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常项目结构性分析——基于跨期最优消费模型的实证研究

2015-04-09 03:47王瑜
当代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顺差逆差消费行为

○王瑜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 201600)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加入WTO组织后,对外经贸交往发展快速,且表现出大量的贸易顺差。事实上,从1994年起,我国已连续19年保持经常项目顺差,且总体呈加速增长趋势。2000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仅1.6%,到2004年很快上升为3.4%;2005年更是急剧上升,增速达到历年最大;2006年甚至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国;尽管2007年以后经常项目顺差有所回落,但中国依然处于全球最大顺差国的位置,顺差额远远高于其他国家。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2.8%。中国经常项目顺差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近年来,我国学者广泛研究中国贸易持续顺差的根本原因,把握中国经常项目问题的主要矛盾,以此预计未来经常项目的趋势,为中国实施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

在动态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经常项目的变动已不再是行为在某一时点的静态均衡,传统的静态分析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开放宏观经济的动态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经常项目分析理论中逐渐引入时间偏好、理性预期和跨期动态模拟对传统的经常项目决定理论进行修正和扩展,从居民的储蓄、消费和投资动态行为解释经常项目的变动,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经常项目跨期最优均衡理论。Sachs(1982)最先将这个方法引入经常项目分析,在跨期最优消费决策的约束方程中给出经常项目的隐式表达式,并突出按照动机不同将消费分解为偏好消费和平滑消费。随后,Campbell(1987)检验永久性收入的假说,得出消费者储蓄决定于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变动现值之和,消费决定于收入和储蓄之差。Campbell and Shiller(1987)在Campbell(1987)的基础上,说明在永久性收入理论的前提下,个人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仅与预期未来收入变化有关。

随着理论的改进,经常项目跨期分析法逐渐演变成经常项目现值模型(PVMCA)。鉴于跨时最优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不足,西方学者放松了模型的若干假设条件,对跨时最优现值模型进行了修正。Obstfeld and Rogoff(1994)基于Sachs(1982)的研究认为除平滑消费外,还存在倾斜消费,通过引进消费倾斜系数,将倾斜消费因素从实际经常项目中分离出来,得到平滑消费所产生的经常项目。Ghosh and Ostry(1995)运用跨期消费平滑模型对多个国家的经常项目与净收入变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满足跨期消费平滑模型。

国内学者运用跨时均衡理论对经常项目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甘小芳、许少强(2010)基于跨期最优消费模型,研究经常项目受消费者行为和经济冲击的影响,发现倾斜消费对经常项目的顺差效果超过平滑消费引起的逆差影响,从而形成实际经常项目顺差。周亚军、陈建华(2012)运用消费习惯扩展的经常项目现值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居民的消费习惯在中国经常项目的差额波动路径中起重要作用,其跨时消费决策的结果则是储蓄大于投资。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经常项目跨期均衡理论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已有的实证文献主要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且绝大部分关注经常项目的逆差问题,仅有少量研究涉及到顺差持续性问题,这些理论不一定适合中国这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国家。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引入跨期消费模型,将实际经常项目分解为平滑性经常项目和倾斜性经常项目,研究消费行为和净产出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三、理论模型

经常项目跨期最优均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消费平滑化,认为在国际资本充分流动和存在国际借贷的条件下,居民跨期消费的结果使一国的储蓄不必等于投资,从而使经常项目存在余额。当储蓄大于投资,即经常项目顺差时,会导致该国对外贷款的增加,意味着居民偏好延时消费;反之,当储蓄小于投资,居民偏好超前消费。

假设条件:无限期界,且每个人都可以永远活下去;个人消费偏好一致,且消费决策基于对未来的完全预期;即期效用函数不变;世界利率水平为常数,不随时间变化。

1、目标函数

代表性个体的消费和储蓄决策依赖于跨期效用现值的最大化,即:

