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对于作文教学的推动

2015-08-28 20:05王小平
课外语文·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学素材写作能力

【摘要】写作教学中教师缺乏范例,教学难。笔者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语文老师应善于以现行教材为写作借鉴的主阵地,以名家大师的作品作为最好的作文教学的例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建设符合自己学生实际的写作教材。将写作教学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最大限度的从教材中汲取写作能量。

【关键词】创造性使用教材;名家作品;教学素材;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追逐时尚文化、流行文化快餐的“大众化”时代,校园也被流俗文化充斥,描写人物,一个字“酷”,诉说感受一个字“爽”,哼唱歌曲词不达意,名目繁多的考试作文书,让学生逢考“克隆”,如此种种令人担忧。

部分语文教师认为,现行的语文教材缺乏明确的作文教学的范例,无所适从。作文辅导课,照本宣科写作技法,随心所欲布置作文题目,糊里糊涂。

其实,师生手里的语文教材,可谓名家荟萃,文质兼美。这些经过时间洗刷筛选下来的经典作品,既是阅读鉴赏的美文,还蕴藏大量写作能量,实在是每位语文老师读写教学中最好的作文教材。缘何还要“捧着金饭碗要饭”?

一、改变教学观念,读写渗透

有些老师认为:“语文教材中经典的大师作品,不管是语言、技法、思想、内容,都不是普通的学生可以企及的,而且上阅读课都来不及,没时间讲写作”。这是我们作文教学中令人心疼的现象:即读写分离。阅读课上,哪怕学生有点滴的感悟,却不能在老师有效的指导下应用于写作,连那急于想在自己文章中试试的小小欲望之火,也熄灭于老师的口沫横飞中,师生一起将大师的经典作品膜拜于高阁之上不为我所用,浪费了教育资源。可惜!

学生的写作本领就在于日常语文学习中的点滴积累,语文老师应该改变观念,将写作教学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借鉴中感悟,以名家大师的作品作为最好的作文教学的例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建设符合自己学生实际特点的写作教材,激发学生从中汲取读与写的精髓。

二、感悟写作方法,有章可循

高尔基说:“只有在掌握了文学技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赋予材料以或多或少完美的艺术形式。”学生借鉴教材中的优美文段,汲取写作技巧“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后求其化”(郭沫若语)。

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其成功之处就在于选择、提炼,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这是学人物描写的很好的写作教学范例。教师可以将人物描写方法作为此节阅读课的教学重点,对其他的教学内容大胆的少讲或不讲。例如,文章反复描写阿长睡相,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大”字,若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了;如重点事件不一定非要大肆描写,靠铺垫烘托可以使一两笔描写显得光芒四射:阿长买来《山海经》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却那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等。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名家的范例加以突出放大,阅读课上为写作教学找到最佳切入点,学生联想身边类似“长妈妈”的个性特征鲜明的“李大妈”“张阿姨”,借鉴鲁迅以儿童眼光,仿照精彩片段的描写方法,当堂训练师点评,学生领悟了方法,写作自然有章可循。

三、学习写作语言,文采飞扬

语文课本中名篇很多,名家的语言“色味俱佳”文采飞扬,风格不同,鲜活语言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典范。

如《小溪流的歌》语言生动形象,“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边摸摸沙地上伸出脑袋来的小草。”在赏析这些叠词时引导学生可以将“拍拍”“摸摸”改成“拍一下”“摸一下”或将“拍拍”与“摸摸”调换词序吗?学生说“我弟弟才两个月大,我们拍拍他,摸摸他他就笑了,而拍一下太重他就哭了,小草太柔弱经不起拍,卵石坚硬可以冲击,可见小溪流在快乐奔流”。例句“他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下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挠挠”可以改为“抓抓”吗?请学生来做一下挠和抓的区别。教师依托课文,采取感悟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辨析词义、调换语序的阅读体悟中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从训练中学会了斟酌语言。

也许写作初级阶段,学生对名家的模仿并不出彩甚至拙劣,但老师一定要有意识从经典中汲取养分作为范例进行读写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从经典中借鉴精美语言的写作方法,让语言文采飞扬。

四、学会情感积累,真情流露

在诸多的名篇中,学生感受名家对观察事物赋与的浓烈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写作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唐代元稹在生活中每有情感“异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写诗。人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平时积累了这七情,写作事便能根据需要自然的流淌。

例如,朱自清《背影》,若无作者与父亲间互怜互爱的至深真情,怎会令人读来泪下?汪曾祺《端午节的鸭蛋》,说家乡端午做香角子,挂鸭蛋络的新鲜玩意儿,笔者谈到自己儿时自制木头小枪,用荔枝核插上竹签做坨螺,编手工手环等玩意儿,而现在孩子有那么多的玩具却不懂得玩了。有位同学答了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老师,你不知道我们的童年,玩的不是玩具,是寂寞啊”。令人为之一怔,现在孩子的童年的物质丰富,但精神却是相对单一的空间,汪曾祺的儿时记忆激发了学生的情思,学生的思考与大师的灵魂碰撞,产生精彩的火花,以此为契机,学生写出了精彩的《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真实的内心世界流露笔端,令人深思。

学生在学习大师作品时,能及时地记录下自己被激发出的种种真情实感,学会于生活中积累情感,相信他们的写作就不再是无源之水。

五、借助文本素材,放飞想象

新课标强调:“要鼓励学生写出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虽然平时积累了不少素材。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作文时往往无从

下手。

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阅读经典时受到感知材料的刺激,会对感知的表象和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此时,只要教师善于挖掘,便可利用到文本潜在的读写训练点,借助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再造想象,这是利用语文教材进行作文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如上《囚绿记》一课时,笔者思考:作者要传达的不仅是他与一抹绿叶之间的心灵絮语,更是抑制不住的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不能直白袒露,又不吐不快的情感,今天幸福和平年代的学生如何体会?文章中不是写道:“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笔者选择独特的视角切入文本:写了下水作文《一株常春藤的心事》,让绿叶与作者对语,物我互观,尽显性灵。把这样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走入文本反观作者的内心,去读懂领会文章深邃的意境。

这样的训练既深入理解了课文,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又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一种不囿于常规的思维训练,阅读和写作共生,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真正是在“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语文课本中写作训练的范例与素材比比皆是,名家大师的经典作品是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特定文化的价值理想,思维方式和文化体验的特异结晶。语文老师们再不必去感叹自己身边的作文教学范例缺乏,只要你细心研读文本,善于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活学活用教材,每堂阅读课都可以给学生点滴的写作启示,学生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创新发现中切实的发展自己,在读中练习写,在写中加深对读的领悟,语文的综合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名家大师离我们并不远,让名家大师走进学生作文,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柳斌.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谭蘅君.初中生文化作文[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王小平,女,1975年10月7日生,福建省福安市,福建师大中文系学士,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城北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语文教改。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教学素材写作能力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三写”结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对思想品德教学素材的精选妙用
试谈古诗词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