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学习规矩育儿

2015-05-14 12:16姜迪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吉娜哈里规矩

姜迪

如今,很多父母提倡像欧美素质教育那样让孩子自由发展天性,一味强调少点规矩多点个性,却培养出不少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懂分寸的熊孩子。本文主人公何丽娜(化名)在荷兰见识了他们的规矩教育,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我们都误读了欧美素质教育,他们对孩子并非不讲规矩,而是有技巧地跟孩子讲规矩。

素质教育下的熊孩子

2012年,刚满27岁的何丽娜(化名)在上海邂逅了一位来自荷兰的帅气青年马顿。在马顿(化名)的热烈追求下,两人迅速坠入爱河,恋爱一年后,两人在上海举办了婚礼。

然而,尽管婚后两人感情甜蜜,但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何丽娜,那就是她有“恐孩症”,但偏偏马顿非常喜欢小孩,两人一直达不成共识。一次,马顿十分认真地对何丽娜说:“告诉我你不愿意要小孩的真正原因吧!我会尊重你的选择!”看着马顿真诚坦率的眼神,何丽娜终于对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原来,何丽娜成长在一个传统老旧的家庭,从小父母就对她非常严厉,对她回家的时间、在学校每次考试的成绩、在家的表现都做了明确规定,一旦犯规就是毫不留情的惩罚和打骂。因此,何丽娜的学生时代一直不快乐,高考那年她毫不犹豫地填了一个离家最远的大学,只为了逃离那个令她窒息的家庭氛围。

在何丽娜心里,她一直很反感自己父母死板的教育方式,她一直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绝不会对孩子过度控制,一定要进行素质教育!

大学毕业后,何丽娜留在了上海打拼,身边的不少朋友也纷纷结婚生子。这些80后的年轻父母们大多和何丽娜一样崇尚欧美素质教育,认为对待孩子应该少点规矩多点爱与自由。

话虽如此,何丽娜却渐渐发现,在欧美素质教育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们简直个个都变成了混世小魔王,年轻的父母带着三四岁的孩子出来聚会,孩子往往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到处乱跑、大声喧哗,周围的人稍有微词,孩子的父母便会对人们讪讪一笑:“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让孩子自由发展,少点规矩,多点个性!”倒显得开口抱怨的人太不懂教育了。因此,有好几次,何丽娜都是在剧烈的头痛中结束了同学聚会。

不光是幼龄孩子的表现让何丽娜望而生畏,身边一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也常常让她觉得怪里怪气、难以沟通。一次,何丽娜在上海招待从老家过来的表姐一家,表姐的儿子乐乐刚上初一,见了何丽娜一声不吭,只顾低头玩手机。表姐使劲推了推儿子让他叫小姨,他才勉强抬起头叫了声“小姨”。她私下问表姐乐乐怎么变得这么内向,表姐却不以为然:“最近流行给孩子讲民主,他们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能强迫他们干,应该多给孩子一点自由和空间。以前我还强迫他陪亲戚说笑,现在也想开了,素质教育嘛!我们当家长的还是少干涉他为好!”何丽娜听了心里说不清什么滋味,想反驳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在心里犯了嘀咕: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连正常的社交能力都不具备,这是哪门子的素质呢?

以上种种,让何丽娜对教育孩子彻底没了信心,她觉得养孩子简直是全世界最高难度的事情,万一养出个“熊孩子”,最先崩溃的就是她自己啊!

“马顿,教育孩子太难了!中国式教育方式我不认同,欧美素质教育又容易教出熊孩子,我还不如这辈子好吃好喝只顾好我自己呢!”何丽娜摇着头说。

何丽娜的这番肺腑之言令马顿哭笑不得,他忍不住说:“谁说素质教育容易教出熊孩子?我觉得你刚才说的那些现象都不是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你们中国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出了问题!”

之后,马顿便提出带何丽娜去荷兰生活一段时间,让她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欧美素质教育。

荷兰人的规矩教育

在何丽娜的印象里,荷兰是一个开放自由、社会容忍度很高的国家。因此,她理所当然地认为在这个国度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一定也是“放养”为主的素质教育。

然而,真正在荷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却发现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荷兰的父母们不仅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处处顺着孩子,反而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强调规矩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孩子对规则和权威的遵从。

比如,在荷兰的幼儿园,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老师绝不会容忍,而会根据规定,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对于家长来说,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全力配合,陪孩子一起完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万一孩子始终无法融入团体生活,便极有可能被确定为“问题儿童”,那就只能去专门收纳有行为和社交问题的孩子的特殊学校了。

不光对孩子们强调规矩的重要性,整个荷兰社会对如何为人父母也立了不少规矩,稍不留神,那些不合格的父母们便有可能被政府要求“回炉”学习。

马顿在荷兰的发小吉娜有个四岁的儿子名叫哈里克,上学前班的第一周,哈里克便经常去毁坏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积木,还特别爱在公共场合到处乱窜,老师制止他,他就大哭跺脚,极度生气的时候甚至会故意毁坏教室里的物品。这样的情况反复发生好几次以后,老师便通知吉娜叫她把哈里克领走了。

