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2015-01-01 10:09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全球化 2015年9期
关键词:经济体全球化经济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2014年3月份以来,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形势以及全球化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全球经济短期内仍将温和增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 ECD)3月11日发布的经济形势评估报告显示,全球经济短期内仍将温和增长,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巩固复苏,而除中国以外的新兴经济体增长将低于长期平均水平。

报告预测,七国集团(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和意大利)2014年上半年增速将高于2012年底水平,但低于2013年下半年约2.5%的水平。七国集团整体经济第一季度将增长2.2%,第二季度增长2.0%。其中,美国经济复苏有望加速,第一季度增速预计达1.7%,第二季度有望达到3.1%;加拿大和法国经济增长也将加速,英国将保持平稳,七国集团其他成员经济增速将减缓。

报告显示,新兴经济体增长仍然非常不均衡,部分新兴经济体可保持强劲增长,另一部分因国际资本流动冲击而导致增长动力削弱。由于新兴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一半,新兴经济体整体表现将影响全球经济在短期内加快复苏。

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面临一些长期风险:日本刚刚开始应对财政挑战;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脆弱,有可能大幅减缓;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调整将继续对一些新兴经济体带来负面影响;部分新兴经济体将面临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剧烈波动风险。这些风险一旦蔓延和扩大,有可能拖累世界经济增长。

(二)全球经济即将摆脱低迷

国际投行高盛集团4月3日指出,2014年全球经济在开年之际遭受了一定的波折之后,将自第二季度起全面走入正轨。一季度时,全球经济表现相对疲软的状况是暂时的,在暂时性因素消退之后,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就会再度如同各界此前预期的步伐进行下去。

高盛认为,在进入二季度后,除了日本以外的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速都会有所提高。日本4月起将消费税税率由5%上调至8%,这势必会对其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并使其经济增速在二季度大幅下滑。

高盛强调,美国经济将会摆脱此前因为天气寒冷和消化库存而遭遇的暂时性低迷。此后,美国经济的表现将足以证实该国已彻底进入复苏模式。因为,目前美国金融市场面临的融资环境是本轮经济复苏以来最为宽松的,而经济周期性好转状况则将同时推升股市和国债收益率。高盛预计,美国经济同比增速将在二季度达到3%,远高于一季度的预期值1.5%。

对于欧洲市场,高盛同样持有偏向乐观的预期。因为,此前已有充分证据显示,欧元区已经摆脱了债务危机的持续困扰。目前,唯一的变数在于,欧洲央行会否在此后采取进一步的宽松政策措施。若欧洲央行有意出手提振扶助经济,那么欧元区经济复苏步伐或进一步加快。

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虽然今年年初遭遇了美国缩减购债宽松措施力度引发的热钱外逃冲击,同时也受中国经济局面堪忧的溢出冲击,但这些经济体在进入二季度全球经济环境好转后,其经济及金融市场状况将会有立竿见影的好转。

(三)全球经济已度过 “最糟糕时期”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和《金融时报》4月6日联合发布的跟踪指数,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势头正在增强,但若想恢复失去的活力,各国政府需要齐心协力。由于发达经济体的形势持续好转,同时新兴市场从年初的惊恐中冷静下来,全球经济步入平稳发展轨道,但短期内迅速加速的可能性依然很小。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家兼高级研究员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认为,最糟糕的时期可能已经结束,但实现持续复苏的前景取决于各国政府能否表明进行实质性结构改革的决心。

(四)全球经济复苏正在加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8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降至3.6%,比之前预测下调0.1个百分点。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将在今明两年持续改善,全球经济复苏正在加强,预计全球经济今年将增长3.6%,明年将增长3.9%,高于去年的3%。主要动力来自发达经济体,发达经济体今明两年增速将分别达到2.2%和2.3%。其中美国的经济复苏最为强劲,2014年经济增速将达到2.8%。

但报告同时指出,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面临超低通胀率、新兴市场的资本外流、地缘政治等带来的风险。发达经济体经济强劲复苏的同时,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风险也加剧。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中国需要推进经济改革和转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年会表示,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但中国需要推进经济改革和转型,这一转型将使中国走上质量更高、更可持续的增长道路,并进一步提升其全球领导作用。

她认为,中国上一轮改革使其变成一个制造业大国,下一轮改革必须以增强现代服务业部门的作用为目标,这不仅会释放服务业部门的巨大增长潜力,而且会促进就业和消费增长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实现金融部门现代化,中国已经采取了值得称赞的步骤,包括最近一段时间出台的一些重大措施,中国在扩大汇率波幅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化程度也已提高。但中国若要成功实现下一次转型,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强健的、全球一体化的金融体系,在这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中国经济即将回暖

据美国杂志《福布斯》网站3月27日报道,英国投资公司巴克莱资本分析中国经济形势后称,在政策刺激下,中国经济形势即将回暖。在3月份发布的全球展望中,巴克莱分析师称,中国政府最终将扭转经济形势,对此他们十分乐观。这一观点已成为看涨中国经济人士的共识。巴克莱资本也并非盲目乐观。事实上,3月26日,巴克莱预测2014年中国GDP增长速度为7.2%,仍低于7.4%的市场预期。

