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油气项目技术支持全周期质量风险防控

2015-03-12 18:12周生友
现代企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技术支持项目组客户

周生友

在海外油气项目的技术支持过程中,质量安全是重中之重,更是创新求发展的必经之路。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以控制质量风险为关键点,搭建“四位一体”质量风险防范体系,把好技术支持“出口关”,杜绝质量“豆腐渣”,增强保障质量的实力。“一体”即海外油气项目公司的生产需求,贯穿整个体系始终,为体系的核心;“四位”即组织模式、制度流程、运行控制、协同创新。

一、建立“项目式”、“职能式”、“矩阵式”三种质量控制组织模式

结合支持任务、客户需求和支持特点,建立三种适应式组织模式(“项目式”、“职能式”、“矩阵式”)。

1.“项目式”技术支持组织模式。对于需要“全方位”支持的海外在实施项目,我单位采用“项目式”技术支持组织模式。对规模较大、支持工作量大的支持项目,组建相应的项目支持研究所;对储产量规模、支持工作量不大的支持项目,在研究所内成立项目支持研究室(组)。在基础研究、生产运行、储量管理、部署决策等方面提供长期的全面支持,及时解决生产问题,指导生产,保证技术支持质量。

2.“职能式”技术支持组织模式。对客户围绕生产运营决策长期设立的“常设式课题”,我单位采用“职能式”技术支持组织模式,成立海外规划所、项目评价所、信息资料中心等支持机构,下设相应的课题组,培育专业化优势,在资产运营、生产跟踪部署、中长期规划、战略研究等方面,发挥参谋职能作用,提供长期生产运营决策支持服务。

3.“矩阵式”技术支持组织模式。对客户围绕生产难点、热点问题的“命题式”支持需求,我单位采用“矩阵式”组织模式。纵向上为各专业职能团队,横向上为根据客户的“命题”成立的技术支持项目组,项目组根据项目需要,由各职能团队抽调人员组成,构成支持矩阵,逐渐形成该专业的技术中心,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服务质量,为客户解决生产难点、热点问题,提供“命题式”技术支持。

二、实行“分类”和 “分级”两个管理制度

一直以来,我单位的海外技术支持项目参考国内科研项目进行管理。但由于海外技术支持项目来源复杂、合同模式多样,执行国内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不能有效防范关键点的质量控制。因此,根据海外技术支持任务及组织模式,按照“规范性、层次性、适应性、有效性、创新性”的原则,兼顾海外技术支持业务本身的特点,对海外技术支持项目实行“分类管理”,科研质量控制实行“分级管理”,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加强项目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

1.项目“分类管理”。根据支持任务的特点,将海外技术支持项目分为“生产类”、“科研—生产类”两种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对围绕生产难点和热点设立的“生产类”项目,在立项、过程控制、技术交流、结题等质量把关管理上,以承担部门组织为主、管理部门为辅,根据现场需要,以交流的形式,把生产所需的数据、图表或研究认识等成果应用到生产,及时解决生产问题。对“科研—生产类”项目,在立项、过程管理、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后评估等管理上,由管理部门组织质量把关,在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勘探开发生产跟踪部署、储量管理等决策支持方面组织院级专家进行质量控制。

2.质量“分级管理”。建立海外技术支持项目的质量管理主审人审查、把关制度,根据支持项目的类型,执行质量“分级管理”。“生产类”项目执行项目组自评、科研部门审查两级质量控制,以项目主审人的签字作为提交客户审查的依据。“科研—生产类”项目执行项目组自评、科研部门审查、学术委员会审查三级质量控制,以第三级审查评审组组长的签字意见作为提交客户审查的依据。

三、采用“核准制”和“审查制”两个管理制式

按照简明化、可执行、易操作的原则,编制“两种制式”的管理流程。“生产类”项目采用“核准制”、“科研—生产类”项目采用“审查制”的管理流程。

1.“生产类”项目采用“核准制”管理流程。“生产类”项目对生产的指导性强,对研究成果的时效性要求高。为了提高技术支持的时效性,“生产类”项目执行项目组、科研部门两级质量审查,第三级控制采用核准制,由管理部门对交流内容予以确认。若遇有重大生产方案,或前两级把关对研究成果的质量把控不确定时,由项目组提请管理部门,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组进行成果审查。