其中β是折现系数,表示在不同时间内消费主观偏好对比,用以测度个人消费在前后期选择的耐心程度;Ut表示跨期效用现值函数,Ct表示第t期的消费,u(·)表示单期效用函数,且u'(·)>0,u''(·)<0。

2、预算约束

经常项目恒等式,即:

其中B为国外净资产余额,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支出,世界利率为r。

3、最优消费水平

已知生产函数Yt=AtF(Kt),投资It=Kt+1-Kt,代入约束条件(2),可得到消费:Ct=(1+r)Bt-Bt+1+Yt-It-Gt=(1+r)Bt-Bt+1+AtF(Kt)-(Kt+1-Kt)-Gt(3)

再将消费Ct的表达式(3)代入目标函数(1),然后分别对Bt+1,Kt+1求一阶导,可得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变换约束条件,将Ct+k的表达式(6)代入,得到各期的最优消费水平为:当 0<(1+r)σ-1βσ<1时,

由最优消费的表达式(7)可看出,在利率水平给定的条件下,最优消费与两类变量有关。一类是收入变量,即净产出(Y-G-I)和国外净资产余额(B),表现为平滑消费;另一类是偏好变量,即β或θ,表现为倾斜消费,与收入变量无关,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非收入性因素。本文基于Obstfeld and Rogoff(1994)对跨期消费理论的扩展,将最优消费分解为平滑消费Csm和倾斜消费Ctr,则得到:

由于倾斜消费Ctr与收入变量无关,则,由欧拉方程(4)可得平滑消费的边际效用关系为:

由式(9)可知,当 0<(1+r)β<1,即 θ>1时,平滑消费的边际效用随时间递增,则平滑消费路径向下,消费者偏好超前型平滑消费;同理,当(1+r)β>1,即 0<θ<1时,平滑消费路径向上,消费者偏好延迟型平滑消费;当(1+r)β=1,即θ=1时,平滑性消费路径水平,消费既不超前也不延迟。

4、平滑性经常项目与倾斜性经常项目

最优消费可分为平滑消费与倾斜消费,对应的经常项目也可分为平滑性经常项目与倾斜性经常项目,其中平滑性经常项目仅与收入因素有关,倾斜性经常项目与倾斜性因素β(或者θ)有关。

为了从经常项目中分解出平滑性经常项目,需要去掉倾斜性因素β(或者θ)对经常项目的影响,所以定义平滑性经常项目

其中,称Zt=Yt-It-Gt为净产出。因为不包含倾斜性因素,只与收入因素有关,因此为平滑性经常项目。

平滑性经常项目是未来各期净产出的现值之和,包含的经济意义为:平滑性经常项目顺差表示微观经济个体预期未来净产出将减少;平滑性经常项目逆差则表示预期未来的净产出将增加。

倾斜性经常项目可表达为:

由式(12)可知,当θ>1时,倾斜性经常项目为顺差,表明倾斜消费路径向上,即倾斜因素(非收入因素)导致消费者偏好延迟型倾斜消费;同理,当0<θ<1时,倾斜性经常项目逆差,表明倾斜消费路径向下,即倾斜因素导致消费者偏好超前型倾斜消费。

综上,跨期最优消费理论的消费行为可分解为平滑消费行为和倾斜消费行为。当θ>1时,表现为超前型平滑消费和延迟型倾斜消费;当0<θ<1时,表现为延迟型平滑消费和超前型倾斜消费。

5、平滑性经常项目与净产出

假设当j>0时,消费者对△Zt+i、CAsmt+j的预测是以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为基础的,以一阶VAR模型为例:

其中,ε1、ε2是条件均值为零的误差项,△Z、CAsm则表示非条件均值的偏差数。

四、实证分析

本文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国际金融数据库中选取了中国1982—2011年的相关数据,涉及变量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经常项目、政府支出、投资、消费、GDP平减指数和人民币汇率。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对时间序列数据以GDP平减指数进行处理,转化为实际数据,并用人民币汇率统一数据单位。为方便表示,实证分析中的Z、GN、CP、CA分别表示净产出、国民净收入、消费和经常项目的实际数据。

