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对话”中走向深刻

2015-05-30 23:42刘莹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对话读书文本

刘莹

以“生态课堂”的建构促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这是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新一轮质量提升工程的重点。实践研究中,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中“对话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我确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维生态对话研究”的主题,开始了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发现”之旅。

一、“对话”主体平等介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文本、教师、学生。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的束缚,在深入各校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会被喋喋不休的教师讲解、反反复复的师生问答、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所替代……课堂教学效益得不到保障,何谈建构“生态课堂”?

建设一个“师生、生生、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开放的课堂”是生态课堂要实现的目标之一。这位老师的教学中,从读书问题的设计与出示,从“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9~15自然段,一边思考,带着问题来读书”的引导,再到“再从课文的第9自然段开始读读书”的指导,都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了对文本的思考和领会,从与课文的直接“对话”开始了阅读,实现了“对话”主体的平等介入。

二、“对话”内涵走向深刻

目前,“对话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想追求,还存在教师或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不敢讲授,少有分析;或就一些浅显无聊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言说的“肤浅”对话……我们要努力实现从“肤浅”对话到“深刻”对话的转变。

当此案例中的这个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读书回答出正确答案的时候,教师没有为了得到“标准答案”让孩子“坐下再想想。”或“其他同学,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给予了孩子真实、客观的,具有正确引导性的评价——你的回答不够准确,再从课文的第9自然段开始读读书。看似简单的做法,却体现着“对话”内涵从“肤浅”到“深刻”的转变,也实现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注重每个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发展”的生态课堂核心价值的追求。

在一次小学语文读写能力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照样子在文中找出三个叠词,写在括号内。

例:一串串 亮晶晶

( ) ( ) ( )

其实这道题目并没有什么难度,短文中有好多处叠词的出现,只要用心读读短文就可以了。可事实是,有超过参考人数1/3的学生出现了错误,他们都写出了三个叠词,却不是文中出现的。如此高错误率的原因也很简单,没有认真读题目要求,没有用心读短文。当很多教师在埋怨和告诉学生“要读题”、“要反复读文”、“要学会读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教师是否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做到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学会读书的能力呢?

当案例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这位老师让其再读读书,很快这个孩子在读文中找到了正确答案。在这样的“对话”中,所有同学都亲历着“阅读实践”,更懂得了——答案就在文章里,反复读、用心读,答案就出来了!这不仅是同文本“对话”的一种引导,更是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智慧的做法,也不得不说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读书习惯、读书方法的养成,就不会或者少出现“不读文就做答”、“没读懂乱做答”的问题。这种做法也是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生态课堂”基本标准相一致的。

猜你喜欢
对话读书文本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读书为了什么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