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提升农民尊严

2015-09-10 07:22钟颖
经济 2015年5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城镇化农民

钟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对农民的敬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城镇化的实质来看,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趋势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又能满足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

城镇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多方影响

城镇化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很多好的影响。例如,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从而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补给。农村中部分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换,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农业人口没有从质量上转化为非农人口。由于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自身缺乏良好的职业技能以及良好的文化素质,他们大多无法从工作中得到体面的收入以及社会尊重。因此,大多数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地位与城市居民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他们无法在城市中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生活状况不佳,没有社会地位,会引发农民产生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轻则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重则会引发社会冲突。在一些专家学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后,“流动人口作案论”成为主导观点。该观点认为“城镇中的犯罪率上升,是流动人口带来的最消极的影响……城市犯罪的快速生长最根本原因在于流动人口的增长”。

其次,农业人口职业技能水平较低,未能高效地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我国城镇化之后的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提升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化速度。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匆匆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缺乏足够的职业技能储备,他们并不能很好地转换为城市所需的人力资本,从而不能很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有一些农民在进入城市之后变为城市贫民。

第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在城乡二元制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这导致我国农村居民职业不自信、地域不自信。这种状况下,年轻的农村学生寒窗苦读大多是为了摆脱农民的身份,通过读书去城市发展。留在农村的农村居民大多文化素质偏低。这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村居民中,劳动力较强的去了城市务工,留在农村的大多为一些中老年人、妇女儿童。由于这些弱势群体缺乏足够的智力、体力,他们既无法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也不能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意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二元差距从表面上看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质是人的差距,是人力资本质量上的差距。这种人的差距,只有通过教育才能逐步缩小。在缩小城乡二元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对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改变,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需要依靠生产力的推动。人力资本理论中,劳动者在接受了教育或培训后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促进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1991年世界银行在报告中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人均GDP可增加9%。《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指出“职业教育是近代工业和商业经济的产物,是教育与经济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再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与农村基础教育接轨,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储备,使他们的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从而为城镇化进程注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使留守在农村的农民的职业技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一点可以借鉴著名教育学家福斯特的农村教育思想,他提出农业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农民而非学生。他认为“若一个农村孩子为了离开农村而求学的话,那么学校中的农业课程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却把发展农村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农村的基础教育上。寒窗苦读的农民学子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留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而是摆脱农村去到城市。他们接受的教育大多是文化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些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孩子一部分流向了高等院校进行学术性学习;一部分进入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适应城市工作的各项职业技能;剩下一部分初中、高中毕业生流向了城市,成为了年轻的缺乏职业技能的打工一族。在这些青少年中,仅有少部分会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因此,农村的劳动力质量无法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得不到保障。

农村职业教育能增强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适应能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满足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导致城乡二元矛盾的根源。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低下而被城市居民贴上了素质低的标签。也正是因为他们技不如人,也不能够很快的找到职业自信,无法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要改变这种局面,应该从提高农民的素质做起。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使得农民的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从而产生自信,这种自信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城镇生活,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受到尊重的需求,增强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适应能力。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培养人才为本,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本,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本。以培养人才为本是指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时应重视农民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既要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更要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本是指职业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必须贴合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能使农民在接受了农村职业教育后能获得有市场价值的职业技能。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本是指农村职业教育应贴合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需求,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的巨大差距,国家投入到农村的教育经费远不能满足农村对教育的需求。至于农村职业教育,更是严重缺乏建设经费。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政策建议,如果缺乏经费便无法落到实处。

农村职业教育应受到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在我国,存在着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认识误区。不少民众都认为职业教育比学术教育层次低,文凭含金量低。这种错误的认识造成了我国职业人才缺乏,学术人才过剩的不平衡局面。城市职业教育尚且如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处境就更加艰难。因此,为了使人才培养模式更为科学,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应该从指定正确的政策导向开始,逐步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从政策上保护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

农村职业学校是否能切实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取决于其课程设置是否贴合农民需求、社会需求。目前,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并没有对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而主观设置一些不贴合社会需求、农民需求的课程。这直接导致了招生难、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发生。农村职业学校建设应坚持课程创新、设立农民需要的课程从而提高农民的学习参与度。

总而言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适应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农民真正拥有了在城镇中的立足之本,才能使他们受到社会的尊重。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才能获得尊严。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城镇化农民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