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餐饮

2015-09-10 07:22尹闯
经济 2015年5期
关键词:陶然田螺大观园

尹闯

创业梦想导师——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

她曾放弃众人羡慕的银行工作,在路边开起了小餐馆;她如今把5张饭桌的餐馆做到了餐饮界的航母。她就是被重庆餐饮界称为“一姐”的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

追梦——毅然辞职 下海经商

1984年,严琦进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巴县支行担任会计工作,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都是令人向往的职业。每月几十块钱,虽然不多,但收入稳定,工作时间规律,生活舒适轻松,不会为生计担心,也不用为生活奔波。然而她却不甘心过这样四平八稳的生活,希望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1993年年底,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敏锐的严琦意识到了创业的机会来了。1995年,严琦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毅然辞去了银行的工作,下海经商。经过考虑,严琦决定选择门槛低的餐饮行业。于是,她在白市驿租了一间路边店,开起了小饭馆,起名“陶然居”,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后来,每当与人谈起这段往事时,严琦总会感慨地说:“当初这一步或许只是漫长人生道路上的一小步,却是改变我人生的一大步。”

刚开张时,严琦的餐馆只有1个厨师、1个店员、5张小餐桌。严琦每天天不亮就跑到两公里外的农贸市场采购原材料,十点回到店里又一头扎进厨房,洗菜、择菜、切菜、添煤、看火,整天和粗活重活打交道。这一切跟以前会计的工作环境简直天壤之别。然而起早贪黑付出巨大的心血,回报却非常小。一个月下来,付了房租和两名员工的工资后,所剩无几。

严琦想,没有品牌,但至少要抓个亮点,否则迟早关门。通过反复调研,严琦看到了养殖田螺的市场潜力,经过与厨师不断的烹饪和尝试,最终决定用重庆辣子鸡的做法独创一道招牌菜——辣子田螺。

可是如何推广、如何让消费者接受成了严琦遇到的又一道难题。“当时没有互联网、媒体推广,想要扩大知名度,很大程度上要靠口口相传。而那时候的司机群体因为工作原因,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可能是当时信息比较灵通的人群。”严琦决定,站在店门口,免费提供辣子田螺给南来北往的司机们试吃。很快,靠着这道招牌菜和“吃客”们的口口相传,陶然居生意越来越红火,最火的时候,小店门口的车排满了一条街,成了陶然居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严琦也成了大家口中的“田螺姑娘”。

1997年,严琦成立了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从个体户向董事长的转型。

求变——转型升级 打出文化牌

2003年10月,投资总额达2000多万元的陶然居北京朝阳店开业。次年6月,第二家店开业。严琦告诉记者,“那时门店一家接一家地开,但是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我觉得这样单一的经营模式在未来发展的空间是有限的,是时候考虑转型升级了。”但是怎么转,谁都不敢轻易做决断。

2005年底,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这一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如火如荼地讨论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当时我从中发现了三大商机。首先,餐饮业可以拉动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业;其次,在城乡统筹的思路下,农用土地经营权依照《物权法》进行流转变为可能;再次,新农村建设必将带来大量的全国性学术、政务、商务研讨交流考察会议。”严琦说。

因此,严琦决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形式,先后在重庆九龙坡、綦江、武隆、荣昌、长寿、江津、潼南、秀山等地建种植、养殖基地及订单农业,使其成为陶然居集团餐饮原材料的“第一车间”,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而且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保证了陶然居原辅材料的绿色环保。

然而,真正改变陶然居经营形态的是陶然古镇和陶然大观园。“有人说论消费水平和菜品特色,陶然古镇和陶然大观园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去古镇和大观园消费,在意的不是菜品而是它的环境和文化。”大打文化牌成为了陶然古镇和陶然大观园获得成功的关键点。

一座让时光倒流的古镇,餐饮搭台,文化唱戏。镇上有古戏台,有石板街,有身穿宋代服装的村姑、店小二,有从乡下搜集的古家具。食客到这里,可以写着大大“陶”字的巨型灯笼为背景,听评书艺人讲述抗金抗元英雄的故事,看土家姑娘跳摆手舞,唱秀山情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严琦告诉记者,“陶然古镇的秘密,无非是把文化概念与餐饮元素进行了嫁接。”而彼时的重庆本土餐饮业却仍在菜品创新、店面装修、品牌推广上下功夫。一年后,延续陶然古镇风格的“鸿恩·陶然大观园”正式营业。

严琦曾经说过,“我从来就没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做菜的人。我不是掌勺出身,我是学财务会计的,我关心的不是一盘菜、一家店的生死,我考虑的是市场拓展有无可持续性。”从5张饭桌到如今的餐饮界航母,求变、创新、追求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其成功的奥秘吧。

猜你喜欢
陶然田螺大观园
田螺姑娘的夏天
摸田螺
田螺
吃田螺
彗星听过她的愿望
雨神被我泡到了
转型发展 贴近民生陶然居坚定走大众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