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间的爸爸

2015-05-28 04:46王小画
少年文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上桌豆腐哥哥

王小画

爸永远在灶间。

一团朦朦胧胧的水汽挟裹着他,围着粗蓝布围裙的肚子鼓起来,好像怀了孕。

他挥舞着锅铲,叮当作声。不是做饭,就是洗碗,一个人待上很久很久,和灶间浑然一体。荷叶边白瓷灯罩悬得低低,昏黄灯光罩着他,他在光圈里好像中了魔。

三点半他从厂里下班,然后步行去菜场,之后就一直这样把自己埋在灶间。菜端上桌,他给自己斟一小杯“汤沟”,瓶子是绿色的,酒是透明的。他打开一个三角形的黄纸包,里面是油酥豆瓣或者油氽花生米。他喊:“吃饭!”除了我,挨挨蹭蹭爬在桌边等着一粒豆瓣或者花生落到嘴里,其他人,妈妈和哥哥,似乎都不屑于吃这顿饭似的,要叫好几遍才上桌。

哥哥在学校是大队长,妈妈的骄傲。他做数学题被打断思路会嘟囔着说:“真烦!”妈妈总在房间里看书,她要考“电大”,因为下乡,多少失去的时光要加紧补回来。爸爸发火了:“吃饭还要请啊!”把酒盅重重顿在桌上。酒洒出来,他忙不迭地把嘴附到黑漆漆的桌子上去吸,小小的我也不由得避开了眼睛。

说实话,爸爸做的菜不错。就算最平常的一个豆腐,也定规要做成一种叫“镜箱豆腐”的东西。老豆腐切成四四方方的,中间挖去一小块,填上肉末,再把挖下来的豆腐盖上,两面煎得金黄,换到砂锅里,放入事先泡好的金钩开洋、黑木耳、金针菜、水发香菇,酱油、糖,炖好后再撒上一把青蒜叶。炸过的豆腐煮得起了泡,豆香、肉香和干货的山野香交相辉映,真香啊!我总要把汤浇进饭里,拌拌吃掉的。这时候爸爸就会笑眯眯地“咪”上一口老酒,指着豆腐上的一只只开洋说,“这个啊,就是镜箱上的拎袢!”

但是男人老待在灶间还是会给人笑话的。爸爸也总是做出一副不情愿的样子,一遍遍地洗着那些灰色的抹布,洗到水也成灰色的了,和他的背影一个颜色。他边干活,边嘀嘀咕咕抱怨这个懒,那个懒。妈妈就说:“你要做就做,不做拉倒。你这样烦,不如不做!”而妈妈只要去插手爸爸手头的事情,保准会被埋怨做得不对,每每不欢而散。也许只有我知道,灶间就是爸爸的领地,是他唯一可以掌控的地方,灶间能给予他最大的安慰,就像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可这是一个男人的秘密,怎么能让别人知道呢?

灶间是合用的。隔壁还住着一个男的,用爸妈的话讲就是“大龄青年”,他整天叽里咕噜地对着录音机学外语。那天傍晚,西晒的太阳照得灶间小窗户明晃晃地刺眼,热得像蒸笼一样。爸爸和“大龄青年”都在烧夜饭,“大龄青年”做的是油焖大虾,他新交了一个女朋友。忽然爸爸大叫一声:“着火啦!”我一回头就看见通往灶间的门被烧得通红透明,像一种果汁软糖。“大龄青年”跑回屋拖来一床被子,裹住那一团燃烧的火油炉子拖到外面院子里。余火扑尽,但扑不灭内心的惊吓,从此就不大敢看那扇被烧得很薄的门。我总担心那门会突然垮下来,可是不等我的担心应验,我们就搬离了这个合用灶间的房子。

一年一年,我们长大了,爸爸也老了,不再有烧菜的好兴致。过年,想起灶间里的爸爸。自家桌上是爸爸做了分送给我和哥哥的年菜,红烧青鱼块、蛋饺、肉酿面筋,那只芥菜炒豆腐干是年初一早上吃“蓬头面”必有的浇头。爸爸也赶潮流,一直嚷嚷着要到饭店请我们呢。而在我记忆中,他永远是我那在灶间的爸爸!

发稿/沙群

猜你喜欢
上桌豆腐哥哥
爱护牙齿
哥哥什么都知道
豆腐睡莲
犀牛哥哥道歉
我永远是你的哥哥
家常豆腐
以牙还牙
猜灯谜玲珑
小花猫玩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