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影响下的文化空间发展
——以昆明市为例

2015-07-12 08:34云南艺术学院65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昆明空间艺术

赵 欣 (云南艺术学院 650000)

城市文化影响下的文化空间发展
——以昆明市为例

赵 欣 (云南艺术学院 650000)

当下随着城市生活的不断丰富,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空间的建设,呈现出蓬勃的态势,但是其中也往往隐藏着诸多问题。文化空间如何与自身的城市文化相融合,做出吸引人的创意和特色,如何做到与众不同,是各地众多的艺术空间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以昆明的文化空间为例,阐述昆明的文化空间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文化;文化空间;文化创意

所谓城市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在城市中的,艺术品展览、交易和艺术行为展示的场所。无论是公共文化机构还是个人出资建设的文化场所,都应该具有审美性、公共性、服务性几个特点。当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活更加展现出它的多样性和生动性。以现代、时尚、舒适为目标的都市化生活方式越发的深入人心。现代化、时尚化的印记也更多的在社会文化领域出现,而文化空间的出现似乎成为了这一现象很好的代言,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我希望以昆明这座城市为例,借助对昆明市的部分文化场馆和文化空间的调研,以及对昆明城市文化的认识和挖掘,来以一及多的发现昆明城市文化和它自身文化空间发展的关系。

一、双重优势:“地理位置”和“特色文化”

昆明作为中国西南部对外开放的门户,不论在经济发展还是文化融合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都有着多方面密切的联系。在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方面,优势明显。

因为处在国家重点发展的西南部区域,因此政策、资金方面必然获得一定的倾斜。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然从产业布局、资金支持、发展环境等方面获得不少的有利因素。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又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一直是全省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中心,聚集了全省的科技研发、高端产业,应该说昆明这座城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昆明文化产业的产业布局也由初期的混乱无序,零星发展,到现在初步形成的规模效应,产业布局得到不断优化。

从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资源来说,昆明也有其独特优势。昆明是云南多民族文化特色表现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可以说它表现着、见证着中国民族文化资源最丰富,形态最多样化的一面。

在艺术空间方面,以昆明的千奇艺术空间为例,它是主打摄影主题的一家文化空间,其中包括了MINO画廊、秘境艺术书店、千奇影视、老电影主题咖啡吧、千奇商业摄影等多个部分。在全国,这种综合性的艺术空间不在少数,以摄影作为主题的也有不少,怎么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既然出现在昆明这座城市,如何体现昆明的地域特色,如何与昆明这座城市充分融合,才是作为一个新建艺术空间最应该考虑的。目前,千奇走的是“跨界&融合”的思路,试图把摄影、艺术、文化结合起来,策划“大理国际影展”,创办中国第一本国际化的摄影杂志—秘境《PHTOT》。应该说这些尝试都是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对于昆明乃至云南的创意文化氛围,都是有启示作用的。我认为,接下来千奇文化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像他们宣传的那样,“向世界展示中国、云南的民族文化,为云南和中国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这不仅仅是文化交流的问题,还有如何使两种文化甚至多种文化无缝衔接,彼此消化,以何种有新意的方式展现云南特色文化的问题。

二、难题:城市文化与文化空间难融合

城市文化往往也被称为“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2其中还包括了城市建筑文化,公共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自然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

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气质,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能有所体现,能够让人感受的到的。而文化空间或者文化场所应该是集中体现城市文化和特质的一个媒介或者平台。而这个媒介应该是市民可以轻松介入、参与其中的。文化空间通过市民的积极参与,又能进一步融合这座城市的市井氛围,使城市文化和城市的

艺术气质进一步的凸显出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昆明这座城市而言,其实做的并不到位,还面临相当多的问题:

首先体现在昆明的城市文化自身存在问题,定位模糊,甚至某种程度上找不到它的城市文化。这与政府缺少有力准确的引导,市场盲目混乱的开发行为不无关系。老昆明人和新昆明人以及外地人都无法真正说清昆明这座城市的文化是什么,文化气质彰显很不明确。建筑上“拆旧建新”,导致昆明的文化特征更加多而混乱。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昆明的文化空间没有自己独有的定位,只能跟在北京、上海等文化空间建设成熟的城市之后,建立一些难以与昆明的城市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空间,无法显示出昆明的特点。

其次,昆明坐拥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资源,但是没有利用好市场这个环节,发展遇到瓶颈,效益和文化的附加值出不来。对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不够,既没有积极深入的开发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没有将其很好的融入到城市开发的各类文化项目和文化空间中,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另一方面,没有了历史文化的根基,就很难将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独特性彰显出来,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就大大减弱了。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保持城市文化特色,体现昆明这座城市的的历史、传统和独特风情,是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难题。

