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问题研究

2015-05-30 10:48史明
中国市场 2015年36期
关键词:体育管理中国

史明

[摘要]体育管理学是一门以体育科学为核心的学科,它主要由管理者、被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三大要素构成。我国体育管理学因为起步较晚,所以缺乏必要的学术积淀,学科体系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体育管理学发展历程和学科体系,然后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有助于大家对体育管理学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中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问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056

体育管理学是在体育管理实践活动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经济和体育的发展,促使我国体育事业不断朝产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都需要体育管理学科的指导,体育管理学科发展总体需求也不断增大。体育管理学科发展问题研究,也成为体育管理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1中国体育管理学发展路径及内容体系

中国体育管理学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金兆钧(1898—1981)在参考、借鉴美国体育行政发展路径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中国首部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体育行政》。自此,中国体育行政管理理论建设和实践正式拉开序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界以苏联体育组织和行政管理机制为模板,编写了一系列的体育管理学教材,但是,在过于集中的体育管理环境中,体育管理学发展并不理想。改革开放之后,体育管理学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学界也尝试着从法律、政治和学科视角来审视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合法性,并就学科实质性问题做出了研究,1984年,我国“全国体育管理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同年,我国第一本体育管理学教材《体育管理学》诞生。此后,全国体育管理学讲习班和各类体育管理学教材陆续出现,体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框架都不断完整完善,体育管理学也逐渐完成了学科建设到学术组织建设的转变。

我国体育管理学科核心教材有2002年出版的《体育管理》和2003年出版的《使用体育管理学》等,这两本教材的内容体系构成部分主要有体育管理基本原理、体育管理的职能、体育管理实践。当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主要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体育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工作的专业体育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国家政府部门、体育机构和体育科研单位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一些体育学院在体育管理学专业学生培养上还设置了经济法课程。

2中国体育学科发展问题汇总

21原理与体系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体育管理学在学科体系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体育管理学方面的专家王雷、李新华、戴红霞等人在体育管理学发展、研究上都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体育管理学科体系研究偏重的是体育管理学知识体系,学科组成视阈的学科研究较少。并且,中国体育管理学原理多是从管理学、体育学中移植过来的,体育管理学在内容选择上与一般管理学的内容体系、构成都是非常接近的,这种照搬一般管理学理论框架、内容的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体育管理学内容设置体系不科学,内容的实践指导性不强。再者,我国体育管理学教材大都由体育管理基础理论和体育业务管理理论组成,至今仍没有突破初期的体育管理教材框架,并且,体育管理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传统体育行政管理的范畴,缺乏对经营管理的关注,教材结构性失调表现明显。

22学科学术支撑薄弱

严格来说,我国体育管理学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从无到有、从出现到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管理学虽然在自主创新和引进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来看,缺乏学术积淀始终是制约我国体育管理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体育管理学缺少学术积淀的表现主要有:对体育和体育管理性质存在错误认识,政府是学科研究的主要依靠力量,个人研究和团队研究力量弱小;在管理学理论上,只注重现代管理学和国外体育管理理论借鉴,缺乏原创性理论,而且我国传统管理学思想体现的较少。

23史学研究和实证研究缺失

体育管理学同其他学科一样,都必须关注史学领域和实证研究,其中,史学研究的目的是继承优秀遗产、为学科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实证研究则是确保学科知识和方法论结构均衡的必需手段。不过,结合我国体育管理学教材、文献可知,我国体育管理学研究中涉及体育管理史的内容可以说是非常少,即使是最新的体育管理学研究,也缺少从“历史”角度审视体育管理史实和理论的精神,而史学研究的缺失,必然会影响体育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此外,实证研究缺失是我国体育管理学机构性失衡的一个表现,究其原因,我国体育管理研究既缺少深入政府部门、社会进行调查的经验,也缺少通过可靠数据收集和分析进行学术研究的精神,从而致使体育管理学的许多结论未经事实验证就成为“真理”。

24实践指导作用不足

体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这是体育管理学的存在价值,这也决定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体育管理学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建议影响力和实践支持能力。不过,从事实来看,我国体育管理学在体育管理实践方面的作用极其有限,在体育实践指导上缺乏效力。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如下:我国体育管理学界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不够深刻,许多体育管理学者不能结合当前体育管理特色、现状提出建议,学界的研究成果也因此而缺乏实际效果;体育管理立项倾向于宏观政策,缺乏对体育领导角色、体育管理心理等微观领域的关注。这些,都会削弱学科的实践指导功效。

3中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策略

31完善学科体系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体育管理学界应对体育管理学科的合法性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加大对体育管理发展谱系的研究,客观认识影响体育管理学科发展自我知识、学科体系优化的因素,明确体育管理学特定的概念框架,以实用、系统的体育管理学方法为核心进行内容体系构建,并对体育管理学相关问题进行重新分类,优化正在形成或已经规范化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学科专属方法论。另外,在管理学知识框架构建方面,遵循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按照体育发展规律和学生兴趣安排内容,并对每个层次的系统知识进行多方研究、充分验证,确保形成或提出的原理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32加强学术研究

我国体育管理学的科学发展,需要学界提高国际化意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互动,同时结合体育管理学“中国化”现状,对体育管理学现实图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体育法学、体育管理应用等新问题进行研究,从古代管理学中吸收中国优秀管理思想和理论,明确各种业务管理性质,促进体育理论与管理理论的进一步融合。体育管理学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科学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以规模研究的形式加强体育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并鼓励体育领域专家学者从私人、个体等全新的视角对体育管理学进行学术研究、价值塑造,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管理方法体系。

33改观学科实践需求现状

在全民体育生活化进程中,体育管理学界应提高体育领域科学管理意识,加强体育史学和实证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体育管理学理论成果,以改观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实践需求。这就要求体育学界在创立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对管理理论、体育理论相关性的研究,为两者的共融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完善体育管理学二级学科,突出研究体育管理学各项管理业务研究,在体育管理实践中提炼、验证管理理论;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学校培养目标和招生方向,综合学校、社会和学科资源,以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邵桂华,闻兰体育管理学的学科性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9):62.

[2]张显军,种莉莉,苏明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内容结构体系与发展趋势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80.

猜你喜欢
体育管理中国
高校体育管理风险因素研究
中专学校体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及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ESP理论中教学方法对中法联合办学法语教学方法优化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