吉娜被迫带着孩子去幼儿心理师那里,在候诊的时候,哈里克吵着要吃摆在桌上的巧克力,吉娜对他说:“你只能吃一块哦!”哈里克不以为然地吃完一块再伸手去拿,吉娜继续警告他:“你不能再拿了!”但哈里克却充耳不闻,照样拿了就吃。就这样,哈里克一口气连续吃了5块巧克力,吉娜却在一旁束手无策。这一切都被幼儿心理师看在眼里,一进诊室,医生马上建议吉娜:“一些当母亲的基本能力,你还不具备,所以必须要学习。就像会计和医生都要有执照一样,你要通过训练取得当母亲合理管教孩子的资格。”

于是,从第一次咨询开始,医生就严格的训练哈里克,让他明白不同场所的“领导者”是谁,并要服从;如果他自己是“领导者”,那么就要服从社会规则和法律。无理地发泄情绪和不满,即使他只是个孩子也不会被姑息。此后,吉娜也在心理师的帮助下,慢慢确立了自己的权威,知道如何与哈里克建立有效的沟通关系,不再让自己母亲的身份形同虚设。

说来好笑,何丽娜还听过不少和她一样嫁给荷兰男人的中国女孩向她抱怨:荷兰人的家规实在太多太严!夫妻俩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规矩问题而发生争吵。比如,荷兰爸爸一般认为孩子应该关上电视专心和父母共进晚餐,孩子吃完饭没经过允许不能离席,孩子对父母不能有不恭的态度;而中国妈妈却觉得吃个饭随意就好!荷兰爸爸认为全家过圣诞节,就算圣诞前夜没睡好,也必须要早起吃家庭传统的圣诞早餐;中国妈妈则觉得应该让孩子多睡一会儿,吃个饭嘛,取消就算了,反正天天都要吃。

万万没想到,荷兰爸爸竟然比很多中国爸爸还要古板。何丽娜不禁好奇,在如此繁多的规矩的包围下教育出来的孩子,还能保持活泼好奇的天性吗?

先立规矩再谈自由

带着这份好奇,何丽娜跟着马顿一起参加了不少家庭聚会、朋友聚会。不得不说,聚会上,那些荷兰孩子的社交素质常常连何丽娜都自愧不如。

比如,有一次,马顿的表哥一家四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家庭聚会呗安排在一个自助餐厅。马顿家的聚会因为人多,有个传统就是一般吃上一道菜,大家就换个位子,好去和坐得远的亲戚也能聊到天。为此,表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十岁,一个十四岁,一开始就被父母打散在桌子的不同位置,都没挨着父母坐,让他们自己多和在荷兰的亲友自由交流。十四岁的哥哥布莱恩当晚想看美国队在世界杯的足球比赛,开席前就和他爸爸商量能否只吃半个小时的饭,球赛开始了就离席去餐厅的电视间看球,不参与聊天。他爸爸马上拒绝:“我也很想看比赛,可是大部分在这里的家人都更希望和我们聊天。你可以每隔十五分钟起身去看一下比分,两分钟内必须回来!”

何丽娜觉得表哥有些太不近人情了,便私下问了问马顿为什么表哥坚持让布莱恩留下来。在马顿的解释下,她才知道,原来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和相互交流的地方。在一个家庭聚会里,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像我表姐的孩子那样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地玩手机简直就是大忌。

居然连社交方面都有这么多规矩,何丽娜真是对荷兰父母的细致入微佩服得五体投地。

坐在何丽娜旁边的弟弟阿什纳更逗,他一看到她就主动搭话:“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荷兰语还是英语?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可是抱歉我的中文只会说几个菜名!”接着他们开始用荷兰语交流,何丽娜本想顺着孩子的喜好聊聊体育什么的,可是姨妈、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变革对欧洲现在整体的影响,她原本还担心阿什纳觉得无聊,可没想到,他竟然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提一两个问题,甚至主动讲起了美国的宗教情况。最后,他还对自己的宗教观侃侃而谈,何丽娜简直被这个十岁孩子的成熟观点给惊呆了!

看着饭桌上和周围的亲戚们谈笑风生的两个孩子,何丽娜不由得开始反思,如今国内年轻父母们所崇尚的欧美素质教育究竟是原装的还是山寨的?在素质教育这个“政治正确”的口号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散漫无礼、自我为中心,变成了连基本的礼仪和自我控制力都缺乏的熊孩子。

在荷兰的假期很快就结束了,临回国之前,马顿告诉何丽娜,在荷兰,这些看似严苛的规矩教育其实是在培养孩子对周围环境、事物的尊重和理解,并不是为了压制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很多中国父母,只知道欧美素质教育提倡给孩子爱与自由,却忽略了这些自由是有边界和前提的。一味的放任和纵容,当然容易教出“熊孩子”。

这趟荷兰之行,何丽娜觉得自己收获颇丰。荷兰的“规矩教育”让她终于对养孩子这件事心里有了底,不再惧怕孩子的到来。的确,教育和成长一样没有捷径。如果一个孩子不具备基本的礼仪和约束力,在欧美社会肯定会被边缘化,无法受到欢迎。素质,不是欧美才有,把放纵当自由,把任性当个性,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边界的,为了确立孩子的边界感,先立规矩再谈自由才是上上策。

猜你喜欢
吉娜哈里规矩
吉娜交朋友
郎朗与吉娜 在婚姻里活成孩子
千万别算计人
“按规矩办”
你已经拿到了
哈里·吉尔斯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粤人吃饭讲规矩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
哈里的新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