第三,目前,昆明这座城市已经有面临“文化真空”的危险。本地人不爱在昆明玩,外地人来云南也更看重的是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这些更有云南本土特色的地方,在昆明逗留的时间很少。昆明的文化定位缺乏吸引人的内容。金光教授在《艺术与文化》中强调“艺术贵在独创,文化需要创新”3,这也是昆明的文化开发,必须要重视的突破口。如何将充满创意的文化空间、开放的文化视野、独立的文化态度融入到昆明的城市文化之中,如何在重视“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人们的“生活空间”,是提升昆明城市吸引力的重要环节。

第四,昆明的文化空间的运作方式,并没能很好的吸引市民,市民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并不高,在一些文化艺术空间和文化场所,鲜少见到普通市民的身影,也就难以起到提升市民文化素养,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人们也基本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消费观念。昆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也没能很好的理清,文化管理上还处于比较无序的状态。政府管理不到位,对于公共文化空间的开发力度小、作为少,缺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号召力。社会资本对于文化产业开发、投资的动力和对昆明的文化市场的发展又信心不足。这几个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就直接导致了昆明文化空间的开发,文化产业的运作后劲不足,市场比较萧条。早期的创库LOFT和后来出现的“苏家塘文化工场”等,都面临比较乏力的发展现状,文化的元素逐渐减少,商业的元素凸显。

三、重点:抓住“创意”和“特色”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又是全国十大旅游城市,昆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在相继举办了“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第13届亚洲艺术节”之后,每年在昆明举办的“南博会”又为这座城市吸引了不少国际关注的目光,对于昆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塑造,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今年举办的第20届“南博会”,在中国西南各邻国的积极参与下,南博会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现场气氛热烈,市民都积极参与南博会的各个场馆的展览,6个大型的展厅,丰富多样的展品,成为市民感受南亚、东南亚邻国民俗、风情的一个直接窗口。各个展馆系列活动丰富,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国开展经贸合作、进行思想、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平台和桥梁。

谈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和“特色”,尤其是对于云南的文创产业,在规模和成熟度上,与北上广深等文创产业起步早基础好的地区相比,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是昆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局部领先的地方。比如在文化的特色,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方面,还是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昆明的文化空间完全可以往小而精的方向发展,特别突出云南的民族、原创特色,将文化和产业深入的融合起来。像《盛世典藏》作为电视拍卖节目的代表,以其十年来积累下的人气和社会资源,利用其在云南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强大影响,以此为基础,开设了“盛世大观”文化空间,希望能在昆明的文创产业中占据更大的领地,希望借此,在拍卖,美术市场、艺术品市场做更大的品牌。尽管目前还只是初建的状态,其后续的发展也是值得期待的。对于“盛世大观”来说,它占据了很好的天时、地利、人和——依托大观公园这个昆明的文化地标,历史地标,聚集着极旺的人气和关注度,昆明的文化空间又恰恰是最需要求新、求变、寻找自我的时期。从这个角度来看,“盛世大观”的发展空间还是相当巨大的,但是还需要在内容物的丰富程度、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理清思路,思考如何以文创的思维,以融合周围文化气氛的思想来发展好这朵含苞待放的文化空间之莲。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这种投入大,产出慢,运营成本高的特殊行业,除了企业的自身实力和创新意识之外,政府的力量和支持也变的不可或缺,包括市场和社会,也应该对这个行业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使它能够长久的,稳健的成长、发展下去。以昆明的经济开发区为例,为了扶持区域内的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政府在运营、融资、房租、税收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对文化创意企业申报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获得国家、省市补贴的,给予1∶1配套补贴;对获得国际性、国家级、省市级重大奖项的工业设计、动漫游戏、艺术创作等原创作品,给予2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奖励。”4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相关奖励以及融资方面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大。如果这些扶持政策在昆明经开区的实验能够获得较好的反响和较大的推动作用的话,相信对于整个昆明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出台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

另外,像“智库108”这类由地产商建立的文化空间,尽管它在资金运作方面有其优势,但是要想避免它成为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出现像今天的“创库”那样萧条尴尬的局面,就必须加入政府的干预和引导。在资金、政策扶助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引导空间项目向文化创意产业开发靠拢,尽量避免市场的盲目性和逐利性对于文化空间中“文化”“创意”元素的破坏和消减。

结语

可以说,昆明艺术文化市场和文化空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昆明并非传统意义上较成熟的艺术文化市场,但这并不妨碍其特色明显,这种环境潜藏着很多机会,这些机会是针对所有参与者的。因为艺术文化的繁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层次和品味,这正是其吸引人的地方。在今年的“文博会”上,昆明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创意之都”,也足见昆明发展民族文化创意的信心。其实不论是“千奇艺术空间”“智库108”空间还是“盛世大观”文化空间,完全可以作为昆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验田,在它们发展培育的过程中,发现昆明文创产业的未来。

注释:

1.刘国光 主编. 《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2.[美] 金光. 《艺术与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3.引自《云南日报》. 《昆明经开区多措并举 扶持文化创意产业》,http://www.yunnan.cn.

赵欣,云南艺术学院 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 2013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昆明空间艺术
昆明理工大学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