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用多媒体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15-05-30 16:19闵梅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圆柱体圆柱课件

闵梅

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图片和动画生动、活泼,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认识事物。多媒体课件有其特定的教学价值,小学数学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将这一手段运用于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实践情境,引导学生亲历实践活动,丰富感性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应按照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发展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创设实践情境,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以促进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理解抽象概念有一定难度。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遵循其思维特点,先将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先获取直观的感受,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寻求到一个“支点”,该支点便是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基础。

比如,在《对称》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京剧脸谱、蝴蝶、五角星等具有对称性质的且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事物。在这里,笔者做了一个巧妙的处理: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动画效果,只呈现事物的一半,让学生猜猜这个事物是什么。这样的活动,不仅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剪纸”活动,学生在经历折叠、画线、剪切的剪纸过程中感受剪纸与轴对称的关系。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做,深入思考折纸的方法,发展了创新意识,积累了活动经验,体会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当学生纷纷剪出“双喜”、折出飞机等对称事物时,不但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在此案例中,工具与活动共同推动了探究活动的进展,而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则为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对称的性质,学生更为轻松地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另外,亲历实践活动也让学生体验到对称等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表达与交流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增强理性认识

萧伯纳的“交换苹果思想”告诉我们,交流对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事物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观点,在交流、碰撞中完善认识,拓展思维,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比如,“认识角”这一教学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有挑战性。虽然对角的感性认识很容易建立,但“角”的概念却很抽象,由“顶点”、“边”和“相交”三个不同的核心概念构成。在教学中,学生需要同时操作这三个概念才能对“角”一个全面的理解,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此时,让学生观察情境、表达观点,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比教师演示、讲解更能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在“角的大小”这一教学环节,笔者呈现一张图片,上面分别为100元纸币的一角、课本的一角和篮球场的一角,然后问学生哪个角大,很多学生会认为篮球场的一角最大。出错的原因,是学生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受经验的影响,混淆了物体的大小和角的大小,没弄清角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这时候,笔者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允许他们出错。在错误答案出现以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利用概念的本质特征对错误答案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最后笔者利用课件呈现上述三个角的抽象、重叠过程,让学生准确理解角的大小。教学过程中,开始学生完全是凭借视觉主观地判断角的大小,而忘记了使用概念,笔者通过让学生“观察—表达—分析”,在学生观点交流碰撞中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错误答案的原因,进而准确掌握角的概念。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探究、总结和应用的学习任务

情境表达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深刻理解,但这一策略必然伴随着学生的“说”,如果缺乏合适的情境支持,或者教师对学生表达的引导不到位,学生的“说”就很容易流于表面,甚至套教材、走形式。比如教学“圆的面积”,教师由于使用的教具不能表现图形变化的过程,尽管也给学生提供了表达机会,但学生却不能通过表达形成共识,最后还得“屈从”于老师的观点。

1. 引导学生探究,作好知识铺垫。在“自主探究”环节,建立在以往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方法基础上,启发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出发,采取看、摸、比、量、数、拆的方法对圆柱体的特征进行自主探究。在“交流总结”环节,学生代表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分别依次汇报研究成果,笔者则引导学生对其成果进行质疑和补充。多媒体画面中的立体图形存在很多失真的地方,如圆柱体的二维图形的底面看起来就是椭圆形而非圆形,所以一开始就让小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立体图形显然并非良策。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再通过集体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形成关于圆柱特征的直观认识,为下一阶段引入立体图形的教学进行铺垫。

2. 总结探究发现,加深学生理解。当学生有了初步认识,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立体图形,帮助学生认识圆柱的特点:(1)圆柱有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圆柱的上底面平移至下底面,完全重合;(2)圆柱有无数条高,且每条高都相等——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圆柱不同位置的高,并运用动画效果将其中一条高旋转至圆柱体的各个部分,以演示相等的关系;(3)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两条边长中,一条的长度等于圆柱体的高,一条的长度等于两个底面的周长——运用动画将一个圆柱体剪开成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形,通过平移和滚动的手法来表征上述命题,并在此过程中运用醒目的对比色,以方便学生观察。将圆形在长方形对应的边上滚动,演示长方形的另一条边等于圆柱的高。最后,通过概括总结,学生终于能够比较完整地认识并描述圆柱的基本特征。

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圆柱的特征是比较粗浅和不完善的,笔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圆柱的特征进行系统化的演示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 拓展应用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在“应用练习”环节,主要设置了两个练习:(1)运用多媒体呈现一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根据圆柱体的特征从中辨认其是否为圆柱体;(2)呈现一组生活图片,图片中包含圆柱体,要求学生辨认。通过变式练习,强化学生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巩固所学内容。

纵观全课,笔者首先是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对圆柱模型看、摸、数、比、拆,形成对圆柱体的直观认识和记忆表象;总结圆柱体的特征后,再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体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借助动画演示使学生对圆柱特征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最后通过相应的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圆柱特征记忆的效果和效率。

猜你喜欢
圆柱体圆柱课件
圆柱的体积计算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找出圆柱体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