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015-05-30 10:48孙希林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体育课素质教育学科

孙希林

一、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以及目标的一致性特点决定了学科整合的必然性

自然及社会科学的细致分类决定了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分科教学的存在。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教育目标的相对一致性又决定了学科间在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运作方式方法等方面既存在着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个性,也存在着相同或相近的共性。从系统工程学说的角度出发,综合实践活动与体育等诸学科统一于一个素质教育大系统之下,有着共同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相似的学科特点的子级系统,它们只有相互协调、共同运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承知识技能,教育人、培养人,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课程价值。具体地说,作为综合类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只有借助于素质教育总目标统领下所有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途径,通过与体育等诸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等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本学科完备的理论与各学科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学科的课程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体育学科整合是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带来了两方面变化:一方面是体育学科在课程目标上的变化。体育新课程标准在原有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地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确立为重要的学科目标,从而使这个本来就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亲历和实际操作为外部特征的实践性学科具有了明确的社会培养目标,预示着它将以本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特点,承担起更多社会培养的责任和义务。

另一方面,作为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立的本身就标志着以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性和实质性的发展阶段,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自身而言,“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学科目标,实际上是在诠释着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更加明确地预示着综合实践活动将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它与学校教育诸学科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深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体育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是两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1. 综合实践活动与体育学科的整合是综合实践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恰如当初素质教育改革中新兴的思想品德学科一样,既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而存在,同时又必须与学校所有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相关联,以所有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实现自己的学科目标。设想,如果把综合实践活动仅仅看作学校课程表上单纯的一门课程而不能与多学科的教学活动相整合,必将使综合实践活动囿于一个狭小的时空而失去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2. 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体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学科的地位在不断增强,其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特别是由于实践性、群体性和广泛社会性的特点,时代更赋予了体育学科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更多的义务和更大的责任,这标志着体育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然而,我们又必须承认,作为体育学科,单单依靠校园里有限的几节体育课、狭小的活动空间、单一的活动形式来承载这样的目标是远远做不到的。体育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必须借助社会实践领域这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借助于体育课及学生在校时间之外更多的社会活动时间和更丰富的社会活动形式、内容等课程资源才能实现。

四、学生自发的社会体育活动表明了实行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学生自发的社会体育活动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显示着两学科整合的必要性。现实生活中,体育学科教学与学生自发的体育实践活动已经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比如,我们在体育课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我们教授某一项新的技术动作时,往往发现班级中一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这个动作,甚至个别学生能够做出比教师的示范更准确、更复杂的动作。探其究竟,我们发现了学生自主掌握某些运动技术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查阅资料、预习课本和观看网络视频自学;二是在与伙伴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模仿和交流互学。不管那种形式,都应该属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组织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演示示范,并任用他们担任小组活动时的“技术指导”,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社会体育活动促进了教学,而教学反过来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和兴趣,使他们更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由此形成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社会体育活动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2. 学生自发的社会体育活动表明两学科整合的迫切性。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体育相关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已占据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的重大份额,特别是后奥运时代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各社会团体、各阶层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相应的设施投入更是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和便利的条件。因此,实现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以科学的理论引领发展,以科学的方式方法规范行为,以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充实内涵,是学生体育实践活动发展的迫切要求。

五、学生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是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将有利地促进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的落实。首先,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将使学生们的体育活动时间由体育课上向课间、由校内向校外时间延伸,为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其次,学生体育活动由校园向社会的延伸,将使除了校园之外更为完备的社区体育设施、场馆以及周边体育运动自然环境介入学生的体育活动,无疑这将拓宽学生体育实践的空间领域。再次,丰富的社会体育人力资源,缓解了体育教师的指导压力,为广大中小学生们的体育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它使得不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大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和活动群、组,因而提高参与的广泛性。而更重要一点,由于吸纳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益元素,学生们的体育实践活动具有了更加明确的活动目标、规范化的组织和评价形式,因而能够保证每天一小时锻炼的质量。

六、学生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与体育学科整合产物的“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将以体育课知识、技术和技能教学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机结合为出发点,达成如下目标:首先通过健康理念教育、运动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明确自身健康与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关系,明确科学锻炼与促进身体健康的关系,从而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其次,通过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结合,一方面使学生以最科学、最规范、最合理的运动技术和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们的运动技术、技能和方法在群体的相互学习、合作练习中更加完善,终身体育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体育教学促进了学生们运动技术、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动兴趣的形成,反过来,学生们对于体育的热爱、对于体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投入,又会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最终将促进学生们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课素质教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体育课
“超学科”来啦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