本文的实证检验步骤为:第一步,通过协整检验,计算出倾斜消费系数θ,并估计平滑性经常项目和倾斜性经常项目;第二步,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验证经常项目与净产出之间的关系,并预测经常项目。

1、平滑性经常项目和倾斜性经常项目的估计

(1)平稳性检验。为检验Z、GN、CP、CA四个变量的平稳性,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法进行平稳性检验,最佳滞后期以AIC准则确定。结果见表1。

表1 序列Z、G N、CP、CA的AD 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从表1汇总的检验结果看,在95%的置信水平下,四个变量的原始序列都不平稳。但是一阶差分后,T值都小于5%临界值,且p值远小于0.05,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时间序列Z、GN、CP、CA一阶差分后均是平稳的。

(2)消费倾斜系数θ的估计。序列GN和CP均为一阶平稳序列,使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9735,拟合效果很好,且残差序列平稳(在95%的置信水平下,残差单位根检验的t值为-2.1592,落在拒绝域内)。因此,变量GN和C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公式如下:

由回归方程(14)可知,消费倾斜系数d兹为1.0712。θ>1,这表明平滑消费路径向下,消费者偏好超前型平滑消费,而倾斜消费路径向上,存在延迟型倾斜消费。

(3)平滑性经常项目和倾斜性经常项目的估计。由理论模型中的式(10)、式(12)可知,

将θ=1.0712代入,可以得到平滑性经常项目CAsm,继而得到倾斜性经常项目CAtr。

从图1中可看出,我国自1994年以来,连续18年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并且从2005—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呈不断扩大趋势。整体上看,倾斜性经常项目表现为持续顺差;而平滑性经常项目在2005年以前保持逆差,但呈不断缩小的趋势,到2005年以后表现为顺差,之后突然大幅下降。具体来看,2005年以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呈现扩大趋势主要是由平滑性经常项目顺差骤然上升导致的;而2008年以后随着平滑性经常项目的下降,我国实际经常项目顺差也有所下降。

图1 实际经常项目、平滑性经常项目与倾斜性经常项目的对比图

平滑性经常项目的顺差或逆差与消费者的预期收入有关。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战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保持良好势头,因此消费者对经济的发展态势持乐观态度,预期收入增加,形成平滑性经常项目逆差。1997年我国平滑性经常项目的逆差有较大幅度的缩小,可能是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者预期收入会有所减少。随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平滑性经常项目由逆差逐渐转变为顺差。2005年以后平滑性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扩大,说明人们预期未来收入会减少,这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实相违背。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尽管近几十年来中国消费者的名义收入呈增长趋势,但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长相对缓慢,预期未来收入没有达到理想水平。二是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紧接着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给消费者未来的收入添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使得消费者在预期未来收入时显得格外谨慎和保守。三是国内灾难频发。2008年我国接连发生雪灾和地震,某些产业和地区受到严重冲击,国内经济前景堪忧,因此消费者对收入预期显得悲观。

倾斜性经常项目的顺差与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有关。倾斜性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消费者偏好延迟型倾斜消费,这种消费行为的内在原因是庞大的预期支出压力。一方面,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保守,消费行为偏向于追求财富的积累,因而偏好储蓄大于投资;另一方面,最具有消费能力的成年人不仅要承担当前的花费,还要为将来可预见的家庭支出和不可预见的疾病、灾祸做好准备,这就造成消费者在当期消费时较为谨慎,从而引起倾斜性经常项目顺差。

2、平滑性经常项目和净产出变动之间的关系

(1)平滑性经常项目和净产出变动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理论模型中,可知平滑性经常项目逆差是对未来净产出增长的预示。为检验平滑性经常项目与净产出变动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本文对二者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首先运用单位根检验法对这两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CASM、△Z的AD 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由单位根检验结果(表2)可知,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两个变量的T值均落在拒绝域内,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平滑性经常项目和净产出变动序列都是平稳的。因此,二者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

