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地形巧设伏出其不意聚歼敌

2015-09-10 07:22牛卫利
轻兵器 2015年16期
关键词:黎城潞城涉县

牛卫利

神头岭战斗是1938年3月16日,八路军一二九师主力在山西省潞城县与黎城县之间邯(郸)长(治)大道上的神头岭地带,对日军进行的一次伏击战斗。这次战斗运用“攻其必救”的谋略,采取“吸打援敌”的战法,以部分兵力袭击日军后方兵站黎城,引诱潞城日军来援,主力设伏于神头岭,出敌不意,聚而歼之,大获全胜,歼敌1500余人。此次战斗沉重打击了侵晋日军的嚣张气焰,破坏了敌人的交通运输线,策应了一一五、一二○师在晋西、晋西北的作战,有力地牵制了敌人向黄河西岸和南岸的进攻,进一步提升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初期的声誉——

平型关战役后,板垣征四郎率领日军第五师团和关东军共计5万人,携带坦克150辆、火炮250门进犯忻口、太原。1937年11月8日,日军突入太原城北部,傅作义率部进行激烈巷战之后,带领仅剩的2000余名守军突围,太原失陷。至此华北战场的对日正规作战结束,开始了游击战争的新阶段。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八路军总部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一二九师开辟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初,主力兵团在原有三个团的基础上,又新建和扩建了补充团、骑兵团和独立团。部队历经阳明堡、七亘村和长生口战斗的实战摔打之后,积累了对日作战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对干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游击战培训,对日作战的自信心和战斗力显著提升。

1938年2月中旬,平汉、同蒲、道清线日军第十四、十六、二十、一O八、一八九等师团各一部共3万余人,向晋南、晋西地区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相继失利。至3月上旬,日军先后侵占长治、临汾、风陵渡等重要城镇,第二十师团和第十四师团一部攻占了风陵渡到河南温县之间的各渡河点,第一O九师也控制了离石周围的河岸,并继续向晋西黄河各渡口猛犯,企图配合津蒲线作战,过黄河直取潼关、西安、陕北。

1938年2月20日,长生口战斗缴获敌人“九路围攻”的文件,获知敌一O八师团由邯郸经涉县、黎城、潞城、屯留进攻临汾,并将黎城作为其后方兵站。为牵制日军的战略行动,策应一一五师、一二O师在晋西、晋西北作战,长生口战斗结束的当天,一二九师奉中央军委命令,全部南返。3月上旬,一二九师主力部队在邯长大道以北的襄垣、武乡地区适当集中,寻机打击邯长大道上的敌人,破坏其交通运输线。

邯长大道东起平汉线上的河北邯郸,西至山西长治,横贯太行山脉,中间经武安、涉县、黎城、潞城等县,与临屯公路相连,是驻守长治日军从平汉线取得补给的主要交通运输线,线上各县城都驻有敌人。战前,一二九师经过详细侦察后,综合判定如下:涉县有敌一O八师团400余人,潞城有敌一O八、十六师团2000余人,后续增加到3000人,而且还有可观数量的坦克和战车。黎城地处邯长大道中部,守备兵力薄弱——最多只有七八百人,但地理位置重要——既是敌人交通运输线上的一个枢纽,又是日军第一O八师团准备进行“九路围攻”的兵站,是敌人敏感而脆弱的部位。

一二九师着眼突出重点、地形有利和出敌不意三个方面,将伏击地初步选在离潞城不远的潞河村。为确保形成优势兵力,调三八五旅七六九团赶赴襄垣、黎城一线,负责佯攻黎城,阻击涉县可能出动的援敌,并受三八六旅指挥,配合歼灭潞城之敌。

