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事记

2014-08-15 00:55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教授

一、2013年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学术会议

1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部主办的首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和辽宁大学等全国20 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80 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马研院院长程恩富教授分析了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现状,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新思路。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各主要部分的原理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应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在的逻辑关联的梳理和澄清,包括观点与观点的关联,部分与部分的关联,以及每一个观点的涵义的完整把握。

4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创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在北京举行了首届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进行了气氛热烈、成果丰硕的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指出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理论思维上不深刻、阐释力不足的问题,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没有成为群众手中的思想武器,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侯惠勤认为学术界用非意识形态化的观念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疏远了共产主义这一前进目标;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缺乏立足于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需要有三种眼光:世界眼光、历史眼光和理论眼光,还需要“顶天立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曙光认为,实现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是综合性的,囊括了众多异质因素于一身的。

4月12—14日,由苏州大学哲学系举办的“2013年度长三角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论坛”在苏州召开,来自5 所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杂志社编辑共计36 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任务与前沿问题”。会议由苏州大学任平教授主持。会议上,首先按照惯例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等各校代表介绍了一年来各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在博士培养方面所进行的改革。苏州大学的任平教授,复旦大学的陈学明、余源培、吴晓明教授,南京大学的姚顺良教授,南京政治学院的何怀远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的马拥军教授等各位专家学者围绕“资本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中时代把握当今问题”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任务与前沿问题”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195 周年之际,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文献研究中心、青年哲学论坛、“马克思学”论坛共同主办的“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流变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 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北京大学丰子义、王东、聂锦芳、陈志尚、赵家祥教授,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张立波、安启念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张秀琴教授等围绕马克思的哲学观、哲学体系和哲学思维的特点,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阐释,苏联哲学原理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和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发展等重要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对最近出版的《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21 世纪哲学创新宣言》两本书进行了深入的评议。聂锦芳教授阐述《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一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变历程的梳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21 世纪哲学创新宣言》一书则是黄枬森教授晚年所领衔的四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的评论集。

5月11日,由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杂志社、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社会科学报》协办的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与会嘉宾主要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哲学、经济学专家学者40 余人。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全程听取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李景源研究员回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哲学、经济学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开展经济哲学研究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复旦大学余源培教授认为,中国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全社会从上到下驾驭资本的能力,纠正资本和劳动关系当中的异化现象,而经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通向实际的一条道路,经济哲学研究会在这方面必将大有用武之地。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韩庆祥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邹广文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正东教授、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龚天平教授、河北大学宫敬才教授、辽宁大学郭忠义教授等专家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经济哲学研究会成立的意义,作了精彩的发言。

7月13日,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委党校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30 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认识和建构”进行了热烈地研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什么”这一问题,学者们认为关键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构建方法”这一问题,学者们则认为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比较和区分,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定位、人文立场与社会本位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概念体系与中西哲学问题域之间的合理张力与内在衔接等诸多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求是》杂志文化部主任李文阁、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郝立忠等专家学者也围绕议题作了精彩的发言。

7月13—15日,在马克思逝世130 周年、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之际,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贵州大学主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全国“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理论研讨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等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党校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360 余篇,入选80 余篇。会议开幕式由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封孝伦主持,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小泉教授致欢迎词,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研究员致开幕词,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教授和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国防大学原副校长许志功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内涵的深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系统阐发”、“毛泽东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功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达成了广泛的学术共识,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7月15—16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中国理论网协办的“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3年年会在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学术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等87 个学术单位的160 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先后举行1 场主题报告、2 场大会发言、6 场专题发言和1 场自由发言,50 余位学者围绕“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与中国梦的哲学问题”,“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此次会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学术平台。

7月17—1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联合主办的“《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哲学分析》论坛”在上海社科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近30 位专家学者围绕杨国荣教授的新作《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展开深入的讨论。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何俊教授认为,《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与《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二书都围绕实践这一主题,前者是从目的性实现的路径与可能性分析人的行为与实践智慧,而后者则是从目的性的意义上所做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江怡教授充分肯定了杨国荣教授中西汇通与交融的治学方法,认为其研究视野很宽、很广,使用的资源非常丰富。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认为杨国荣教授的大作《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系统地讨论了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的问题。厦门大学哲学系陈嘉明教授认为《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中对“势”、“几”、“数”、“运”等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诠释,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传统中国哲学关于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等观念的特殊的表达与思想以及和西方哲学的差别。

9月26—27日,第十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在西安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央编译局和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等70 余家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150余人参加论坛。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贾高建、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院长张本正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与会专家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为主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支撑”、“马克思主义军事指导理论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贾高建局长强调,要完成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各项任务,就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要进一步整合国内外资源,建构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版本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依据。论坛召开期间,还为本届论坛“青年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奖。