从因果检验结果(表3)可知,在95%的置信水平下,当零假设是平滑性经常项目不是净产出变动的格兰杰原因时,p值小于0.05,从而拒绝原假设,因此有充分理由认为平滑性经常项目与净产出变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平滑性经常项目是净产出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2)平滑性经常项目的预测。根据理论模型中的式(14),为预测平滑性经常项目,由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可知,本文可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来拟合平滑性经常项目和净产出变动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平滑性经常项目与净产出变动的V A R模型系数估计

下面本文使用静态预测法对平滑性经常项目进行预测,将得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由净产出变动预测得到的平滑性经常项目与实际平滑性经常项目差异不大,预测效果较好。因此,本文认为用净产出变动来预测经常项目是合理的。

五、结论

本文基于跨期最优消费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消费行为和净产出对经常项目的影响,认为跨期消费模式主要由收入性因素和预防性因素决定。

收入性因素是驱动消费行为的基本动力,因而是平滑消费的主要原因。理性的消费者不仅会根据当前收入,而且会根据预期的未来收入等信息来选择一生的消费,以期达到长期效用最大化。当预期未来收入增加,消费者会适当增加当前消费,使得平滑性经常项目逆差加大;同理,当预期未来收入减少,消费者会相应减少当前消费。实证结果表明,平滑性经常项目由逆差逐渐转变为顺差,且呈现顺差持续扩大的趋势,与国内宏观经济局势造成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减少有关。

图2 平滑性经常项目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对比图

预防性因素,也称为倾斜性因素,是从消费者偏好出发研究消费行为对经常项目的影响,其变化决定着倾斜性经常项目的大小。当消费者偏好于超前倾斜消费,则倾斜性经常项目逆差;反之,当消费者偏好于延迟倾斜消费,则倾斜性经常项目顺差。研究显示中国消费倾斜系数大于1,倾斜性经常项目顺差,表明消费者偏好延迟倾斜消费,这是由于消费者预期支出压力大而保守消费。

实际经常项目顺差是延迟倾斜消费导致的倾斜性经常项目顺差程度大于超前平滑消费形成的平滑性经常项目逆差的结果。内在原因可能是刚性支出预期大于未来收入预期,使得实际消费行为偏好延迟型消费。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扩大的趋势却是由平滑性经常项目转变为顺差引起的。其隐含的政策启示是应当降低刚性支出预期,增加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从而有效减少经常项目顺差。

[1]甘小芳、许少强:中国储蓄投资缺口结构对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1(1).

[2]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

[3]许少强、甘小芳:消费者行为与经济冲击对中国经常项目的影响[J].金融研究,2010(10).

[4]李晓峰、朱九锦:我国经常项目失衡与收入变动的关系:基于跨期消费平滑模型和我国的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0(6).

[5]周亚军、陈建华:消费习惯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J].经济数学,2012(4).

[6]O b stfeld,M and R o g off,K:The Intertemporal Approach to the Current Accoun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 esearch(NBE R),W or k in g Paper,1994.

[7]Sachs,J:The current account in the macroeconomic ad j ustment proces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84,1982.

[8]Camp b ell,J.Y.and R.J.Shiller:Cointe g ration and tests of present value model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5,1987.

[9]Camp b ell,J.Y:Does savin g anticipate declinin g la b or income?An alternative test of th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J].Econometrica,No.6,1987.

[10]G hosh,A.R,and Ostry,G.D:The Current Account in Developin g Countries:A Perspective from the Consumption-smoothin g Approach[J].The W orld Ban k Economic R eview,1995.

猜你喜欢
顺差逆差消费行为
1—8月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收窄,结构进一步优化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关于消费者对苹果消费行为分析
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团购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