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封闭了孩子的心灵

2015-05-30 19:21王智香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手脚华山束缚

王智香

新学期伊始,我引领学生学习了一篇新课文——《乌塔》,课文讲的是一位德国十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课上我请学生们自由组,说说是如何看待乌塔的,赞成的一组,不赞成的一组,并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满以为他们都是同龄的孩子,天性相通,一定会赞同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有80%的学生站到了反对组,问其原因只有一个:爸爸妈妈不在身边,遇到危怎么办?要去也得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这样才安全。孩子们如此强烈的安全意识令人欣慰,但他们如此惧怕遇到危险,不敢去正视困难,是否应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是的,孩子是家庭中的宝贝,父母爱他们胜过爱自己,可爱孩子,为什么不能给予其自由。中国父母的伟大与无私体现在时时处处为子女遮风挡雨,呵护备至,以为子女只有生活在自己的臂膀底下才是最安全的,子女依赖父母也成了理所当然。殊不知,不经历风雨又怎见彩虹。

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中心校教育也秉承了家庭教育这一观念,为保证孩子在学校监护下万无一失,提出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封闭了学生的心灵。诚然,必要的安全措施与安全教育不能缺少,但安全教育不能成为限制教育。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自己操作,解放孩子的双眼,让他们自己去看。为什么不能解放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呢?有句话说的好:“我听到的我忘了,我看到的我记住了,我亲身经历的,我理解了。”华山的险峻众所周知,但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只不过是“险峻”二字而已,真正被它征服的是站在华山脚下的人,它所征服不了的是攀登上华山顶峰的人。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们不能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也不能以所谓的保护学生的安全,而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学生进行写春天的习作练习,本应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感受春意,但是不能,发生意外怎么办?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学生自己想去,家长和教师都来质问,自己去发生危险怎么办?安全第一。于是乎学生只好坐在教室里,搜肠刮肚,挖空心思地寻找那些描写春天的华丽词语,将其堆砌成一篇词藻华丽,但又空洞乏味,缺乏活力与真情的俗文。这是我们学生的悲哀,也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我们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应该让学生变得不敢去面对危险,而是要让学生懂得面对危险时该怎么办?安全教育不是禁止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他们在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过分强调安全往往助长了学生的胆怯心理,逃避危险不是上策,再谨慎的人也有疏忽的时候,当危险真的来了,该懂得怎样去克服,当困难真的来了,该懂得如何去面对。

在过多的限制与束缚下,我们教育的学生不是充满奇思妙想、敢作敢为的探求者,而是谨小慎微、唯命是丛的傀儡。孩子眼中的世界应该是鲜活的、多彩的,而不应该是静止的、苍白的。

中国古代就讲求成大事者,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孩子以必要的磨炼?要他们学会生存,至少也该知道生活来之不易。

孩子的安全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而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封闭了他们的心灵,否则就不会有炸药之父——诺贝尔,地理学家——徐霞客,外交使节——张骞……面对这个多元的世界,我们的孩子应该是跃跃欲试,而不是胆怯畏缩。或许我们不在学生面前挥舞指挥棒,对学生少一些限制,我们的孩子会尽情绽放智慧的火花,化平庸为出众,化胆怯为果敢。

如果说新课程理念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力量,那么,限制学生的自由、约束学生的行为便是压抑学生创造精神的力量。毕加索悲叹道:“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长大后怎样仍不失为艺术家。”

因此,我们要视每个学生为不同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需求和走向,发展他们各自的特性,唯有如此,学生创造的天性才能得以释放和升华。

小树经过适时修剪、浇灌会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但万万不可因此而形成依赖心理,要让其自己学会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养分。

安全是天,让雏鹰可以在蓝天下自由翱翔。

猜你喜欢
手脚华山束缚
六连音手脚配合练习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Euler-Lagrangian Systems with Uncertainties
咏华山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随王履登华山
拴牢
自由博弈
放开干事创业的“手脚”
华山历“险”记
撩人手脚大“摩”咒赶走春日干渴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