2.“科研—生产类”项目采用“审查制”管理流程。“科研—生产类”项目既密切结合现场生产,又需要多学科之间的科研攻关,往往对生产部署具有导向性,对技术支持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要求较高。为了提高“科研—生产类” 项目的质量,对开题立项、结题验收等节点的研究成果,在提交客户审查前,进行项目组、科研部门、院学术委员会三级质量审查控制。院级审查通过后,才能提交客户评审,以客户的评审意见对研究成果方式予以确认。

四、形成“一图一表一册”和“两会一访三把关”两个质量控制机制

在技术支持工作中,我单位建立了科技网,实现了对支持项目管理的网络化,但框架主要为服务于国内技术支持项目管理建立的,沿用的是国内管理模式和理念,而海外技术支持项目的管理既涉及到运行动态监控、节点控制、合同管理、商务管理等,各个环节需要紧密衔接。利用科技网还不能对运行动态等细节的信息做到精细管理。为了加强对技术支持项目运行动态的监控和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按照海外技术支持项目管理制度和控制流程,形成“一图一表一册”动态监控机制和“两会一访三把关”质量控制机制,提高了海外技术支持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一图一表一册”动态监控机制。组织编制“项目进度甘特图”、“项目运行动态表”,建立“项目资料文件册”,通过 “一图一表一册” 抓项目运行动态,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提升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项目进度甘特图:对海外技术支持项目的工作进度制成进度甘特图,随时掌握运行动态,督促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设计的进度运行。根据项目的类别,及时组织相应的审查和质量把关。项目运行动态表:针对海外技术支持项目合同模式复杂、控制节点多、研究经费按研究进度支付等特点,设计《海外支撑课题运行分析大表》,按项目基本信息(6项)、运行控制节点(10项)、商务管理信息(12项)三大模块共28项内容进行管理,实现全过程无缝衔接,及时更新和通报项目合同运行情况,督促及时回收横向项目经费,提高工作效率。 项目资料文件册:分年度对技术支持项目的对接、立项、中检、验收、会议交流等重点资料整理成文件册,集中管理,便于查询和跟踪。

2.“两会一访三把关”质量控制机制。通过深入开展海外技术支持运行例会、跨部门联合支持协调例会、客户回访及满意度调查、三级质量把关,形成“两会一访三把关”质量控制机制,努力提升海外油气项目支持的效果。海外技术支持运行例会、跨部门联合支持协调例会:针对海外技术支持项目专业面广、跨所合作多的特点,形成海外技术支持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由主管院领导、管理部门、科研部门、项目负责人参加的海外技术支持运行例会、跨部门联合支持协调例会,听取项目研究进展,控制重点项目的关键节点,协调解决支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安排部署阶段性支持工作。加强多专业、跨部门联合支持的技术衔接,提高项目整体研究质量。客户回访:设计客户满意度调查表,深入开展质量回访和客户满意度调查,从合同任务完成情况、成果质量及应用效果、服务意识等方面,了解客户对各研究部门项目支持水平和能力的意见及建议,形成客户回访报告,及时督促相关部门制定整改措施,把握客户需求,提高服务意识和支持水平。三级质量把关:按照分级分类的项目管理流程,密切关注各个项目的里程碑,对研究成果严格执行各级质量把关。三级质量控制中,项目组自评(第一级控制)是基础,科研部门审查(第二级控制)是关键,院专业委员会(第三级控制)是提升。通过三级质量把关,对合同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成果质量总结提升情况、汇报材料的结构编排等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支持效果。

五、搭建三台联唱的协同创新架构

海外技术支持项目多数为地下地上一体化、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经营一体化,涉及的点多、线长、面广,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往往需要多专业、跨部门联合支撑。为此,通过组织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协同攻关机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三台联唱,为“多专业交流与融合”创造条件,为“跨部门协作”打通壁垒,为“多层次技术交流”搭建平台,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发挥整体优势与合力,增强质量风险防范的长足动力。具体措施为:一是建立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形成协同攻关机制。三是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六、应用效果

2014年我单位完成海外技术支持项目结题验收48项,全部一次性通过客户审查。完成中石化科技部4个新立项目论证、5个中检、7个验收、6个鉴定,全部项目均一次性通过,6个鉴定项目获得“国际先进水平”。质量防范体系加强了里程碑节点控制,促进了科研与现场一线的结合,增强了技术支持的时效性,有效提升了支持质量,获得了客户的好评,2014年质量回访显示,满意度90分以上的占80%,较往年提高5.3个百分点。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猜你喜欢
技术支持项目组客户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提升技术支持能力, 深化“林肯之道”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精准扶贫需要技术支持
iPad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索*——暨“分式方程”的翻转课例展示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