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戏剧的创作
——话剧《激辩38天》的演义与虚构

2015-07-12 08:34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210093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茅以升演义钱塘江

周 琪 (南京大学 艺术研究院 210093)

论现代戏剧的创作
——话剧《激辩38天》的演义与虚构

周 琪 (南京大学 艺术研究院 210093)

钱塘江大桥在历史上先后被日寇炸过一次、国民党军队炸过两次、游击队炸过两次。《激辩38天》的编剧康尔教授所说:“一座与旧金山大桥同年竣工的世界著名建筑屡屡被炸,给后人留下了意味深长、常说常新的话题,值得我们用艺术语言对其进行反思。”命运多舛的钱塘江大桥给艺术剧本的再创作提供了可能性。继戏剧剧本《激辩38天》获得第十一届“江苏省戏剧文学奖”一等奖后,于2013年在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进行了首演,反响热烈。本文就该剧本利用“演义”和“虚构”两种文学形式的创作过程进行剖析,并指出其价值所在。

现代戏剧;演义;虚构;人文价值

一、英雄和小卒

“在艺术的天性敏捷活跃的时候,再纷乱的素材也能理得清楚。1”艺术的天性便是从各种各样或近或远的素材中挖掘创作的窍门。茅以升作为钱塘江大桥的工程师,他见证了大桥的诞生的毁灭,其历史地位不容撼动;另一位人物朱家骅当时遭遇了任期间一系列最为棘手的选择,1937年上海陷落,杭州守军国民党欲“掘堤御敌”、国民政府军政部派专人携炸药欲炸毁钱塘江大桥、戴笠别动队受命焚毁杭州。然而,苏南和杭嘉湖平原没有成为泽国、钱塘江大桥没有如期被炸、杭州城在历史上也没有遭受焚毁,均得益于朱家骅的三阻,但此举却鲜有人知;除却茅以升和朱家骅,剧本中身负炸桥命令的金教官亦如编剧笔下的台词:“战争的棋盘上无足轻重的小卒子。”2

演义,《辞海》:“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可知“演义”存在根据正史、野史经过艺术加工创造敷演的成分,“‘演义’顾名思义,影片的故事情节多多少少依托于当年上海滩的真人真事。”3《激辩38天》的三个人物是比附历史的真实再现,在一系列辩论中,茅以升按惯例被勾勒成“英雄”形象。但金教官却颠覆了向来顽固不化的军人形象,金大勇并非纯粹的反派,执行炸桥命令的同时也要让老百姓安全过桥,更有一句“身不由已啊!”4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诠释得淋漓尽致,金大勇的人格便健全了。如果说金大勇是虚构的,不足证明演义的精妙,那么朱家骅却是完全的演义。编剧更多地体现了其作为政府官员的圆滑机智,朱家骅的情感和理性世界在剧本中是丰满的,他的建议使钱塘江大桥的牺牲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个体如茅以升得益于历史成为传奇;如朱家骅仅化身为几行史料;又如金教官最终沉沦史海,历史虽无情却给予了他们骨,而演义则丰富了他们的血肉,其妙处或在于此。

二、借来的38天

托尔斯泰说过:“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整个文学都是虚构出来的。”5虚构是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但非杜撰。虚构还体现在两个“借”中,一“借”是编剧向历史本身借取了立体的空间,借来的这38天的空间能够为本就有史可据的演义提供可能性,使观众撇去陌生感,自觉融入。“3.剧作家…… 要对该场的剧情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概要。‘历史化’是布莱希特的另一观念,跟间离效果密切相关——因为它鼓励观众去这样认识,事件的发生,仿佛是在过去,从而使现在显得陌生。”6

二“借”是借助38天的时间轴,在有限的范围内加入无限的想象。空白或未知的历史细节为激辩提供了可能,继而转化为合理的情节,而情节则需要时间来消解。一个成功的叙事性文学剧本并不是对历史进行白描,“现实是可以虚构的,只有虚构才能超越现实,从而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和启迪,包括对人性对一个人的命运,乃至整个国家和名族以及时代和未来的启迪。”7于是编剧虚构了激辩的内容,亦体现在对话逻辑中,如朱家骅给了茅以升三个机会来陈述钱塘江大桥不可炸的理由,继而又给了金教官同样的机会提供钱塘江大桥非炸不可的依据,最后只有朱家骅顺理成章地推动故事的发展。虚构依托于时间,演义依托于空间,虚构时常成为演义的前提。

三、总结

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提到一个重要观点:“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8”剧本《激辩38天》并没有随着娱乐文化的浪潮消解文学戏剧自身的道德感和使命感,“戏剧是人类自我探究的重要的精神活动,戏剧的集体性的精神交往使人们获得内在生命的体验,使迫切的情感需要得到抚慰和发泄,戏剧给人希望和活力,这是戏剧的本质追求。”9《激辩38天》巧妙地利用演义和虚构进行合理的构思,用钱塘江大桥悲壮美的结局向观众传达出历史的厚积感和客观高尚的价值观。

注释:

1.余秋雨.艺术创造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p37.

2.康尔.茅以升—1937.盐渎.特别推荐,2013(3).P26.

3.王海威.借来的时间:香港电影中的上海想象.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P35.

4.康尔.茅以升—1937.盐渎.特别推荐,2013(3).P26.

5.转引自周世忠.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6.

6.(英)J.L.斯泰恩著,刘国彬等译.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1.

7.卢一心.小说是虚构不是杜撰.中国作家网/文学报刊社/文艺报.2013(3)15.

8.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p202

9.曹艳.当代中国戏剧导演艺术人学探索的现代性追求.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0(4).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曹艳.当代中国戏剧导演艺术人学探索的现代性追求.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0(4).

[3]康尔.茅以升—1937.盐渎.特别推荐,2013(3).

[4](英)J.L.斯泰恩著,刘国彬等译.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1.

[5]王海威.借来的时间:香港电影中的上海想象.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6]余秋雨.艺术创造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7]卢一心.小说是虚构不是杜撰.中国作家网/文学报刊社/文艺报,2013(3).

[8]周世忠.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6).

作者信息:

周琪,女,1990年12月5日,汉,江苏盐城,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教育、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茅以升演义钱塘江
茅以升的不担心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钱塘江观潮
茅以升和他的理想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茅以升设奖敬母
三国演义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茅以升:家外有家至死不被原谅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