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收藏蔡国强的焰火

2014-06-11 23:06钱梦妮
收藏参考 2014年9期
关键词:蔡国强非传统焰火

钱梦妮

近日,艺术大咖蔡国强在黄浦江畔连续制造了两次公众艺术事件。一次是7月17日,《九级浪》装置作品由一艘平底驳船运载,沿着黄浦江驶经外滩,最终抵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码头。另一次则是8月8日在他的个展开幕式上,一场名为《无题:为“蔡国强:九级浪”开幕所作的白天焰火》的8分钟焰火表演。

如果说那艘承载着许多动物模型的泉州木船尚且还好理解,白天焰火就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了。这样的东西,为什么被称为艺术?它与普通的烟花有什么区别?有谁会出钱购买这样的作品?此类作品又该以怎样的形式被收藏?

首先,蔡国强擅长使用火药创作,而时间段的选择依据材料特质而不同。晚上的焰火着重“火光”,白天的焰火则着重“烟色”,后者产生的效果与水彩颜料接近。演出当日,上海的阴雨背景曾一度令人担忧,但结果反而增添了厚重的背景层次。

其次,表达内容与普通的庆典节目不同。第一幕“挽歌”中黑白烟束呼啸上升,然后从半空倾斜而下,悲壮气势不言而喻。二三幕表达“追忆”与“慰藉”,以漫天的“彩菊”和“白菊”烟雾主打。最后满天“黄柳”是艺术家本人的至爱,蔡国强曾被白天的这种黄色深深打动。而这一切到底是针对谁的挽歌,对谁的追忆,对谁的慰藉——新闻稿里会给你一个官方说法,比如大自然和生命,但实际上不同观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内涵丰富并且多层次,并不仅限于“热闹好看”这一点。

至于收藏问题,则要扯到其他许多非传统媒介的艺术品了。众所周知,很多艺术家喜欢画画、雕塑,其中一个非常实际的原因就是便于收藏。艺术品的买家也热衷于方便运输、保存,甚至是易于摆设的作品。而从装置开始,尤其是大型装置,对“艺术市场”参与者的默认规则的考验就开始了。

大型装置的保存往往需要更高的技术条件和花费,同时也涉及到画廊和艺术家的责任感。如果新媒体作品当中电子产品有器械故障或者寿命期限,西方有很多重视信誉的画廊或机构会追踪作品的存放,甚至主动出路费去修理。

影像艺术涉及版数问题,观念艺术则涉及方案的购买与实施。比如徐冰“烟草计划”中的那件《虎皮地毯》,是由50万根香烟拼成,藏家买下的是实施方案,包括图纸、签名等,倘若想要展出,則需要另外重新购买新的一批香烟,按照原样在展览现场堆叠出来。

所有类型里面,最极端的是行为艺术——即便已经购买了艺术家当时的影像版权以及创意本身,藏家如果想要在若干年后重现行为发生的过程,也需要因地制宜加以改变。而且,对于像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2010年在MoMA现场面对以前的爱人落泪的偶发案例,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再现的。因此也有人认为,行为艺术的对象和材料直接就是人,根本无法被收藏。

相比之下,蔡国强的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符合艺术市场的普通买卖规范,包括火药画和装置——比如99只撞向玻璃(1026,-8.00,-0.77%)幕墙的狼模型。但譬如在正午的纽约城上空打出的一朵黑云,或者内华达州核试验基地爆出一朵蘑菇云这类转瞬即逝的佳作,收藏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站在当代艺术领域最先锋位置的实践者,反而非常喜爱创作各种非传统形态的艺术作品一一因为但凡某种东西成熟到了行业规模的阶段,参与者的动机纯粹性就越发值得怀疑。不断打破既定的成规,说白了,也正是当代艺术的本质。

猜你喜欢
蔡国强非传统焰火
蔡国强:“最会玩火的男人”被侵权
玩“火”男人蔡国强的还乡“天梯”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慢、轻、微、精”,做传统行业的非传统企业……何丹妮
焰火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焰火
《白日焰火》中英片名从虚到实的顺应
论当代插图艺术的非传统媒介化
依托国际组织 保障我国非传统安全
对蔡国强《威尼斯收租院》获国际金奖的三点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