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墨补点

2014-08-15 00:43郭运周
四川文学 2014年34期
关键词:毡帽皮匠书法

◇郭运周

乡试的卷子收上来后,一份答卷引起了阅卷老师的争论,一部分人说文理不通,简直是垃圾,另一部分人说字体独特非凡人所书,争执难以定论,答卷被送到了主考官宋襄的桌上。宋襄眼前一亮,那飘逸如行云流水的笔法,灵动如龙飞蛇舞的字体,让同样钟情于书法的他越看越奇,越看越喜欢,禁不住心痒难挠,提笔就要临摹。一旁的阅卷老师问道:“大人,此卷该如何定夺?”宋襄一惊,才注意看文章的内容。这一看让他更是惊异出声,完全文不对题,词不达意,文章的拙劣和书法的超群就是两个极端,偏偏这两个极端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的笔下。宋大人一声令下:“去,把这人找来!”

第一次见这样的大官,徐人龙还是有些拘谨。宋襄倒和蔼许多,他屏退了所有的下人,和徐人龙亲切地聊了起来。徐人龙的学艺和成长经历让他很是感动,徐人龙独创的“龙蛇体”草书更让他惊奇。宋大人当即要他现场挥毫,并亲自为其研墨铺纸。徐人龙略示谦逊,提笔便书。没想到这一露手让宋大人再次失声惊叫:在书法上能独创一体的徐人龙,竟然不会正确握笔!宋襄感慨万端,唏嘘不已,特地从自己珍藏的名家书帖及论著中选出数卷,送给徐人龙,并倾自己所学,精心指导其书法要义。徐人龙得书如获至宝,潜心钻研,书艺更臻完美。

徐人龙家贫,只上过两年私塾,但自幼酷爱书法,每天利用放牛的机会,在河滩平沙为纸,折枝当毫,苦练书法。尤其崇拜王右军,行草隶篆皆学,后又从欧颜柳赵学楷书。树枝入手,不论粗细,均能随心所欲,所以尤善榜书,及识宋襄后,书法日进。道光皇帝酷爱书法,广集民间书品,供其赏阅。徐人龙的字传到上层,内阁诸臣看后大奇,恭请皇帝鉴赏,皇帝看后,且喜且奇,称其为“大笔先生”。这一称号迅速传到昆明,徐人龙声名鹊起,渐渐有人找他索字,他为人耿直,不谒权贵,附庸风雅的浪荡公子前来求字,他横眉冷对,却常常对囊中羞涩的书法爱好者慷慨挥毫。省城商号、庙宇及私家匾额,渐渐多了他的题字。但他仍甘于淡泊,每日一桌一凳,在街头以笔会友,鬻书自活,晚上帮王皮匠家看管门店,顺便观书练字,倒也清闲快活。

王皮匠是翠湖边上一个做皮货生意的商人,生意发家后,盖起新房,想附庸风雅,遂做一大匾,求徐人龙题字。

徐人龙深恨商人鄙俗,但居其篱下,不好推辞。见王皮匠家背靠圆通山,面临翠湖,山水相连映碧波,灵机一动,问王皮匠说匾上题“玉波池”三字可好。王皮匠虽不知到底是何意,却也连声说好。是日王皮匠大张旗鼓,摆宴八十余席,遍邀亲朋好友,庆祝新居落成兼挂匾仪式。徐人龙早已把匾题好,用红布蒙之,说挂上才能揭布。宴席开始前举行挂匾仪式,来宾中多有耳闻“大笔先生”名号的,纷纷拥前,想一睹先生墨宝。牌匾在鞭炮声中徐徐升起,挂到高高的门楼上。王皮匠一脸得意,轻轻揭去红布,众宾疑惑,继而窃窃私语。王皮匠见大家脸色不对,急忙下楼来看,只见匾上笔酣墨饱,大书“王皮也”三字。他一脸惶急,找到已经入席的徐人龙。徐人龙哈哈一笑,胸有成竹地说:“不急,先开席,待我痛饮三杯,自有分晓。”酒至半酣,徐人龙离席走到匾下,大呼备墨。家人急忙端来早已准备好的特大笔砚,人龙顺手抓过身边的一个菜盆,把砚中墨倾入盆中,见墨太少,又加入两瓢清水。众宾奇之,竞相离席观看。只见他右手一伸,抹下头上的汗毡帽,在盆里一蘸,飞身而起,在匾上啪啪啪连点三点。如此重复两次,众人抬头一看,“王皮也”变成了“王波池”。在大家惊异的目光中,只见徐人龙汗毡帽在盆里一点,转身欲走,忽然右臂一扬,汗毡帽脱手飞出,“啪”的一声,正点在王字右下侧。数百宾朋惊诧其技,拍手称快。王皮匠更是得意忘形,翘起大拇指,连声“妙哉!妙哉!”。

由于不是同时书写,后面补点的墨又加了大量的水,墨迹太淡,便有了“近看玉波池,远看王皮也”的说法。

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仅仅为了炫耀自己?

猜你喜欢
毡帽皮匠书法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何鸿舫巧治“黑疸病”
找不到的失踪者
多亏有顶毡帽
毡帽将成“国家象征”?
街边即景
戴毡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