中国已经证明其扭转经济形势的实力。目前,中国央行保持了较低的货币市场利率,从而削弱汇率,同时,尽管中国政府曾承诺将减少固定资产投资,但近期中国开始开展或扩大基础设施计划。巴克莱伦敦资产配置研究人员表示,在相关政策刺激下,中国经济增长势必加速。

(三)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小幅走低

亚洲开发银行4月1日发布的《2014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显示,投资的放缓以及结构性改革的积极实施,有望在继续保持更加适度但依旧稳健的经济增长态势的同时,促使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小幅走低。

该报告预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GDP将增长7.5%,2015年将增长7.4%。根据预测,主要外部风险在于影响出口需求的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弱于预期,主要国内风险源于货币管理效力的不确定性和对信贷质量的担忧。

报告称,中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于,以可控的方式管理投资增速放缓。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在抑制信贷增长和支持经济增长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快速减缓信贷增长,可能会给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更大压力,削弱投资者信心。然而,如果当前信贷增速持续下去,包括地方政府和国企债务在内的相关债务会继续增加,也可能会加剧资产质量问题,进而削弱投资者信心。

(四)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6%

世界银行4月7日发布的《东亚太平洋地区展望报告》中,微幅下调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0.1个百分点,至7.6%。对2015年和2016年的经济预期保持不变,经济增幅仍为7.5%,跌幅小于整体东亚地区经济增速预期跌幅。

报告同时指出,结构改革是减轻风险保持长期可持续性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国已经开始就金融、市场开放、劳动力流动和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保持有效增长并刺激国内需求。长期来看,这些改革将帮助中国保持一个更稳定兼容的可持续增长。而近期政府的税务改革和降低私人投资壁垒,也将帮助中国短期保持增长。中国改革同时也将为其贸易伙伴带来利益。

(五)2014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8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在2012年之后有所放缓,但从2013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今年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分别为7.5%和7.3%,与之前预测持平。

三、对全球化的主要观点

(一)全球化进程导致贫富差距变大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3月24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根据其委托Prognos公司对42个国家1990年-2011年经济增长数据所作的一份调查,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相比,发达经济体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更多。芬兰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最多,1990年-2011年间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500欧元,其次是丹麦(1420欧元)、日本(1400欧元)、德国(1240欧元)和瑞士(1220欧元)。从全球化进程获益最少的经济体是印度、中国、墨西哥、俄罗斯和巴西,人均收入平均每年仅分别增加20、80、100、120和120欧元。

该会主席德赫斯表示,必须认识到全球化加剧扩大了贫富差距。Prognos的研究人员建议,发达经济体应更大程度地向来自发展中经济体的产品敞开大门,减少农产品补贴以及向发展中经济体的教育措施、基础设施及生产设施扩建等提供资金支持。

(二)世界步入 “去全球化”新时期

美国《时代》周刊4月7日刊登题为《逆向全球化》一文,全文摘编如下。

最近,从乌克兰、中东直到南中国海的冲突提醒人们,即便是在全球化时代,地理位置仍然重要。从政治上说,世界当然不是平的。新的经济数据表明,在经济上,世界也越来越不稳定。全球化常常被界定为商品、人和资金在各国之间的自由流动。近来,所有这些都面临威胁,不仅仅是因为俄罗斯、美国和欧洲之间限制旅行和资金流动的制裁。过去两年里,全球贸易的增速低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这是二战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标志着全球经济的一个转折点,对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具有决定性影响。

全球贸易增速比过去慢,有很多原因。欧洲仍在努力结束其债务危机,新兴市场的增速在放缓。但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美国经济正经历深刻变化,美国不再是世界最终消费者。在近五年的经济复苏之后,美国贸易逆差没有增长反而在减少。实际上,从2012年-2013年,美国贸易逆差下降了约12%。

这对美国来说不一定是坏事。逆差减少的部分原因是,页岩油和天然气产量迅速增加,使得美国从国外进口的化石燃料减少了,而且其制造业在增长。但是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危机以来工资没有增加,所以消费支出仍然疲软。美国和世界经济要继续增长,就必须有人购买美国过去消费得更多的电子产品、汽车和其他商品。

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人这么做。仍然陷于债务危机的欧洲人也许今后五年都不会再花钱。处于不同混乱状态的新兴经济体,其增速大约只有危机前的一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弥补了很大一部分全球消费缺口的中国,目前也陷入了金融危机。日本去年作出了贡献,但是安倍经济学鼓励消费的政府计划正失去势头。保险业巨头安联保险公司的首席经济顾问穆罕默德·埃里安说,所有国家都存在消费意愿与钱袋不匹配的状况。

由于至少从目前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在逆转,许多经济学家和贸易专家开始谈论一个各国都转向国内的“去全球化”新时期。

然而,“去全球化”不一定完全是坏事。正如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最近在华盛顿的一个经济峰会上所说,“去全球化”还意味着企业重新审视其扩展的价值链、供应链,然后决定是否需要把部分生产迁回母国。美国已经出现这种情况。

过去30年的全球化,其标志之一就是宽松的信贷环境。正如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在最近的记者会上所说,这个时代即将终结。在新的经济时期,市场将开始沿着国界和行业界限分离开来。世界经济格局就像政治格局一样,会变得更加易变、更加不可预测。

猜你喜欢
经济体全球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工作图什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球化陷阱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