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组为何更能“发现”

2014-11-27 17:55刘洪波
新民周刊 2014年45期
关键词:发现巡视组违纪

刘洪波

中央巡视组介绍已经进行的4轮巡视工作。报道说,苏荣、白恩培、万庆良、谭力、武长顺等高官腐败线索,以及山西省“塌方式”腐败案等,都是通过巡视发现的。巡视卓有成效,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可见巡视之必要,尤其可见巡视之迫切。

不只是揪出了大老虎,中央巡视组还发现了一大批厅局级及处级领导干部涉嫌违纪违法的线索,其中一部分是市县和厅局的“一把手”。巡视组还发现了比较突出的“会所里的歪风”、“舌尖上的腐败”,以及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超标准配车、多占住房等问题;还发现了一些地方买官卖官、带病提拔……

这些问题是各有分类的。副省级以上的“大老虎”,是中组部管理的干部,这些人在地方上为官,大概有些“天高皇帝远”的感觉,为所欲为,被巡视组拿下,可谓终有果报。厅局级、市县级以下官员,属于地方上管理的干部,或省管或市管、县管,出了问题,也需要中央巡视组来“发现”,于中央巡视组来说,这算是“老虎苍蝇一起打”,但于地方的干部管理而言,又是不是有些“灯下黑”而不见其黑呢?

买官卖官、插手工程、权钱交易等等,大多属于私下行为,自以为天知地知的,说不能立即发现,或可解释,但会所腐败、舌尖腐败、超标准配车、办公室超标、多占住房等等,几乎都是摆在明面的,为何又要中央巡视组去“发现”?就算那些自以为隐秘的违法违纪行为,中央巡视组一到,就可以“发现”不少,说明也并非都真的是不为人知,为何地方上就不能“发现”?

很多问题都要中央巡视组来“发现”,并不能笼统地说制度有什么问题,因为中央巡视组本身也是制度的一部分。地方上的不少问题,要中央巡视组来才“发现”,当地却不能“发现”,这主要是“发现”的能力差别,还是“发现”的愿望差别呢?能力的差别,或许也是有的,但中央巡视组到一个地方,时间都是有限的,却无不能够发现问题;那些有问题的地方,自身真的就“发现”不了?

也许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央巡视组到了,很多人愿意去反映问题,这样,一些问题才暴露出来了。但不少官员在落马之后,都会曝出早有举报、民间早有恶名,一些人早因腐败赢得了绰号,为什么非得巡视组来了才“发现”呢?那些举报、恶名、绰号,得到了认真对待吗?是因为“发现一起”就要“查处一起”所以干脆就不发现,为了保证“没有发现”,甚至要打击那些“发现”了问题的举报者吗?

即使恶名缺少确凿证据,从政治公信力而言,一级负责任的组织难道不该让恶名昭彰的官员休息,而非得拿到贪腐确证才能惩办?而且,即使人们是因为中央巡视组到了才反映某个官员的问题,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不也说明人们对地方是否愿意“发现”官员的违纪违法行为缺乏信心,这信心的缺乏不是更值得反思?

中央巡视组办了许多事,可喜可贺。地方要怎样作为,才与中央巡视组所取得的成效相衬?仅仅是感谢,还是应反思自身“发现”问题不力?地方也有巡视组,应该也各有明显成效的,但欣慰之余,又是否要省思一下何以非得自上而下的巡视才收到成效呢?不巡视,大家都好;一巡视,捷报频传,好像查处权力违纪违法的动力只在巡视。于巡视而言,这是大有功德的事,可证巡视大有必要之事,但深想也未必不是堪虑之事。

权力是无时无处不在行使的,而巡视有时段也无法到达所有权力场境,只有巡视组有热情、有动力去“发现”违法违纪现象,是不堪重负也难以想象的。能否在日常环境下有效限制权力的违纪违法现象,能否激活地方自身“发现”问题的愿望,能否使社会能维持发现权力违法违纪问题的动力且能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巡视组大见成效的喜讯传来后要深思的事情。

猜你喜欢
发现巡视组违纪
水利部党组第一巡视组向淮委党组反馈巡视情况
高中体育专业生的违纪心理分析
官员三类形式办喜酒算违纪
对『 巡视组组长被查』的反思
广安区节后一上班 开展违纪线索“回头看”
图解浙江省委巡视组
教育部:对各类违规违纪办学行为绝不姑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