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西彝族文化的调研报告

2015-05-28 07:08雷洋刘帆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彝族文化

雷洋 刘帆

水西彝族在长达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创作了优秀灿烂的文化,其中大方县为水西彝族政权的行政中心(慕俄格),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彝族民俗风貌和彝汉文化交流互动的痕迹,故笔者通过对大方现存的彝文古籍、古物遗迹和民风习俗的采访调查,了解水西彝族文化的发展现状,并探寻水西彝族文化的发展简史及与汉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

一、背景概况

彝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水西则是独具民族特色彝族地方政权,从公元一世纪罗甸王国的建立到17世纪宣慰使的加封,水西在黔西北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七百多年,水西彝族先民为黔西北高原的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水西文化。明朝水西在奢香夫人统治时期是水西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从明朝改土归流到清朝吴三桂对水西地区的控制,水西彝族文化在奢香夫人等人的积极引导下和汉文化交流互动、碰撞融合。一方面,水西彝族文化逐渐脱离半封闭状态,与汉文化经很长时间碰撞融合,促进水西彝族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水西彝族文化独特的个性也受影响,尤其是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水西彝族文化正潜移默化的演变,逐渐趋同于当下各种文化,具有同质化倾向。然而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应被抛弃,在现今文化圈层中更不应摒弃水西彝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质,当下国家也正倡导文化大繁荣和增强文化自信,当地政府对发展水西彝族文化高度重视。基于此,本课题组才对古水西彝族聚居区进行调研,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水西彝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碰撞和交织进行思考和分析,大致掌握水西彝族近千年的发展历程并深究其与汉文化交融的过程和影响,当然先得了解水西彝族的生活习俗、文字服饰、民风饮食等方面的原貌,目的是保存并发展其文化精髓。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1、对水西彝族基本民俗风貌的调查

本组成员通过走访彝族聚居区,对当地彝族人进行咨询采访,基本掌握水西彝族的一些民俗风貌,具体情况如下:

水西地区的物产资源,水西故地物产丰富,最著名的有水西马、大方漆器和水西彝族咂酒三样,号称“水西三绝”。在乌蒙山区历史上有两种有名的马,水西马是作为战马,另有用于后勤运输的乌蒙马。水西马高大健硕,速度力量俱佳,因而广泛用于战争。明初,最出名的一匹水西马为飞跃峰,水西将之进贡给明帝朱元璋了,有诗云:电掣云腾云不还,雾烟空锁养龙山;一从飞跃登天厩,寂寞人间十二闲。元朝时,水西作为全国十四大牧马场之一为元政府提供了许多优良的骑兵马。水西马和彝家的血性融合在一起,象征着水西彝人不畏艰险、勇武强悍的精神。只是因后来的吴三桂叛乱和改土归流,水西马逐渐在动荡的局势中消逝了。此外,大方漆器亦是水西物产的一绝,是贵州富有彝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明清时期常被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大方漆器的生产始于明洪武年间,实与彝汉文化频繁的交流有关,就风格特点来说,有许多汉文化的气息,是该时期彝汉文化交流互动的又一例证。水西咂酒是水西彝家古老而独特酒俗文化现象,咂酒质纯甘美而方便适用,即可用于宴会助兴又可在劳动中饮用解乏,可谓雅俗皆适。咂酒表现出水西彝人崇尚礼仪、热诚好客、淳厚善良的民族性格。

民族服饰方面,彝族服饰由于支系和地域不同而有些差异,大方、黔西一带,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也有个别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头部正中蓄留小撮长发,右方留一钳形结。妇女则较多保留民族特色,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区有穿长裙的习惯。彝族的服饰特点反映了彝人的一些特点,比如他们对于自然的理解和崇敬,无不表现出以黑为尊和崇尚武力的民族性格。

从婚嫁习俗上看,解放前水西彝族的婚姻主要是同族内婚、家支内婚,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一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无自由恋爱之说,并且在定亲过程中有着浓厚的宿命色彩,这点同汉学的命理、相学一样,通过卜卦问凶吉,其中有着严格的鬼神禁忌。至于子嗣观念,怕要甚于汉人。古彝有着严格的父子联名制,血脉延续的观念深入人心。现今水西彝的婚俗已向现代趋同,都是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子嗣观念也淡薄许多。一是由于主流文化的影响,彝族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主动转变;二是国家婚姻法的强制推行所致。无论怎样,放弃传统落后的婚嫁旧俗都是利大于弊的,也提高了本民族的文化素质。

宗教与节日方面,水西彝族同样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兼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民族节日以火把节作为代表,各地基本都定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同时保留着彝族起源的古老信息。火把节彝族人民同各民族的交流往来和民族团结,至今仍很盛行。

2、对水西彝族遗址、遗迹的调查

奢香博物馆和奢香墓

奢香博物馆,在大方县城北0.5公里处奢香陵园内的东南角,坐东向西,是西南地区第一个以民族历史人物为名的博物馆。

奢香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古代水西地区(以大方县为中心)彝族历史文化的辉煌。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民族。在蜀汉时,其先祖妥阿哲受封为罗甸王,建都大方;在明朝初期,奢香夫人摄贵州宣慰使,执政水西时,开辟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水西彝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灿烂文化。其馆内有6个陈列室,收藏了大量的彝文古籍,彝族社会传统文化、艺术、异俗等物品尤其以彝文古籍和金石文物,集中反映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基本文化从博物馆中可以考见。