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政委王新亭等人经过研究地形图后,初定设伏于神头岭,随即进行现地勘察,发现神头岭一带的汽车公路是岭上蜿蜒通过,而非图上所示的岭下绕过,几公里的山梁宽不过一二百米,周围地形不险要,没有深沟陡崖,国民党留下的旧工事离公路最远不过百把米。但三八六旅反复研究后认为,山梁狭窄虽然不利于己方兵力展开,但遭袭的日军将更难展开,有利于对敌达成强突击;虽然那些旧工事距离公路最近不过二十米,但日军早已经司空见惯,如果部队切实伪装好,即使在日军的鼻子下也很难被发觉,可以达成出其不意,加之,这些旧工事足够隐蔽主攻部队,遂决定设伏神头岭。具体部署如下:

以七六九团为左翼,该团第一营对黎城守敌实施强袭,该团主力设伏于黎城东的东黄须和西黄须的邯长大道以北,准备伏击或打击涉县可能出援之敌。以三八六团为右翼队,设伏于潞河村、微子镇之间神头村附近地区,准备三面伏击,消灭潞城可能出援之敌。

具体配置和任务如下:七七一团主力配置于张家庄、王家庄及其大道两侧高地,准备正面阻击敌人;一个营配置于申家山、1269高地作为机动预备队;特务连配置在绩村、潞河村及其以北浊漳河上赵店镇公路木桥游击警戒,准备待佯攻黎城打响后破坏公路木桥,切断日军潞城到黎城的交通线,保障主力歼敌。七七二团主力设伏于孙家庄、漫流河大道北侧及神头村以东1187高地伏击敌人;第三营主力配置在李家庄,准备适时向微子镇与神头村之间大道出击,切断敌人向潞城回窜之路,并派出一个连伸至潞城东北的1505高地,扰乱潞城之敌,以一个排进至潞城北侧的余庄警戒,并派便衣20余人至潞城西南侦察警戒长治方向之敌。补充团配置于邯长大道东侧以西高地、薛家庄以西高地及岭安南西北高地设伏,准备适时向孙家庄、神头村和神头村与微子镇之间出击,配合主力歼敌。各部队均于3月16日拂晓前进入指定位置,并完成一切战斗准备。

3月16日4时,七六九团第一营按预定计划一举突入黎城城内,日军情况不明,虽然前一天城内增兵1200余人,但仍固守房内不敢出击,并向涉县、潞城之兵求援。一营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100余人后,边打边撤退,于拂晓前主动撤出城外,向西北乔家庄方向转移,敌人随即集中力量向我反扑,战至9时许将敌击退。驻守涉县日军数百人乘汽车来援,刚过东阳关,即发现七六九团设伏部队,故向我军射击,设伏部队当即给予还击,并组织出击。潞城敌十六师团林清部队和一O八师团的笹尾部队及自卫队步骑兵1500余人闻讯出动,急向黎城增援。

战斗打响后,七七一团特务连遂即烧毁赵店镇公路木桥,切断黎城与潞城之间的交通线。8时30分,潞城来援之敌的先头部队汽车2辆、骑兵20余人通过我军设伏区神头岭,但因赵店镇公路木桥被毁,被阻于浊漳河边。9时,敌人增援部队到达神头村附近稍事集结,派骑兵向七七二团及补充团设伏区侦察搜索,未发现我军设伏部队,遂继续沿邯长大道前进。9时30分,当敌人完全进入我军伏击圈后,设伏部队在统一号令下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东、西、北向敌人实施猛烈攻击;埋伏于神头岭北端的七七一团从正面出击,公路西侧的七七二团和东侧的补充团配合夹击,将日军截成数段,旋即与敌展开白刃战斗。日军在我军突然猛烈的火力袭击和兵力冲杀下,顿时建制混乱,失去指挥,四处奔逃,加之地形限制,敌人兵力火器难以展开,死伤惨重。与此同时,敌人先头部队遭到七七一团拦击和补充团的侧击,七七二团三营进至微子镇断敌退路。随后,配置于申家山的预备队加入战斗,配合设伏部队集中消灭潞城来援日军部队主力。

七七一团、七七二团和补充团包围潞城来援日军主力部队后,敌人仓促应战,利用大车、死马、死人、房屋、窑洞作为掩护进行抵抗,但遭到我军步兵交叉火力和手榴弹的大量杀伤,同时我军炮兵采取直瞄射击方式对敌进行打击,火力猛烈、射击精准,日军损失惨重。而后,我军数千兵力从战壕涌出,冲向狭窄地形的日寇,将敌人分为数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红缨翻飞、刺刀见红、长矛杀寇,勇猛顽强地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