10月26—27日,第十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经典与当代”。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近200 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辑余新华编审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此次论坛采取主题报告与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研讨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反思与方法论检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重要文本、人物和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国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与理论逻辑、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文献考证与文本解释等诸种关系进行了审慎辨析,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系列经典文本,深入探讨了当今马哲史研究的各种范式,并提出重写马哲史的方法论自觉问题,共同致力于马哲史学科的合理建构与健康发展,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奠定深厚的学术基础。

11月23—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四刊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承办,以“思想中的时代——中国思想理论反思与创新”为主题的“四刊论坛”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20 多所高校的45 名专家教授,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哲学史》、《江海学刊》、《南京社会科学》、《人文杂志》、《社会科学战线》、《河北学刊》、《学术研究》等期刊单位的24 名代表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中国社会科学》副主编孙麾研究员、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随后分别代表主办方和参会学者致辞。孙麾说,“四刊论坛”的创立旨在促进形成共同理念,在关注现实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通过组织和整合,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中国哲学的时代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孙正聿代表与会学者表达了对论坛主题“思想中的时代”的共同关切、对本次论坛研讨成果的期待。开幕式结束后,论坛安排了六场专题报告会,中国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李德顺、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等近25 位知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

12月20—21日,第十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现当代转化”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杂志社、《哲学动态》杂志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50 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分为大会发言和专场发言,在大会发言中,余源培、李德顺、欧阳康、王南湜、丰子义、刘森林、韩立新、孙承叔、聂锦芳、刘怀玉、李文阁、张文喜等知名教授作了精彩发言,研讨专场则分为不同主题的3 场:现代性及文化阐释专场、思想史即理论发展专场和外马及社会理论专场,在不同专场发言中,专家学者围绕不同主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12月21日,由江苏师范大学、《江海学刊》主办,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3)”在江苏师范大学召开。论坛以“学术图景转换与创新”为主题,重点讨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图谱、学术图景及其转换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学派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书写及其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现实性与当代中国重大问题等专题,李景源、欧阳康、王南湜、任平、丰子义、吴晓明、段忠桥、杨金海、唐正东、何中华等知名专家分别就相关问题进行主题发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新华文摘》编辑部、《哲学研究》编辑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江海学刊》编辑部等单位的40 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

二、201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著作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张云飞:《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研究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6月版。

何中华:《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

乔瑞金: 《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版。

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张雷声:《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张文喜:《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总体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

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贺 来:《“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孙伯鍨:《历史实践与社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

唐正东:《资本的附魅及其哲学解构:唐正东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

张一兵:《实践塑形与社会历史构境:张一兵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

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 (2013 总第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

张 亮:《马克思的哲学道理及其当代延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

陈学明:《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版;《永不消逝的“幽灵”——重读〈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版。

孙承叔:《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及其手稿当代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邹诗鹏:《转化之路:生存论续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版。

王南湜:《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

刘景泉:《马克思政治哲学对自由主义的超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

李佃来:《废黜自我·马克思、青年黑格尔派及激进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聂锦芳:《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

杨 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韩秋红:《现代性的迷思与真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郑忆石:《马克思的哲学轨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衣俊卿:《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第2 版)上下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三、201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论文

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论文主要有:

唐正东:《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视角及学术意义——从对西方学界的几种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入手》,2013年第5 期。

张 盾:《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2013年第8 期。

汪信砚:《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英文),2013年第3 期。

发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上的论文主要有:

陈学明: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2013年第2 期。

胡大平:《从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化看后现代》,2013年第6 期。

聂锦芳:《关于重新研究“巴黎手稿”的一个路线图》,2013年第3 期。

谢永康:《理论批判与改变世界——从康德到阿多诺的哲学实践》,2013年第6 期。

王南湜:《理论与实践的多重关系或理论的多重用途析论——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发展历程的考察》,2013年第1 期。

胡为雄:《马克思对政治的分析》,2013年第2 期。

安启念: 《马克思关于“自动的机器体系”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文本依据问题》,2013年第3 期。

段忠桥:《马克思正义观的三个根本性问题》,2013年第5 期。

韩庆祥、陈远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论》,2013年第3 期。

张文喜: 《唯物史观语境中的正义理论之基本特征》,2013年第5 期。

孙正聿:《现代化与现代化问题——从马克思的观点看》,2013年第1 期。

曹典顺:《“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2013年第6 期。

发表在《学术月刊》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论文主要有:

李佃来:《阿多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一个再审思》,2013年第12 期。

王晓升:《政治的终结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崛起》,2013年第9 期。

发表在《现代哲学》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论文主要有:

姜永刚:《浪漫主义的现实突破和逻辑桎梏——马克思哲学的隐秘实质》,2013年第5 期。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非马克思主义者探论》,2013年第4 期。

发表在《学术研究》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论文主要有:

崔唯航:《理论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对近年来马哲研究的一个有限观察和评论》,2013年第1 期。

庄友刚: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空间生产研究:原则与理路》,2013年第7 期。

李佃来: 《论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历史主义方法》,2013年第11 期。

杨 楹: 《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出场、实质及其意义》,2013年第3 期。

猜你喜欢
马克思哲学教授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