该馆是一座具有彝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形式别具一格的仿古建筑。全部建筑,依东高西低迤逦跌宕的地势而赋形营建,分三级建成垒砌白石堡坎的平台,次第而上修建门厅、中堂、后楼和两厢廊房。每级梯次上的房屋均是白石堡坎,青砖墙面,青瓦屋顶,红漆廊柱、雕花门窗、牛脚斗拱;歇山式的屋脊呈火焰升腾之形,两端旬挑现蛟龙翘首之状;坎肩式排列的半门半窗配有精美的木雕,窗上雕刻的鹿、鹤、雁等图案,刀法流畅,古朴劲健,形态逼真,气韵生动总体来看,前面门厅外观,似虎睛圆睁,雄视远眺之象,大门上是彝汉文合璧,流金溢彩的“奢香博物馆”匾额显于正中。门前有拾级而上的半月石阶,中堂高过门厅有护栏和石阶,与门厅、两厢廊房,构成回郎四合双层庭院;殿后的重檐楼阁,高屋建瓴,如神龙回首之形。整个布局结构紧凑,楼台重叠,仿佛壁立,嵯峨雄浑,气象奇伟观赏奢香博物馆的建筑艺术,能使人体验到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纵观卧虎与藏龙的意境。在奢香博物馆正门石阶下面的草坪上,屹立着奢香夫人铜像。这尊栩栩如生、气宇轩昂的雕塑,再现了这位600年前身居边陲却胸怀远大的彝族女政治家的英姿风采。

奢香夫人是我国历史上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巾帼英雄,也是水西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奢香逝世600年来,其墓葬是几经沧桑、数度变迁。清康煕三年(公元1664年),平西王吴三桂率兵“剿水西”时,奢香墓毁于兵祸。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奢香后裔安淦辛以奢香代夫袭职,开通九驿,“勋垂竹帛,在国为功臣;守励冰霜,于家为节妇”为由,禀文大定府请予修葺“顺德夫人祠墓”。

后由大定知府王绪昆、黔西知州吴嵩梁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主持将墓修复为围石封土,另立面碑和墓志碑,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标于墓侧卧路旁。建国以来,由于未加管理,奢香墓又濒于毁废。1960年,人民政府贯彻发展政策对奢香的历史功绩认真作出评价和肯定,对奢香墓进行了初步维修,并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起,中央和省、地县各级政府拨款修葺奢香墓。1988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奢香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葺后的奢香墓,在规模和结构上基本恢复了原貌。

奢香墓建构布局,气势恢宏,肃穆庄重,岿然巨制,环围墓表的板柱、瓦筒、瓦当和护栏、华表等的浮雕、雕刻精细,刀法古朴,造型生动,智利健有力,全是形态各异的生龙活虎之象,鲜明地体现了彝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如水西彝人崇龙尚虎的图腾崇拜,就是其先民的精神文化象征。奢香墓也反映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水西连华夏,一脉本相承。因此,奢香墓作为民族团结、彝汉相融的历史见证,弘扬传统,激励后人的煌煌胜迹,不仅是促进民族团结,进啎爱国方义和历史叭物主义教育生动的教科书,而且了是国内外人士到黔西北旅游观光、访古览胜、参观瞻仰的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

宣慰府和九层衙

贵州宣慰府位于大方县,距城中约有2.5公里,始建于蜀汉政权建立之时,时称罗甸王府,明代时方称宣慰府,是奢香夫人执政之所。宣慰府遗址上原有六重宫殿,之上另加一级形成七层宫殿式的官府建筑,表现了彝族以三、六、九倍数为吉祥的观念。九层衙遗址则在城东约8公里处,据《大定府志》载,因有阶石九层尚存,故以此名。宣慰府和九层衙在建筑理念上传承了彝族文化思想,建筑风格隐含有彝族古代文化特色,同时又有明显的水西彝族文化建筑特点,比如“龙腾虎跃”的花纹图,反映水西彝族崇龙尚虎、所有图案图形集中体现水西“龙虎文化”的特点。

另外,遗迹遗址还有龙场九驿、水西十桥作为代表。“龙场九驿、水西十桥”是交通方面的总概括,其实就是“龙场九驿、十八站、水西十桥、千岁衢”,是水西奢香夫人执政时期与中原明朝修好,改善交通密切往来的见证。其中《成化钟铭》《水西大渡河建桥碑记》《千岁衢碑记》等石刻都有彝汉双语并刻,是彝汉文化交流的典例。交通的改善不仅使文化交流互动频繁,客观上也给明代的水西地区带来经济的大发展。

三、结论及分析思考

经过实地考察的调研活动,初步了解了水西彝族的基本文化风貌,在对水西彝族遗址及古建筑的调查中,水西彝族文化和汉文化相互交流、互动影响的主线也渐渐明晰。

水西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是一种有区别与其他文化的独具特色的彝族地域文化。物质文化上以水西马、大方漆器、和咂酒最为著名;而奢香博物馆、宣慰府、九层衙和一系列交通方面的建筑则集中代表了彝汉文化交流互动的情况。可以看出水西文化是以彝族文化为主体,以彝汉文化交流为主线不断发展而来,其中爱国统一、自强进取是水西文化的精髓,这点从水西的民俗风貌、历史传统是也得到体现。

掌握水西文化的特质和民族特性,即是为了保护、传承并发展水西文化的目标,而提升水西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助力于地区经济发展将是一个现实问题。由于小组成员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请各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彝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从“达体舞”浅谈彝族舞蹈时代发展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谁远谁近?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