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顿”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15-05-30 10:48孙丽恒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态陈述阶段

孙丽恒

通过多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及学校组织实施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发现,停顿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着一定的意义。虽然我们有的教师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它,但是对停顿的作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就此阐述自己的看法,以便引起教师们足够的认识,并能在今后的教学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它。

一、教态上的“停顿”

教态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教者的教态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为教者的声音不能总是太高亢,那样在长期对学生的刺激下会变成噪音;也不能总是低迷的声音,那样学生听起来就会感觉困倦,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抑扬顿挫,时高时低,有轻有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舒缓的环境中学习。无声语言就是教师使用的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的变化等,可以有对学生充满信任、期待和鼓励的眼神,给学生以自信,一个微笑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更加有积极性,学习差的学生感到老师的温暖和鼓励,这些技巧在教学中的使用不需要任何工具,它是教师的一种能力和技巧。特别是在讲解新知识点的时候,有经验的教师都会运用各种技巧,把复杂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进行拆分,让学生去探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要一气呵成,也要有停顿。

二、提问中的“停顿”

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可以把他们引入“愤”、“悱”的状态,激发起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教师的提问可分为启发性提问、理解知识性提问、巩固知识性提问,特别是当今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中,更要运用很多的提问,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预习情况、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决。

提问除了注意清晰与连贯、指导与分配、提示与探询外,尤为重要的还有考虑停顿与语速。有经验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不是立刻就要学生回答,而是要有一定的停顿,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考虑时间,同时也是照顾多数同学都来思考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稍微停顿一会时间就可以,让学习较差的同学来回答;难题停顿时间稍长些,先让学生好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再重复一遍,然后给以肯定和鼓励。但提问前应先说:“我现在要问你们一个问题,希望能尽快做出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些事先说明可以减少,提问后停顿的时间便成了要求学生做各种回答的信号。

提问应该经历四个阶段:即引入、陈述、介入和评价。在引入阶段,最明显的标志应该是停顿。比如说:“我下面提一个问题”(稍作停顿),或“好,让我们仔细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停顿3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地组织教学。在陈述阶段,点题集中,陈述问题,给予提示,提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更好地回答问题;在介入阶段,在学生考虑回答问题之前应有停顿,应点名回答,如回答不上,教师应介入,或是因为学生听不懂题,或是给学生以提示;最后的评价阶段,学生回答之后,答得好不好、正不正确,要给予确认,或是追问为什么?或是更深层次地深入,应是有目的地评价。

三、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时的“停顿”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或随便说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为了把这样的学生学习兴趣吸引过来,使随便讲话的学生能够听课,老师就应该采取停顿的方法,这个时候老师不在讲话,而是在静静的停顿、等待,而正在说话的学生突然感觉教室里没有声音了,老师也不讲课了,发现老师和同学们都在静静的看着他讲话,学生就会感觉耽误了老师授课,会感觉到惭愧,也就会静下来不在说话了。这个时候,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请大家想想,我刚才讲到哪里了?”适当的停顿可以把课堂喜欢随便说话的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也把随便说话的学生管理好。

“停顿”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使用方法要恰当,停顿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太短,太长学生会以为教师不讲课了或是“卡壳”了,太短了又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停顿时间恰如其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教态陈述阶段
虚假陈述重大性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陈述刘
《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