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路径分析及理想模式

2014-08-15 00:43姜睿馨
关键词: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教育

姜睿馨

(长春工业大学 人事处,吉林 长春130012)

青年教师培养关乎着教育大计,关乎着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如何培养一大批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思想情感丰富,具有广泛爱心的优秀青年教师,是新时期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任。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上诉要求做了很透彻的诠释,《纲要》从国家教育的战略高度,对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中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中师资的培训都做了很完整的阐述和分析,为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有一大批从事教育的精英培养队伍,这支队伍的强弱决定着人才的素质。为此,高校要有一支具有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青年教师又是这只队伍中的生力军,他们承载着历史的重托,也担负着历史的重任,青年教师的培养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一支什么样的青年教师队伍,遵循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去思考和研究。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很多波折,培养方式也经历了很大变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可以总结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之路,也可以形成一种广泛的模式,使今后的发展有章可循,在这里我们就要对过去进行一下总结和归纳。

一、新时期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一)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战略定位的历史沿革

列宁曾指出: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最可靠、最必须、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事物现在是怎样的。”[1]看待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问题要有一定的历史高度。

1.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提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的质疑,揭示了在腐朽社会制度下失去创新精神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是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知识资源。重视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钱学森之问的困扰。“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的质疑。钱老之问一语道出了我们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来破解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实现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的大提高,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势在必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重视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对于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实现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方略的理性思考

恩格斯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2]要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契机,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把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1.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要以师德内化培养为灵魂。师德从广义上是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及其特有的品德素质,从狭义上特指教师职业道德。师德教育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教师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其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更呈多样化趋势,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逐步形成能够引导和整合多样化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体现全民族共同利益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规范,才能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增强其教书育人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而言,师德教育是第一要务,要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始终,要作为灵魂工程抓牢。

2.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要以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为基础。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据《教育规划纲要》要求,高等教育要从2009年在学总规模2979万人、在校生2826万人、毛入学率24.2%发展到2020年在学总规模3550万人、在校生3300万人、毛入学率40%,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的时代要求。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使得近年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日趋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经近三百人,超过了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教师已经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有生力量。但青年教师大多教龄短,教学经验欠缺,对教材的理解,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设计等方面往往存在不足,这也是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成为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一大瓶颈。只有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才可以使其快速完成角色转变,胜任本职工作。因此,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而言,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是职业操守能力的首要技能,功在今日,利在未来,要作为基础工程抓实。

3.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要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高校教师不仅是高等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促进科教兴国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科研能力作为教师素质的一项基本内涵,也是教师个人发展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若干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安全的战略科技领域,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使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青年教师不搞科研,就无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技术,就无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更无法在教学中创新,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学业结构合理,知识吐旧纳新快,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近年来引进的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且第一学历和最终学历一脉相承,相当部分人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基础。但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有机统一起来。只有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要求加以引导,才能使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成为高校深化改革的骨干力量。因此,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而言,科研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关系到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作为创新工程抓好。

二、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理想模式和状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调“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究竟什么样的机制状态什么样的模式为理想的模式,它能够真正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提供一个良好地平台具体看应该有如下机制保障:

(一)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机制保证

1.培养的责任机制保障。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办学中的根本性工作,必须明确责任,上下配合,形成合力。学校由党政领导主抓,依托人事、科研、教务等相关部门负责研究青年教师的管理制度,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拟定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安排青年教师的主要工作,考评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等。学院由学科、学术带头人安排具体指导教师,依托教研室、课程组、课题组,结合教育教学和科研实际工作,负责具体落实学校的培养计划,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负责青年教师的日常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氛围等。从管理学上讲管理是有层次的,管理的层次越低,管理模式越扁平化,层层落实责任制,优化青年教师培养的计划、组织、管理、控制和协调机制,可以提高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时效性。

2.培养的疏导机制保障。解决青年教师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是学校和谐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必须关注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增强青年教师的发展后劲,防止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指在职业环境中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心身耗竭状态。”[4]高校青年教师要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越来越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强的岗位竞争等,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压力下不能顺应压力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是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青年教师的一种极端反应。正确处理好压力与动力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素质与能力的关系、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学校与个体的关系等,可以升华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人文性。

(二)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理想模式

1.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激励模式。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是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基本准则,必须完善监督考核体系和奖励制度。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要以培养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标准,从德、能、勤、绩等方面以基本表现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考查。考核指标要将德师风表现、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精细设计,考核结果要定性和定量科学分析。

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队伍建设效益化的重要途径,必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外在有利条件。青年教师处于事业的初创阶段,首先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落实青年教师的导师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更快地使青年教师具有独立开展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职业能力。其次要设立专门的青年教师培养基金,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鼓励青年教师钻研教学,支持他们编写新教材,把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和自己的科研体会融入教学之中;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富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启动科研课题,鼓励他们在取得一定成果获得一定影响后向国家和社会有关机构申请经费,扩大科研规模,加大研究深度。再次,要有目的地安排青年教师定期“走出去”。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和考察活动,扩大青年教师学术眼界,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以政策为导向,人力、物力、财力为支撑,拓展时空维度,可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2.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情感模式。对岗位抱有责任心,保证精力的投入、对学生充满爱心,注重感情的投入、对工作持有热心,保持激情的投入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后要优先扶持。在选派国内外访学与研修,资助国内专业进修学习及培训,资助在职攻读本学科学位,教研和科研课题项目立项,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予以优先考虑和推荐,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激发青年教师工作学习的主观能动力和挖掘青年教师科研创新的内在潜质力,可以增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功效性。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广东调研高等教育时强调,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各项任务,要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高校要充分认识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的战略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优秀、结构优化、素质良好、相对稳定、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1]〔苏〕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苏〕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邱小捷.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透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5,(3).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