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审题能力

2015-09-10 23:06张伯慧
考试周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审题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策略

张伯慧

摘 要: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加强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就是获得了开启思维之门的钥匙,就是踏上了成功之路的开端。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审题能力 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分析学生产生审题障碍的原因,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开启思维之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性

审题,即看清题目、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过程是挖掘、整合信息的过程,是对问题所含信息的提取、组合、加工和表达的过程。只有通过细心、认真地观察,抓住关键的信息,方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因此,要减少错误解题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讲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强化教学效果。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保证。

二、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是初步了解题意、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开始。读题时要培养学生反复读、仔细读、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把题目读顺。通过读题,学生能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的了解。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这样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仔细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逐步提高读题能力。在读题过程中可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和“△”等都可以标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圈圈画画后,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题意,正确解答此类题目了。学生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三、培养学生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习惯

线段图具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分清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讲图,或根据线段图编应用题等。

四、通过观察打破思维定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这是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先观察题目里有几个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1-58+38”这类题型经常会在口算中出现,学生认为很简单,先算加法,再算减法,结果等于0,但这题仔细观察后发现,这是一道同一级运算的计算题,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正确结果是34。再如:有这样两题:“124÷(512+38)”,“(512+38)÷124”,粗一看这两题都可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仔细观察后发现那时两道完全不同的题型,后一题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前一题只能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此在指导学生审题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将意思相同解法相同与意思不同解法也不同的题型分别分类列举,让他们在审题训练中观察、比较、判断,那么学生就能改变原有的思维倾向,提高解题能力。

五、对比推敲,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思维得到锻炼,以此帮助学生辨别真伪,正确认识题目的本质,把握题目关键,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

六、操作是有效审题的升华

解决实际问题呈现给学生的是精炼、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如分数问题、相遇问题、图形问题等,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给题意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将题目包含的信息转化成一定的直观形象(如线段图、表格、草图等),依靠对直观的感知支持抽象思维,使审题有所突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了图这一具体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观地揭示题目中各种数量关系,有些学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关系了,审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七、注重复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用自己通俗的语言复述题意,再让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题意,并利用再造想象,把题目内容鲜明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小明家养了55只鸡,3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如果让学生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5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3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已真正理解了题意。

八、利用动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教学或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比较分析,为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维有“据”可依。一是“摆”。根据算式摆学具,再根据摆的学具说算式。例如,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先要求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理解“同样多”、“谁和谁比”、“多”、“少”等概念,从而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二是“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时理清关系、明晰思路,把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是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

总之,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杨莉.试析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10.

[2]王丽娟.小学数学审题基本方法探究.教苑点滴,2007.4.

猜你喜欢
审题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策略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刍议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