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曰”说起(十七)

2015-08-11 17:34杨洋
小雪花·成长指南 2015年8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栏目

杨洋

亲爱的家长朋友,不知不觉中,我们在“轻松家长会”栏目中已经和大家谈了一年半的孔子和《论语》了,提起“子曰”,大家都不再陌生了。相信在圣人先师的智慧启迪下,家长朋友一定释然了许多育子的困惑,感谢大家对我们栏目的支持,和对儒家经典的践行。在这里,我们和家长谈一谈“大人”的话题。许多家长说起和孩子的关系时总有纠结:太严厉,抑制个性;太亲切,难树威严。《论语》中,也有提及,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这段话是说君子有三种状态,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畏,接近他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为人父母,更要做到君子的状态。

早些年,中国的家庭模式大都严父慈母,一言堂的家长制度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提倡张扬个性,于是家中的“独苗”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庭的核心,于是似乎只有母亲的严厉才能让孩子远离顽劣,“老好人儿”父亲越来越多。不难看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母亲都分别扮演着或严或慈的角色,而很难将二者有机结合。这是为什么呢?找到解决的途径,成因不言自明。

首先,父亲和母亲应该是独立且互相尊重的。在孩子面前父母永远应该一条心,也就是说为孩子好的初衷(zhōng)和大原则一定是一致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未来家庭乃至生活状态的期待,因此,父母都应有独立的生活能力,且互相之间“搭台而不拆台”。试想一下,是谁破坏了孩子心目中对家长的敬畏感?是谁肆无忌惮(dàn)地在孩子面前说着负气的埋怨话?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长的自尊会最大程度上博得孩子的尊重。

其次,严厉和慈爱是一体两面。单独的严或是慈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态度。遇到需要严声厉色说服教育的情况,家长应绝不手软,但是批评之后,在确定孩子已经明白了错在何处之后,不妨借鉴西方国家相对平等的教育理念——给孩子一个深深的拥抱。这样一来,既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还能使其牢记被批评的情形,一举两得。

再次,家长对别人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身为家长,我们应当时刻谨记孩子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复制机器。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地孝敬双方的父母,会不会有“小嘀咕”,这些都会植根于孩子的心田。所以,时时叩问自己的内心,给孩子一个表里如一、始终一致的为人处世原则,这一点很重要。

好吧,我们不得不承认,磨刀不误砍柴工,先修身,再育人。这是孔子留给我们为人家长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栏目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