢。怨去听雨,闲来写字。文风甜、软、绵、贱,荒诞中见温情,庸常里显斑斓。

时惟清明,受密友之邀,一同前往圣水寺礼佛。

假日出游者甚繁,途中堵了足足半个小时,到站时已然中午。一行人都是满身疲倦,在入寺之前就已经意兴阑珊。其实我对佛理所知甚浅,连居士也不是,既不修持三业,也不持斋讽诵。此次登会伽蓝,单单只为了游赏那朱檐碧瓦和精美佛雕。然而,当我踏上寺前的石阶时,却意外地改变了初衷。眼前盘踞峥嵘的千年古刹,让我的心片刻间就安宁了下来。恍惚之间,有了一种出尘的既视感。

我像是从一个世界跨进了另一个世界,从钢铁森林中蒸馏了出来,置身在一泓碧波荡漾的春水里。

这座草创于唐代广明年间的寺院得名于龙泉圣水,历经数朝的兴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以中兴,成为川东一大佛教法会圣地。江南园林风格的亭台楼阁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在花木林荫的掩映下足具静美。站在石阶上仰头弥望,有一种微妙的感应,再也没有言语的欲望,只剩下虔诚的沉默。

虽然游客很多,但是寺院里却充满了安详,仿佛那零星的喧嚣都被佛前的香华所吞没了似的。一路上山,只有悠悠梵唱萦绕在山间,和光作伴。合眸倾听,别有一番大美。大雄宝殿里络绎不绝的礼拜者,合十祷告,匍匐叩首,然后起身离去,一切都在安静中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我也“混迹”在这群信徒之中,自觉地维护着这种和谐的氛围,丝毫也不敢发出丁点“不敬”的声响。

拜佛出来的我在旁边饶有兴致地看起了墙上的偈语,忽然发现一则很有意思的短词——“别人没有错,有错即我错。”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那句经典的“别人打你左脸,你要把右脸也伸过去”。曾经一直认为这种毫无原则的善良是愚不可及,也因此对所有宗教心存不屑。但是在看过了无数以身践行的例子之后,却为他们的信仰所深深折服。

《西游·降魔》里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段姑娘入骨入髓的爱,而是三藏对“济世渡人”理想的坚持。哪怕到最后被入魔的孙悟空打得奄奄一息时,他依然吃力地爬起来,跏趺而坐,口宣佛号。历史上那个真实的玄奘也是如此,为了普度众生苦厄,毅然踏上几十年西行之路,至死方休。

佛教最让我感佩的就是这种“济世”情怀,喜乐安详的外表下,是心系芸芸众生。每个信徒都像一盏灯,耗尽自己普照他人。“奉献”是他们人生的终极命题,而且“有爱无类”,不管对象是富是贫是善是恶是人是兽,都一视同仁地施予。

沉想的时候,忽然忆起曾经看过的一则短文。有座寺庙的偏殿里有许多雨伞,据主持介绍,这些雨伞都是香客留下的,他们来时逢雨,归时放晴,就把伞放在了这里,留给将来有用的人。一些人带走了旧的伞,又会有一些新的伞留下。

转瞬,便和朋友们一起踏上了归途。回想这一个多小时,我们上山时相互搀扶,下山时携手与归,不正如那并肩共伞吗?给予别人一个肩膀,也同样惠及了自身。世界就是如此微妙,“施”与“得”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无伞求自渡,有伞渡他人”,因为奉献,而对众生沒有亏欠,终得喜乐。修佛,缘是修心。

猜你喜欢
济世圣水喜乐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易医戴耘:国内海外济世人
人生“十不得”
儿歌喜乐地
慈悲济世厚德载物 广东省陈绍常慈善基金会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都柳江——穿行在神山圣水之间
《喜乐街》爆笑来袭
儿歌喜乐地
对圣水大桥结构病害诊断的探讨
清清“圣水泉”塞外鱼乡别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