困兽犹斗的日军一部300余人窜至神头村内,凭借房屋、窑洞顽抗,陈赓急令七七二团七连排长蒲大义带领全排对敌进行驱歼。蒲大义巧妙组织机枪火力,掩护突击班攻击,以伤5人的代价击毙敌寇30余人,并将敌人赶出村外。但日军再次组织反扑,企图重新夺回村落,并将其作为待援立足地。紧急关头,陈赓亲自督战,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率八连进行反击,补充团参谋长周汉希指挥二营冲击,果断将日军300余人歼灭在村前大道。同时,七七一团一部亦将被阻于浊漳河南岸之敌消灭。战斗至11时30分,因七七二团第三营动作迟缓未及时断敌退路以及补充团第三营撤退过早,日军100余人侥幸逃出我军伏击圈回窜潞城,其余全部被我军歼灭。

当神头岭围歼战正激烈进行之时,黎城日军一部向神头岭方向急进,企图接应被围之敌。敌人进至赵店镇浊漳河边时,遭到七七一团特务连的顽强阻击。日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企图强修赵店镇公路木桥,遂行接应任务,但直至神头岭伏击战斗结束后,特务连撤出战斗,敌才将木桥修复,随后又窜回黎城。特务连在黄昏随主力转移前又将该桥焚毁。

13时,潞城日军以2辆汽车载敌来援,被七七二团七连消灭于神头村西南。14时,又有7辆汽车载敌来援,被七七二团炮兵击毁3辆,其余窜回潞城。战斗至16时胜利结束。

此次战斗,我军伤亡240余人,共毙伤、俘敌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50余支、骡马600余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给侵入晋东南日军以沉重打击。

战术指导正确

此次战斗的战术思想是“攻敌所必救,歼其救者”。战前,一二九师对邯长大道上的敌情进行了详细侦察。从侦察和战斗缴获的文件中得悉,黎城是日军这条运输线上的重要兵站基地,是其感觉最敏锐的据点。其西至潞城,东至涉县都有日军守备,且潞城日军兵力较多、战力较强,涉县日军距离较远、兵力较少,同时根据敌一处受袭、其外之敌必出援的规律判断:若我军对黎城之敌实施强袭,潞城之敌出援可能性最大。因此,一二九师选择黎城作为袭击的最佳目标,吸引潞城之敌出援。战斗证明,一二九师的判断完全正确。

战前,一二九师分析判断认为,日军第十六、一O八师团自二月沿邯长大道向长治、临汾进攻以来未遭到国民党军抵抗,长驱直入,若入无人之境,部队变得非常浮躁狂妄。加之敌人武器比我军先进,急功冒进的情绪不可避免占据主导,必定对我军更为松懈麻痹。当敌先头通过我军设伏地区时,伏击部队未予阻击,这就更使得敌人主力毫无顾忌,放胆前行,因而当其突然遭到我军三面攻击时,思想毫无准备,兵力火力未及展开,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黎城和潞城之间有浊漳河相隔,通过赵店镇木桥相连,便于断敌交通线。神头岭位于黎城、潞城之间,是潞城日军出援黎城的必经之路。就其地形条件而言,一方面该地地形既暴露又狭小,国民党军过去所用的旧战壕离公路也较近(20~100m),不便于使用兵力,按伏击战术原则来讲不算是理想地域。另一方面,该地地形复杂,不便于敌人技术兵种的运动、展开,便于我军伪装隐蔽、发扬短兵火器威力和对敌实施突然出击。加之,日军对路边旧战壕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我军夜间迅速进入,未破坏植被地形,并仔细消除痕迹,所以七七二团一营和补充团埋伏在距离公路不过20m的旧工事中,未被敌人发觉,亦所谓“攻其不意”。

指挥员枪一响,手榴弹已到敌人身边,刺刀已刺到敌人胸膛,4个小时内消灭日军1500余众,并击退敌人援兵2次。敌人窜至神头村后,陈赓当即命令七七二团七连一排长蒲大义带全排猛攻神头村,以火力在正面钳制敌人,以2个步枪班从侧面包围敌人,迫敌退出村外。当敌企图实施冲击再次夺占村落时,旅团指挥员当机立断,亲率部队果断出击,坚决将敌消灭在村外。黎城日军救援神头岭被困之敌,兵力急进、炮火袭击,但我阻击连队勇猛还击、顽强阻击直至神头岭战斗结束。

此次战斗,一二九师采取吸打敌援战法,触发点为强袭黎城日军,重心是在神头岭一带伏击潞城援敌,据此展开战斗部署、调配兵力。具体作战行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调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加强三八六旅,保证了全局上的兵力优势,三八六旅对潞城援敌伏击保证了重点部位上的兵力优势。三八六旅的3个团在神头岭对潞城来援之敌实施三面埋伏,战斗打响后七七二团三营进至微子镇断敌退路,四面高地都在我军掌握之中,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我军的火力打击效力和兵力冲击威力,又陷敌于包围之中,使敌没有缓冲地带。

围绕伏击潞城来援日军的战斗目的,一二九师采取了袭、阻、伏、毁、扰、打等多种制敌方式,把己方力量聚集成一个整体,分散割裂了敌之作战力量。强袭黎城日军打中了敌之要穴,使敌不得不救;阻击涉县来援之敌,使敌不得不缩;毁坏赵店木桥,使黎城之敌不能来援;伏击潞城之敌,使敌损失惨重;七七二团向潞城游击的连队起到了迷惑敌人的作用,使潞城之敌不敢倾巢来援;打击日军后续救援部队,使敌不得不退,招招制敌,敌无计可施。

七六九团夜间强袭黎城,敌遭到突然袭击后,摸不清我军情况,不敢冒然出击,急于求救求援,引出涉县和潞城来援之敌;三八六旅利用夜暗掩护进入预定阵地,并仔细消除行动痕迹,达成作战行动的隐蔽性;潞城来援之敌进入我军伏击圈后,近距离发起冲击,使敌人火器特别是炮兵的优势不能发挥,将敌人分割为数段使其战斗队形零乱,首尾不能兼顾,敌人的心理防线在短时间内被一击而溃。

战前两周,在粉碎敌人围攻的讲话材料下发后即开始动员,部队开进之前开了支部会,第二梯队又开了讨论会,讲清了此次战斗的意义和战斗中的具体行动,不断进行思想发动,极大地激发了官兵的战斗热情。战斗发起后,我军官兵个个勇往直前,许多新、老战士负伤后仍带伤再战,七七二团八连连长邓世松身担重任后,裹伤指挥,直至中弹殉国。战士陈世忠,用毛巾勒住胳膊上的伤口,以惊人的毅力,连续向敌群投了12枚手榴弹。新战士手持梭标杀得敌人步骑兵东奔西逃,首尾难顾。补充团的新兵用梭标杀死敌人换来了“三八”枪,七七二团司号员、炊事员空手与敌人拌跤也夺回了“三八”枪。而当敌溃逃时又能向敌实施猛烈追击,未给敌人喘息还手之机,从而取得了迅速、干脆歼敌的胜利。这完全体现了我军指战员的高度政治自觉与战场纪律观念以及沉着、勇敢的战斗作风。

编辑/郑双雁

猜你喜欢
黎城潞城涉县
Self-screening of the polarized electric field in wurtzite gallium nitride along[0001]direction
中华诗词学会河北涉县座谈会
黎城盆地形成及断裂特征、第四纪活动性探讨
山西潞城大众剧团账簿考述
老人坚守地方特色小吃五十载
潞城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对比
新发现的一座金元风格舞楼*——山西潞城李庄武庙舞楼考
涉县“差评被拘”是法治中国的反面典型
涉县新北关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邯郸涉县方言的“子”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